分享

从《针灸心法浅谈》中“神意”的重要性联想到医者自身修为

  平凡的人 2018-07-30

编者按:为加强同学们的气功科学理论水平,江西中医药大学章文春教授带领气功科学研究所的研究生们正在进行暑期读书活动,对江西中医药大学特聘教授庞鹤鸣教授著的《混元整体理论》、《针灸心法浅谈》等书进行深入的学习,以下为2016级研究生饶斌同学的读书体会


读到“针灸心法强调施治时的神意作用”这一章节时,不禁让人想起老师苦口婆心让我们刻苦练功的情景。书中讲到:针灸治病,关键是要懂得扎针是调节人体的功能状态,是通过对气的调节,通过经络而发挥作用的。而调动调节气,关键又在于神,古代多名医家如郭玉、孙思邈、李德中等人均提到“医者,意也”,甚至有“用药不如用意,治未效,必以意求,苟意入元微,自理有洞解,然后用药无不验”,可以看出意识在诊治过程中的重要性。



古时候,医生,或者说其他职业如巫师,祝由等,通常都会用一些调整意识的方法如念咒画符等来协助自己,从现代科学的角度来看,可能大多会觉得是封建迷信、妖魔鬼怪之类不可信的东西,但这些方法多多少少能够起到作用,只是说不上个所以然来,而从意识的角度来看,这些都是有规矩可循的,归根结底都是通过调整病人,或者医者自身的意识,来加强治病的效果。


而书中提到的“神”又不仅仅是患者的,还包括医者自身的“神”,《素问》中有提到“病为本,工为标,标本不得,邪气不服”,本指的是病人,标指的是医生,要对疾病起到治疗效果,要标本相合,可以理解为两者的神气相合。又有举例说患者对医生的信任度或者在诊疗之前医患之间的语言交流,也能对治疗起到一定的影响,这也是两者神之间相合程度的体现。



由此想到,如果作为一名医者,刚刚入行,没有什么名气,怎么去调整好医患之间的神呢?我想答案应该就是书中后一章所讲的“医者的素养”,宋代唐慎微从“养神”、“惜气”、“堤疾”三个方面阐述,讲究恬淡虚无,固归精气,饮食有度,简单的说,又回到了人体生命的三要素——形气神之中了,调整好自身的形气神,就是对自己修为的提高,就是“医者素养”的体现。


事实上,无论是从古代还是现代来看,医者,或者其他需要与人交流沟通的职业,对气场的把握显得尤为重要,如果能在言谈之间感受到常人不能体会的气的变化,无疑是莫大的帮助,有时候,看到一个人,脑中就会冒出一个印象,这个人是怎么怎么样的,他大概是什么性格的人,这种想法不光是来源于人的穿着外表,还源于由内而外散发出的气场,一个人的气场是好是坏,是充足还是不足,多多少少都能感受。最后,又想到了我们自身练功练气的过程,还真的是在为这种高明的方法打基础,不刻苦练功,不去练习神气相合,把自己的形气神调好,可能就会一直停留在“粗守形”,而达不到“上守神”的境界了。


来源:江西中医药大学气功科学研究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