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昊 破冰“沉默者”

 昵称10078544 2018-07-30

破冰“沉默者”

/ 王昊

作者简介

王昊 现为北京市监狱管理局清河分局柳林监狱三监区民警,主要负责班组管理、服刑人员教育、服刑人员减刑假释和释放等工作。

作为在监狱工作的一名年轻民警,尽管我入职时间不算太长,但我接触过的服刑人员却不算少,其中难免有一些破罐破摔、让人无从下手的“刺头”。 但当你更近一步,走进他们的内心,就会发现每一个看似绝望、桀骜不驯的灵魂背后,都隐藏着对美好、救赎和希望的向往。

沉默背后的“冰墙”

2014 6 月中旬,我所在的监区接收了一名特殊的服刑人员陈涛。说他特殊,是因为他面容憔悴、神情呆滞、身躯佝偻,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一具身躯里包裹着一个处于崩溃边缘的灵魂。我本以为,从警这些年,面对服刑人员表现出的人生百态,自己早已看淡,但陈涛的出现却再次在我心海掀起波澜。

陈涛被分到了我所管理的班组。由此,我也有了一个更加深入了解陈涛的机会。陈涛时年已经 50 岁,入狱前曾为国家干部。他于 2001年至 20123月间,利用职务便利,伙同他人先后为多家公司获得国家专项资金提供帮助,索取好处费。事发后,他被判处无期徒刑。此次因为他患有肝炎,被转到了我们这个专门关押传染病服刑人员的监狱。

从获取的信息来看,陈涛的情况,在监狱关押的众多服刑人员之中,只能算得上普普通通:论罪行,有比他更严重的;论贪污金额,有比他数额更大的;论入狱前职务,有比他更高的;论身体状况,有比他病得重的。对于他的情况,我心中隐隐约约有一些猜测,但限于信息太少难以定论。 我迫切需要和陈涛开展一些更加直接、深入的交流,也预料到交流过程可能不会一帆风顺。

事情发展如我所料,陈涛入监后,我多次找他谈话,但局面始终无法打开。无论什么话题,陈涛给我的反应要么是简单的“嗯” “啊”应付,要么是沉默不语。陈涛也极少与同监舍的服刑人员交流,常常从早到晚坐在自己的位置上看书、写字,或者发呆。

陈涛的心事很重,精神状况很差,对外界的反应很淡漠。尽管时临盛夏,但陈涛给人的感觉却无比冰冷,他仿佛在心间无声无息地垒起一堵“冰墙”,自己不愿意破冰而出,也以冰冷拒绝别人进去。 作为管班民警,我迫切需要找到一个切入口走进他的内心。因为不走进他的内心,不知道他的想法和打算,就意味着他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

细微之处见转机

作为一名监狱人民警察,比遇到蛮不讲理、巧言令色服刑人员更糟糕的体验是什么?陈涛给了我答案,那就是遇到一个一声不吭、不反抗也不配合的服刑人员。

转眼间,一个多月过去了,对陈涛的教育转化工作始终没有多大进展。 薄薄的几页档案,我已经翻来覆去地看了无数遍,却怎么也找不到突破口。着急、上火,是一个多月来我的真实体验。作为陈涛的管班民警,我感觉到了沉甸甸的压力。说实话,尽管我一直给自己打气,但现实却一次次给我打击。就在我即将陷入自我怀疑和否定之时,事情突然有了转机。

一天, 我同与陈涛在一个监舍的服刑人员张某谈话。临近尾声,我顺口问了一句: “陈涛这段时间没什么问题吧?”就是这随口一问,却让对陈涛的教育转化工作有了重大突破。 张某这样回答我:“报告警官,陈涛还是老样子,没什么变化。”意料之中。我本准备让张某回班,不料他又随口提了一句:“对了,我突然想起来,前几天晚上我起来上厕所时,看见陈涛捂着被子好像在哭,有一只手里好像还拿着相片什么的。我不确定,看得不是太清楚。”

我清楚地记得,陈涛入监时的随身物品中有一张全家福相片。对于陈涛自暴自弃行为背后深层次的原因,我自认

有了接近真相的猜测,但其中的一些细

节,我还得再证实一下。

又是一次日常的谈话,陈涛仍然是敷衍以对或沉默不语。我琢磨着陈涛的情况,试探性地转变话题:“入狱有一段时间了,想家里人吗?”陈涛沉默不语。

我进一步试探:“考虑到你的情况,监区计划给你申请一次亲情会见,主动帮你约家人过来。你没有意见的话,我回头通知你家人。”陈涛继续保持沉默,但有点儿躁动。

我明白他的躁动是因为提及家人

触动了他的神经,我果断地说:“行,没问题我就安排了,到时你好好和老婆孩子聚聚。”陈涛有点儿局促不安,终于不再沉默,开口说出了入监以来的第一个长句子:“警官,能不能别让我儿子过来?

我从陈涛的档案里得知他有一个儿子在国外念书,平时很少回家。我问他: “你不想你儿子吗? 陈涛忙说:“不,我不想见他。

稍后的交流,证实了我的预想——陈涛入狱的事情,他和妻子一直瞒着儿子。陈涛自觉愧对妻子、愧对儿子,他不想让儿子知道自己锒铛入狱的真相。

万事开头难。我找准了突破口,接下来就是“慢工出细活”了。在一次次有意识引导话题的交流中,陈涛的态度终于软化了,直到最后一次我对他说:“我和你儿子年龄相仿,想法上应该有一些相通的地方。就我而言,如果家人出了什么事,一直瞒着我,我觉得这绝对不是对我的爱护。 再说,你儿子年龄也不小了,你觉得这事能一直瞒下去吗?

终于, 陈涛抱头大哭……我却松了一口气,心想:哭出来就好,强过行尸走肉般的苦撑。

会见之后重塑人生

就在那次谈话两周后,在监狱的安排下, 陈涛终于见到了久别的妻子和儿子。隔着玻璃窗,看着妻子苍老的面庞,听到儿子喊的那声“爸爸”,陈涛的泪顺着眼角流了下来……

“孩子,爸爸对不起你!

“爸爸,不论怎样,不论多久,我和妈妈一定会等你回来!

作为旁观者,我为这份亲情动容之余不禁感慨:名利也好,金钱也罢,都比不过与家人的平淡相守。我想,陈

涛现在应该明白这一点了。不管怎么说,他能最终从死胡同里走出来,终究是一件让人开心的事情。

或许我的话对他有了真正触动,也或许家人的爱使他有了希望,陈涛的服刑生活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他不再封闭,开始积极主动地改造,做什么事都很有动力、有分寸。在一次谈话过程中,他说:“我眼下想的,就是好好表现,尽量减刑。错过了过去和现在,绝不能再错过未来!

(文中服刑人员为化名)

经验分享

陈涛的事情,真正使我感到了亲情力量的伟大。即便犯再大的错,亲人身边永远会给我们留下一个最温馨的港湾。 冲动行事之前,多想想自己不是孑然一身,冲动、贪婪毁掉的不仅是自己,而且还会毁掉爱自己、依靠自己的亲人。作为监狱警察,或许我可以运用亲情帮教、谈话教育等种种方法达到“度人”的目的,但要想人生不行差踏错,还得自己有所坚持,有所敬畏,学会“度己”。

法律与生活 2018.4 38-39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