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马斯涅《沉思》

 黑龙江波涛 2018-07-31
马斯涅《沉思》


  马斯涅(JulesMassenet)在1842年5月12日生于卢瓦尔省靠近圣艾蒂安的一个高级工程师(后来经营制铁业)家庭。像所有伟大的音乐家一样,小马斯涅的音乐才赋在童年就已显露,十一岁时便被送进巴黎音乐学院·他在学院的老师中有著名的作曲家托玛等人。

  20世纪在中国乐迷心中占最大份额的无疑是浪漫主义音乐。但到了新世纪,趣味正在变化。在当下这个时间点美化或丑化浪漫主义,多来自时代的畸变心理与认识误区。听听马斯涅,总比听自行失效的流行歌曲要好上太多。浪漫主义的热情、虚幻,至情至性的自我忏悔,是值得尊重的。

  马斯涅和《沉思》

  法国作曲家马斯涅曾经荣获过罗马音乐大奖,甚至还当过法兰西院士,谱写过多部歌剧和舞剧以及二百多首歌曲。当年,他的作品在歌剧院演出时,一再引起轰动,观众如潮,场场爆满,可说是曾经红极一时。但是,随着时代美学欣赏趣味的转变,马斯涅昔日的辉煌已经成为难得再现的逝去风景。唯有他的歌剧《泰伊思》中的一首间奏曲《沉思》,迄今仍然一直受到人们的欢迎。

  人们在评论马斯涅时,有这样一种说法,称他是一位沾染市侩气息的音乐家,能洞悉大众之所求,并决意迎合众人口味。他一生中的最后二十五年,不但没有扩大自己的艺术思想视野,在戏剧效果和表现手法方面也依然如旧,因此他的大部分歌剧虽然轰动一时,过后大都被遗忘。 马斯涅谢世后,《音乐快讯》企图解释他受人激赏的原因:“如果马斯涅不是生在世人渴求旋律、而尝试制造旋律的作曲家又十分难求的时代中,他必定会遭人埋没,这是不辩自明真理,但事实如此。马斯涅就在这个大多数作曲家亟思比旧乐派更上层楼的时代中,结合了一点现代主义与瓦格纳风骨以创制旋律。他既得天时之便,理所当然要受人赏识。我们所以迎接他不甚美妙的旋律,只因我们无从选择。”

 《沉思》的前世今生

 《沉思》作于1894年,一百年后还被当代小提琴大师演奏与录音,其中较好的版本有帕尔曼1995年在百代公司推出的柔版精选,穆特2007年在宝丽金公司发行的精选集。2008年卡拉扬百年诞辰时,宝丽金公司还出品了名为《金色卡拉扬》的双张碟,里面收录了《沉思》。另外,《沉思》还有长笛版与竖琴版。不过长笛版与小提琴版比起来,差点感染力,听起来没有味道。长笛演奏《沉思》,比竖琴稍好。

  马斯涅的小提琴曲《沉思》, 是很多人非常喜欢的一首小提琴曲。在上世纪九十年代,这一首小提琴曲曾经被英国著名的古典音乐杂志《古典CD》评选为有史以来最受欢迎的二十首小提琴曲的第九名,可见其受到欢迎的程度。这一首小提琴曲,旋律绵长起伏,轻幽舒缓,宁静优雅,婉转悠扬,甜美伤感,带有几分沉思冥想的色彩,让人一听难忘。随着竖琴柔美的伴奏,小提琴独奏流淌出古色古香的旋律,给人以温暖和梦幻般的感觉。马斯涅的《沉思》非常适合用作宁静思考场合的背景音乐。

 “音乐有经典"

  歌剧《泰伊思》改编自作家法朗士的小说,表达信仰与肉欲冲突的主题。名妓泰伊思在感召下决定侍奉上帝,而感召者却无可救药地爱上了泰伊思,不可自拔。尘世之爱与天国之爱,究竟该怎样选取呢?诗人艾略特说,火焰与玫瑰从来不能合一,可见西方文化的二元冲突遍布社会、历史、文化的方方面面,包括爱情。也正是这种冲突,造就了不同主人公内心的戏剧性。《沉思》表达的是泰伊思自我挣扎与净化的过程。从欲望的骚动到皈依的安详,尽现在乐曲的三个段落里。

 《沉思》为马斯涅的歌剧《泰伊思》第二幕第一场与第二场中间所奏的间奏曲,故又称为"泰伊思冥想曲",常被单独演奏,优美的旋律使其成为小提琴独奏曲中经久不衰的名篇,也是马斯涅的代表作品。

  歌剧《泰伊思》作于1894年,剧情为一个宗教故事,发生在公元四世纪的埃及。亚历山大城的名妓泰伊思由于受到修道士的感化,终于摆脱了花天酒地、纵情享乐的世俗生活,而皈依宗教。泰伊思在修道院里获得了宁静,同时也彻底失去了人间的欢乐,最终她带着一种复杂的心情离开了人世。这段间奏曲表现了泰伊思厌倦世俗,而产生通过信仰宗教来求得解脱时的心态。这一优美的旋律,除用做间奏外,在剧中也经常出现,以提高剧中气氛。

  乐曲结构简单,为虔诚的行板,D大调,4/4拍子。乘着清澈的分散和弦的伴奏,主奏小提琴奏出了著名的抒情性主题,这一主题在原歌剧中出现多次;在中间部,旋律的展开与变型极富有热情,经过更快而激动的变化之后,再度出现最初的旋律。结尾是以G弦逐渐减弱音力,以泛音的微弱音响慢慢消失而结束。全曲始终流露着一种虔诚的宗教色彩。

  这段间奏曲表现了泰伊丝厌倦世俗,渴求通过宗教信仰来得到解脱时的复杂心情。淋漓尽致地演绎了沉沦在情感深渊中的泰伊丝,渴望憧憬着让灵魂升腾于一片清澈湛蓝的天空……厌倦世俗,渴求通过宗教信仰来得到解脱时的复杂心情。淋漓尽致地演绎了沉沦在情感深渊中的泰伊丝,渴望憧憬着让灵魂升腾于一片清澈湛蓝的天空……

  1990年代,英国一本著名的古典音乐杂志评选有史以来最著名的20部小提琴曲。法国作曲家马斯涅的《沉思》进入前十。在浪漫主义时期的艺术成就遭受质疑甚至诟病的当代环境里,马斯涅没被遗忘,生前浩繁的作品如今仍有一部规模不大的曲子被今人重视,可谓幸事。作品仍被演奏,作曲家就不死。

  浪漫主义的热情、虚幻,至情至性的自我忏悔,是值得尊重的。《沉思》就是此种浪漫与忏悔的产物。一个痴迷感情的热烈浪漫者,总比当下空洞、冷漠的拜物者要可爱吧。

  在柔美的竖琴上

  小提琴奏出抒情性主题

  似夜月圣洁的莹光

  映照在少女如莲的心扉上

  花蕊上隐约可见白昼的念想

  
  这是将通到神耳里的声音

  小提琴无痕迹的换弓

  变奏出如思潮般涌动的旋律

  那多次的转调和变音

  是少女心中灵与欲反复的缠斗

  
  轻亮的光

  自夜的帷幕中透了进来

  消弭了欲望的魔障

  旋律仿佛是被净化了一样

  如破茧的蝶般翩然飞升

  只余钢琴在低音区轻落下尾音

  带着被救赎的欢愉

  曲子从宁静虔诚的行板开始,描述了黛伊丝抛弃了世间一切的财富与荣耀,跪在上帝的脚下,敞开心扉,乞求上帝的宽恕。当乐曲进入第二段以后,突然加入的变化音,勾勒出这位昔日艳名远播的女子,在越过死亡之门前内心剧烈的波动,饱含着对生命热切的留恋与不舍。然而,经历了一翻短暂的挣扎,旋律又重归宁静——爱情已逝,浮华成灰,生无可恋,只剩下陋室里虔诚的祈祷,主旋律在不知不觉中回旋着缓缓向上飞升。行到结尾处,突然推向高音区,高远而纤细的音符,暗示着黛伊丝的灵魂已飞向了天堂,只剩下伴奏钢琴在低音区悠长的回响,为这个著名的故事,划下了一道美丽的阴影。马思涅的《沉思》被誉为世上最优美的小提琴曲之一,很多小提琴大师都留下了其令人难以忘却的经典录音。
 
       法国作曲家朱尔斯·埃米尔·马斯涅(Jules Massenet)在1842年5月12日生于卢瓦尔省靠近圣艾蒂安的一个高级工程师(后来经营制铁业)家庭·像所有伟大的音乐家一样,小马斯涅的音乐才赋在童年就已显露·十一岁时便被送进巴黎音乐学院·他在学院的老师中有著名的作曲家托玛等人;在学期间,他已多次获得学科奖,1863年毕业时,以一首大合唱获得罗马大奖,从而得以到意大利进修三年·1866年回到巴黎后,便致力于探索自己的道路·于1867的在喜歌剧院首次上演新作《大伯母》.从1873年起,马斯涅的戏剧音乐作品,如《巴赞的唐恺撒》和《艾林尼》、神剧《穆达拉的玛利亚》和《夏娃》等,赢得了公众的承认·1878年任母校作曲教授·1890至1920年间的法国作曲家均受他的影响·十九世纪八十年代后创作进入旺期·写出名歌剧《曼侬》,《黛依丝》等·《曼侬》与《卡门》,《浮士德》同属法国群众最喜爱的三大歌剧之一·自1884年首次演出至1952年已上演两千场·音乐具有个性,甜美伤感,带有较浓的娱乐特点。


视频网址:http://www.iqiyi.com/w_19rsvlank9.html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