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教场铺龙山文化遗址

 zqbxi 2018-07-31


教场铺龙山文化遗址位于乐平镇教场铺村西北五十米处,相传战国时期孟尝君练兵于此,故名教场铺。教场铺龙山文化遗址19926月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列为省级重点保护单位。

 教场铺遗址

        教场铺龙山文化遗址出土的


   教场铺龙山文化遗址出土的酒器-杯

1973年以来聊城地区文化文物工作者多次到此调查,从采集到的石器、蚌器、陶器等遗物断定,此处为龙山至商周、汉代文化遗址。

1994年山东省、聊城地区和茌平县文物部门对该遗址进行调查勘探,确认为一大型龙山文化遗址。20005月至9月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及聊城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对该遗址进行了联合勘探发掘。探出城址平面呈东西长方形,东西长500,南北宽300,夯土特征有:西半部十余米用生面沙土筑城,土质纯净,较松散;东半部为黑色细花夯土,土质坚硬。城内有东西两个并立的夯筑台址,东台东面约100,南北160;西台东西800,南北160。两台间隔70。在台基上勘探方三座,发掘面积75平方米,发现龙山文化时期房址四个,房址为圆形平地建筑,直径3.1,基槽宽0.4,墙厚0.2,门东向,宽0.5,有土筑门框。经专家考证,该城为研究中华五千年文明史起源提供了第一手事物资料,对了解当时的社会生活、生产力发展水平、房屋建筑技术、社会组织结构及社会发展的进程都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教场铺龙山文化遗址可能是一座龙山文化时期的都城

教场铺龙山文化遗址是一个具备大小台基及宫殿群与礼仪性建筑的遗址。专家推测大台基应该是宫殿群基址,小台基则为宗庙基址。

据史料《左传·庄公二十八年》记载:“凡邑,有宗庙先君之主曰都,无者曰邑”,意思是有宗庙的为君主所居都城,没有的则为一般城池。据此分析,这里很有可能是一座龙山文化时期的都城。

20035月考古人员通过反复钻探分析,在遗址的西部和北部同时开挖了两条探沟,巧得让人不可思议─—这两条探沟正好同时打到了城墙遗址上,而且位置恰恰又是祭祀的地点。这样的结果仿佛是天意。

 

         教场铺龙山文化遗址的房屋

    城墙的出现告诉考古工作者,这里的确是一座距今四千三百多年的龙山文化时期的都城。从发掘出的房屋结构分析,应该是父系社会一家一户居住。房屋的外形有方有圆、有大有小,居住区和生活区有明显的划分,尤其是大房子,墙面还抹有白灰,地面有重复修饰的痕迹,这说明我们的祖先在当时已经很注重实用性,而且开始讲究生活质量,这些对探讨中华文明的起源提供了十分重要的依据。

    发掘过程中,在房屋的周围还发现一组保存完好、用于烧制陶器的窑址。在与窑址相邻的房基下,数十具形状凌乱的人体骨骸呈现在了考古工作者的眼前,这些骨骸有男有女,有成年人也有儿童。

    难以解释的除了那些无法判明身份的无主骨骸,还有一些出土于遗址中长短不一的骨针。它的出现,证明龙山时期已有了麻质和纺织品的存在。但令人费解的是,在没有金属作为工具的时代,骨针上这些与我们今天缝衣针十分相近的圆形针鼻是如何形成的呢?

    让人更不好解释的还有一个绘有铜钱饰纹的陶罐,饰纹的形状是在秦代才出现的,那么在距秦代两千多年之前,我们的祖先是在什么情况下萌生出如此的概念呢?

    聊城文物事业管理局副局长、研究员陈昆麟认为,这种纹饰就是祖先把天然的常用的一种图形拿来作为装饰品,更科学的讲法应该叫圆弧纹或者叫连弧纹,就是一个弧、一个弧连在一起。

    根据考古发掘出的种种现象,专家们得出这样的结论:教场铺龙山文化城已具备了人类文明起源的两大特征─—礼器与城市。它的发现为中国城市起源提供了难得的依据,也为研究中国古代社会进程增添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