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守仁(1472年—1529年,明代浙江人,幼名云,字伯安,别号阳明,谥号文成。)明代思想家、军事家、文学家,陆王心学集大成者。其不仅能文能武,军功卓著,创立的心学学术思想更是传至中国、日本、朝鲜半岛以及东南亚等世界众多地方,被誉为集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于一身流芳百世的完人。 1、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2、学须反己。若徒责人,只见得人不是,不见自己非。若能反己,方见自己有许多未尽处,奚暇(xiá)责人? 3、天下之事,其得之不难,则其失之必易;其积之不久,则其发之必不宏。 4、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5、人需在事上磨,方可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 6、人生大病,只是一“傲”字。 7、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 8、心即理也,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心外无事。 9、一念开明,反身而诚。 10、持志如心痛,一心在痛上,岂有功夫说闲话,管闲事。 11、故立志者,为学之心也;为学者,立志之事也。 12、谦者众善之基,傲者众恶之魁。 13、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 14、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15、问君何事日憧憧? 烦恼场中错用功。莫道圣门无口诀,良知二字是参同。 16、良知只是个是非之心。 17、谦虚其心,宏大其量。 18、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本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如意在于事亲,即事亲便是一物;意在于事君,即事君便是一物;意在于仁人爱物,即仁人爱物便是一物。 19、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却笑从前颠倒见,枝枝叶叶外边寻。 20、静处体悟,事上磨炼。 21、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22、所以为圣者,在纯乎天理,而不在才力也。故虽凡人,而肯为学,使此心纯乎天理,则亦可为圣人。 23、善念发而知之,而充之;恶念发而知之,而遏之。知与充与遏者,志也,天聪明也。圣人只有此,学者当存此。 24、尽心知性知天,是生知安行事。 25、汝以不得第为耻,吾以不得第动心而为耻。 26、人心之得其正者即道心;道心之失其正者即人心。 27、此心不动,随机而动。 28、人须有为己之心,方能克己;能克己,方能成己。 29、虚灵不昧,众理具而万事出,心外无理,心外无事。 30、良知者,孟子所谓‘是非之心,人皆有之’者也。是非之心,不待虑而知,不待学而能,是故谓之良知。 31、人心是天渊。心之本体,无所不该,原是一个天。只为私欲障碍,则天之本体失了。心之理无穷尽,原是一个渊。只为私欲窒塞,则渊之本体失了。如今念念致良知,将此障碍窒(zhì)塞一齐去尽,则本体已复,便是天渊了。 32、“心犹镜也。圣人心如明镜。常人心如昏镜。近世格物之说,如以镜照物,照上用功。不知镜尚昏在,何能照?先生之格物,如磨镜而使之明。磨上用功。明了后亦未尝废照”。 本文编辑:萌哥蛋蛋看世界;摘选自王阳明《传习录》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