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致孤独的你:学会独处也是一种能力 | 心事博物馆

 那片海蓝蓝 2018-07-31
听别人的故事,解自己的疑惑,这里是由心理FM出品的心事博物馆,如果你有解不开的困惑,点击“心事铺”写下你的心事,听听咨询师们用专业且温暖的话给你一点点小建议。下载心理FM APP搜索“心事博物馆”就能找到我们的全部节目。今天我们邀请到心理咨询师若杉老师和我们一起倾听心事,今天的心事关键词是“孤独”。听众故事:小时候,因为计划生育抓的严,被查到就要停职+罚款,我爸妈就把我放在亲戚家寄养。因为年纪小,很多事情我已经忘了,但有一件事记得很清楚:每年亲戚小孩生日的时候,都特别热闹,大家围在一起唱生日歌,吹蜡烛,吃蛋糕。而我站在外围,特别羡慕地看着那个姐姐。因为,没有人记得我生日。从那开始,我就感受到了深深的孤独。我很怕一个人,所以我想拼命去融入集体。但是在拼命融入的时候,觉得自己更孤独了,甚至有时候觉得自己有些可怜、可笑。大学的时候,我很少在饭堂吃饭,因为怕碰到同学问:“你怎么一个人吃?”他们会不会觉得我性格孤僻?会不会觉得我很古怪?我常常这样担心。我不善交际,朋友不多,所以很担心,会不会有一天就这么一个人孤独地老去死去,每次一想到这就很难过,时常很抑郁。我想知道:一个人怎样才可以不孤独?要怎样面对这种孤独?曾看过这样一句话:“正在经历的孤独,我们称之为迷茫。经历过的那些孤独,我们称之为成长。”前面来信的女孩正在经历这样一种迷茫,可能很多在听这期节目的你也有过这种孤独,但该怎样面对它,怎样成长起来?听听咨询师若杉的分析,也许能给你一些启发。我们先来思考一个小问题:如果给你一个假期,不多,就一周。这一周里,你可以去任何想去的地方,做任何想做的事儿。条件只有一个:你只能独立完成,不能呼朋引伴。 此刻,你的心情是怎样的? 是兴奋难耐,早已为自己安排好了这一周的行程? 还是略感焦虑,假期固然是好的,但是要一个人过,多孤单啊? 或者你已经开始心慌不安,一周的时间,一整片的空白,要如何捱过去? 这三种情况,大概表明了一个人对于孤独的态度,有人在孤独里可以经营出一片花园,有人闻孤独丧胆,落荒而逃。 你是哪一种呢? 记得周国平先生曾经说过人在寂寞时的几种状态, 一是惶惶不安,茫无头绪,百事无心,一心只想逃出寂寞; 二是渐渐习惯于寂寞和孤独,安心下来,建立起生活的条理; 三是寂寞本身成为一片诗意的土壤,一种创造的契机,诱发出关于存在、生命、自我的深邃思考和体验。 这三种境界,你又想成为哪一种?孤独,似乎是这个时代的时代病之一,当社交网络越来越发达,当所有人的生活都越来越忙碌,当足不出户便可以靠一只手机,完成所有生活所需,孤独,就成了不可避免的事情。 常常听到一些抱怨孤独的声音:比如,我一个人下班回家,屋里空空荡荡;周末,室友们都出去玩了,只剩下我一个人;过生日,只有自己一个人,一盏蜡烛,一个蛋糕,一杯酒…… 这些,都是我们常常谈到的最孤独的瞬间。 但是,孤独并不等于独处,其实,很多人都没有真正的独处过。 什么是真正的独处呢?我试着给它下一个定义:真正的独处,并不限于你是一个人,还是身处人群中,但是,你的思想和精神是独立且丰满的,你可以内心安然的探索世界,而不需要从外界寻找某种救赎。真正的独处,是平静的,是整个世界只有自己,可以,任由思想飞扬,可以,享受与世界融为一体的快感。 大多数的人,害怕孤独,一旦世界只剩下了自己,便觉得惊慌失措,坐立不安,仿佛被这个世界所抛弃。一个人,也会开着电视,任由肥皂剧填充大脑,或者,打开手机,跳入一个叫做“微信群”的世界中,再或者,随便找一个人,拉进自己的世界。 无论怎样,只要不是一个人就好。 曾经有一个来访者,在咨询中常常建议我:务必多提问。因为一旦面对我和他同时都不说话的时刻,他便开始惊慌出汗,甚至连手都不知道放在何处。那几分钟的沉默,对他而言,几乎是一种折磨。 我曾问他:“这空白对你意味着什么?” 他说:“是一种溺水的感觉,喘不上气,想拼命挣扎着上岸。” 不知道,你是否也有过这样的感受?但并不是,所有人都害怕孤独,有些人,甚至,主动选择了孤独。 为什么有些人在孤独中,神情自若,姿态优雅,而有些人,一旦面对一个人的境地,便立马慌了神?因为,独处,其实是一种能力。这种能力的获取过程,甚至有些奢侈,并非人人皆可具备。 温尼科特曾经写过一篇文章,讨论独处的能力。他说,一个人是否具有独处的能力,建立在这样一种体验上:就是母亲在场的情况下,婴儿与幼儿独处的体验。 每一个孩子在生命早期,尤其是五岁之前,都离不开对于母亲或者养育者的依恋,这个时候,如果孩子的内心感到安全,不会担心母亲随时离开自己,那么,他就会在母亲的陪伴下,开始探索这个世界,比如,摸一摸屋子里的椅子,或者参与小伙伴的游戏。 孩子完成这一切,并不需要母亲的参与,但是,他会知道:如果需要,母亲就在身边,所以,他可以毫无顾忌的玩耍。 这种经验,会带给孩子两个非常宝贵的礼物: 一个是安全感。 另一个,是关于“我”的自我意识。 所以,独处的能力,其实来自于是否在原生家庭中获得“安全的依恋关系”。 而一个没有获得安全依恋的人会怎样呢? 他会把外界的需求,当成自己的需求;把外界的期许,当成自我的目标;把让他人开心,当作自己生活的准则;他可温和,可体贴,可优秀,但哪一个,都不是自己。那么,不会独处的你,要怎么办呢?方法是四个字:被动陪伴。 什么是被动陪伴,就是你在看电视,妻子在做饭,你们彼此无言,但知道对方就在那里;还有,你在广场散步,身边的人你虽然都不认识,但你依然获得某种安全感;或者,你在图书馆学习,身边的人不需与你交谈,但是,有他们在,你更安心。 再或者,陪伴你的,甚至不必是某一个人、某个群体,一首歌,一夜星辰,一片森林,只要你身处其中,获得某种安宁与舒适就好。 这种被动陪伴,是让成年的你,重塑一个有陪伴、感觉安全的环境,然后,一点点开始探索自己。一段时间以后,你或许不再需要这样特定的环境,因为你已经在这种的安全中,慢慢找到了自己。 一个知道自己是谁,在哪里的人,是不容易孤独的。 但无论如何,不管你身边存在着多么亲密的关系,你都需要,一片这样的小小天地,在这里,你可以重新整理思想,抛下所有的社会角色,以喜欢的姿态,与自己待在一起。 独处的能力,对每一个人来说,都弥足珍贵。 因为这是你找寻自己,最重要的方式!——若杉那以上就是心事博物馆里收藏的第22个心事,关于孤独。如果你也有自己的心事,欢迎点击“心事铺”告诉我们关于你的故事。- The End - 作者:若杉,点击下方可进入咨询师主页,预约咨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