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唱道真言》(一)

 愚人道缘 2018-07-31


《唱道真言》(一)
青华老人传

鹤臞子辑


  南极天宫,青华上帝,为扶桑之救主,秉太乙之乾纲,气运九天,权综五岳。现千万亿之化身,示圣真仙之密谛。大悲大愿,至圣至仁,祯祥瑞应,度人无量天尊,无上道祖仙师赐箓。

 

  今日读《清静经》,便要行清静法。

夫清静者,清静其心也。

人之病根,大约在种种妄念。

妄念既除,尚有多少游思扰于胸臆。去游思之道,惟在内观。

始而有物,至于无物,无物之极,至于无我;澄水不澜,明月无影;以为非空,纤毫洞彻,但见光明;以为本空,冥冥默默,万象咸具。

此际着脚不得,着想不得,洞洞朗朗,玄玄寂寂。

结丹之道,备于斯矣。

 

  功行乃升仙入道之津,而积功行当自孝始。

济施非贫士所能,然言语之间,诱人为善,阻人为恶,在我不过口舌之劳,而人蒙无限之福,便是莫大阴功。


诵《大洞经》,持斗姆咒,可以超拔祖先,弘资冥福,即是孝心。

无益之书不必读,无益之戏不必为。

有事则干之,务要忠厚存心,利益民物。

无事则清心静坐,或诵经,或默朝,念念对越上真。

上真至慈至悲,其视学道之士,如慈母之爱其赤子,刻刻放心不过。岂有赤子眷恋慈母,而慈母漫不为顾之理?


嗟乎,人生于世,光阴弹指即过。

圣人惜寸阴,我辈当惜分阴,诚格论也。

有志须立真志,为学须做真学。

久而不懈,灵光一透,仙岛天宫即在眼前,堂堂一条大路、朗朗一座法门,自在人方寸之间。

此路即升天之路,此门即入道之门。

人肯第一步上进此大路,进此法门,念头不差,脚根便快,成仙作佛,极易易事。

 

  子读《清静经》,当句句玩味,言言解悟,以吾心合上真之心。

自家有得手工夫,忘言之妙,乃为真境。

游思亦无难除,随起随灭,一刀截断。

静坐时,此心不可执着。

若为游思之故,束缚大苦,性地安得圆通?灵光何由透发?

反要潇洒自如,旷旷荡荡,浑然太虚之体,不为物累。

故昔人参喜怒哀乐未发之中,执守一中,便为非中,以此故也。

游思之不能无,如浮云之不足以累天。久久磨洗,自然拔本绝源,空灵无有。

前以游思喻浮云,此确论也。

至于日间应酬,非山中习静羽流,岂能免此?


吾亦有法嘱子:

任他可喜可怒可哀可乐之事,随时应付,过即不留。

譬如风雷电雾,天所不能无,而不可谓风雷电雾之即天。

喜怒哀乐,心所不能无,而不可谓喜怒哀乐之即心。

天有真天体,心有真心体,由我应酬,而湛然空寂,常惺惺存,活泼泼地,此为要诀。

 

  炼丹先要炼心。

炼心之法,以去闲思妄想为清净法门。

仙家祖祖相传,无他道也。

吾心一念不起,则虚白自然相生。

此时精为真精,气为真气,神为真神。

用真精真气真神,浑合为一,炼之为黍米珠,为阳神,而仙道成矣。


以神合气,静养为功,孟子所谓' 存心养性 ' 是也。

以气合神,操持为要,孟子所谓 ' 持其志,无暴其气 ' 是也。

以精合神,清虚为本,孟子所谓 ' 养心莫善于寡欲'是也。


虽然,精气神三者,分之则三,合之则一。

神气者,听命于精者也。

人能完其精而神自旺,完其精而气自舒。

然后加以调剂之功,返还之道,无患灵胎之难结,而大丹之不成也。

此入门下手之法,特书以示子。

 

  子欲炼丹而不先炼心,犹鞭马使奔而羁其足也。

炼心为成仙一半工夫。

心灵则神清,神清则气凝,气凝则精固。

丹经所谓筑基、药材、炉鼎、铅汞、龙虎、日月、坎离,皆从炼心上立名。

至于配合之道,交济之功,升降之法,烹炼之术,此其余事。


若心源未能澄澈,情欲缠绕,则筑基虽固必复倾,药材虽具必多缺,炉残鼎败,龙战虎哮,日蚀月晦,坎虚离实。

此时欲讲配合,则阴阳不和,不明交济,则水火不睦,欲升而返降,欲降而退升,三尸害之,六贼扰之,一杯之水难救车薪之火。

故曰:炼心为成仙一半工夫。此至言也,确论也。

此一语道破天机、打穿魔障者也。

 

  炼心者,仙家彻始彻终之要道也。

心地茅塞,虽得丹道,亦是旁门;虽成顽仙,不登玄籍,参不得大罗仙子,进不得大乘法门。

是故,欲结圣胎,先登圆觉,此要语也。


调剂之功,全在升降。升降之法,全在静观。

静不终静,静中有动。有动非动,造化转旋。

观不执观,观中有觉,有觉非觉,灵光恍惚。

静而后观,观而能静,是为静观。


当此之时,鼎虚而药实,水刚而火柔,一烹一炼,一嘘一吸,皆与天地同其玄化。

日月同其运转,阴阳同其清浊,四时同其代序。


从有入无,谓之黍珠。

从无入有,谓之阳神。

工夫至此,形神俱化之时也。


若未曾炼心,依旧是七情六欲污秽俗肠。

而欲求长生之术,窥金丹之妙,是犹武夫执干戈而操丝桐之韵,劣马服羁靮而骤羊肠之坂,欲五音调畅、六辔安闲,难矣!

 

  上章言炼心为成仙一半工夫,此万派归宗之论,历代祖师心心相印,非子好道,我决不传。


然炼心有不同,有炼“闻见之心”,有炼“无闻无见之心”。


何谓闻见之心?

事至物来,随感而应,无入而不自得,取之左右逢源。

儒家圣贤已曾道过,譬如明镜宝珠照物者,镜光珠彩而镜静常明、珠圆自皎,何常因所照而辄变,因照多而辄晦耶?


何谓无闻无见之心?

寂寂反照,朗朗内观,无人见,无我见,无有见,无无见,无无有见,无无无见,有镜之光而实无镜,有珠之彩而实无珠。

当此之时,大觉如来亦当让子一座,而诸色声界尽在子光明白毫中矣。


然炼闻见之心,须于动处炼之。

炎炎火炕,焦天烁地,而我心清凉自在,如一滴杨枝露水,此谓动处之炼。


无闻无见之心,须于静处炼之。

一觉万劫,泡影电光,随起随灭,而如如不动,慧性常空,此为静处之炼。


虽然,闻见之心与无闻无见之心,总一也。

则动处之炼与静处之炼,总一炼心,何分何不分之有?

 

  张紫阳丹书,发前人所未发,诚丹家指南也。

然采取火候,多用隐语,彼以灵丹为天地之所秘,欲学者静参而自得之。张真用心良苦矣!


吾则不然,务要淘尽宿尘,独显一条大路,使学者朝发而夕至,凡有慧根,无不可以造渊微,证大罗仙之位。然而难矣!


即如“炼心”两字为成仙一贯之学,苟非坐破蒲团、磨穿膝盖,岂能不起思为、一无染着、洞见本来面目、证彻无上根源?


故“炼心”为仙家铁壁铜关。

攻得此关破,打得此壁穿。

所谓圆陀陀,赤洒洒,黍珠一粒,阳神三寸,自在玄官,周通法界。

虽有烹炼之功,养火之候,亦可谓造塔七层,独余一顶,直顷刻间事耳。


子深有道心,勇于砥砺,诚当今之豪杰,何患道之不明,丹之不就?

静观工夫,非心如死灰、形同槁木,不能撇弃一切、撒手悬崖。

子世念虽轻,家缘未断,何由卒新此种襟怀、这场事业?

嗟乎,青春易过,白发催人,子其勉之,宜自警省!

 

  问曰:弟子觉世缘虽薄,家业正纷,儿童绕膝,衣食萦怀,频年舌耕餬口,虽有学道之心,不获静栖之所,颠倒尘缘,沉沦业纲,恐一旦无常,永堕苦海。惟师悲悯,何以教我?

师曰:炼丹之法,千言万语,总尽炼心两字,而炼心之法,不必出世。

古之成仙者,岂尽入林、杜人事,而后得跨鸾乘鹤、逍遥紫府哉?

总之,日用饮食,无非是道;仰事俯畜,无非是道;戎马疆场,亦无非是道。

昔人所谓 ' 动处炼神,静处炼命 ',旨哉其言乎!


至于习静工夫,《中庸》第一章即说 ' 戒慎不睹,恐惧不闻。 '

人能不睹不闻时,戒慎恐惧,致中而天地位,致和而万物育。

便是如来最上一乘,乘狮坐象,不过此心此理,何以异于人哉?


吾子以尘缘俗累为忧,是欲舍现在而欲求超脱之处。

君子素位而行,谅不为此也。

昔文王囚羑里而演《周易》,仲尼阨陈蔡而操弦歌;圣人遇患难不堪之境,尚能尽性达命,况子今日所处,未必至于如此之极乎哉!

我子但患无志,不患多累。

有真志即有真学。

上而洞天福地,下而羊牢马枥,学道之人,须平等视之。

究竟大菩萨莲花宝座,与罪鬼铁床火炕,本同一境。

何也?

菩萨此佛性,罪鬼亦此佛性也。

君子言性而不言境也。



 

(道藏读书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