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商代在八百年内为何频繁迁都?与追逐青铜器原料产地有关吗?

 昵称58290131 2018-07-31

都城,是一个国家或者政权建立时必须考虑的因素。在中国历史上,封建社会晚期的统治者几乎都将北京作为都城而不愿意迁徙;而在夏商周三代,都城往往并非集中在某一个地方,而是处于一种变幻不定的状态。

其中,商代迁都最为频繁,自始祖契自盘庚,都城迁了八次;从盘庚到商纣王,都城迁了五次,还有许多如朝歌一般类似于陪都的存在。那么,为何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蜘蛛池

有些人认为,商代是中国历史上青铜器最为繁盛的朝代,出现了司母戊鼎等举世闻名的重量级青铜器。而在如偃师尸乡沟、郑州等这些商代都城遗址中,人们也都发现了一种类似的存在——青铜器作坊。那么,青铜器与商代都城变换之间有没有某种联系呢?

实际上,到了商周时期,青铜器的铸造工艺已经比较成熟,阻碍其数量扩展的唯一一个因素应该是原料来源。从尸乡沟到郑州、商丘(亳)、安阳(殷墟)等迁都行为难道是因为统治者追逐青铜器原料吗?

众多周知,商代青铜器的数量和重量在中国历史上都是出于鼎盛水平的,这就需要大量的铜、锡等原料的供给。而在当时的落后的勘探技术条件下,仅靠黄河流域的铜矿是无法满足商代那种大规模的青铜器生产的。然而,不管商代的都城从豫西迁到豫东、豫北,还是河北南部、安徽北部等地,几乎都没有脱离黄河流域的范围。

另一方面,根据对商代都城遗址中青铜器作坊残片的研究发现,其来源于远方的湖北、湖南、四川、云南、贵州等地,也验证了商代都城迁徙与追逐原料产地无关的结论。那么,商代频繁迁都,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最大的可能性在于黄河的泛滥。在东汉王景治理黄河之前,黄河下游并无固定的河道,处于一种从河北到安徽江苏不时摇摆的状态,大禹治水的传说正是由此而来。到了商代,黄河仍然时不时改道,导致商代也不得不迁都以躲避水灾,盘庚自奄(山东曲阜)迁到殷(河南安阳)也有这方面的原因。

当然,另一种可能在于追逐更肥沃的土壤。商代已经从居无定所的游牧生活转变为定居的农耕生活,然而,当时的人们仍然采用刀耕火耨的简单耕作方式,并不知道利用粪便等保养土壤的肥力。与此同时,商人酗酒是非常普遍的现象,而酒又必须消耗大量的粮食,这也对土壤肥力提出更高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休耕是时人最常见的做法,一旦一个地区土壤肥力达不到供给人们生活的需求,迁徙自然不可避免。

因而,与其说商代迁都是因为追逐青铜器原料产地,还不如说是因为对一块肥沃土壤的渴望与追求,而这正是推动商代历史发展的最佳动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