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玲:55岁退休是巨大的人力资源浪费,50岁后是最佳工作状态

 chy随和 2018-07-31

原标题:李玲:55岁退休是巨大的人力资源浪费,50岁后是最佳工作状态

7月28日,搜狐财经举办的搜狐有名堂系列沙龙“危局与机遇:如何应对老龄化?”在北京举行。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经济学教授、健康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李玲出席,并以“探索中国养老模式“为题,对中国未来如何养老进行了讲述。

首先,李玲就老龄化到底是成本还是收益进行探讨,她表示,目前我们把老年人看做成本,认为老龄化使得我国的养老金负担不断加重,对医疗的挑战也越来越高。但是在她看来,老龄化不能光看到成本,应该重新定义老年人,把老年变成收益,充分发挥老年人的优势。

她说,就个人而言,55岁女性就退休,是巨大的人力资本浪费,过了50岁以后,应该是最佳的工作状态。我们要开发人口的二次红利,用创造性的方法、用更弹性的方式,让老年人继续发挥作用,这是中国经济社会持续增长的一个新的动力。

在谈及医养结合时,李玲表示,医养结合不能适用普遍的老年人,应该让年轻的老年人去发挥他的作用,让有病的或是高龄需要照料的,采用医养结合的做法。她还认为医养结合要以养为主,即对老年人提供的更多的非医疗的照顾,进行管理康复。

最后,李玲指出中国式养老应该回归中国特色,首先没有什么地方比家更适合养老,所以应该以家庭养老为主,社区作为一个支撑,同时利用信息化的手段来进行丰富。随后,她就中国未来养老模式提出16字箴言:老有所为、带病延年、修身养性、无疾而终。

以下为李玲在本次沙龙中的发言:

大家下午好!很荣幸能够来到这个论坛,我在准备PPT的时候,我觉得还不仅仅是未来,而是我们即将要开始的养老。今天现场来了很多年轻人,我觉得你们真的非常睿智,刚才有一位朋友回答说,养老是关乎于你们的未来,我个人认为,关乎你们的现在。为什么?因为你们是独生子女这一代,那么你们父母的养老,你们不管谁管?你们没有可以推托的空间,所以我想,这也是为什么年轻人特别关注养老的原因所在。

今天讲的主题是突围,我们现在确实面临危机。大家都知道,中国养老问题的严峻性在于未富先老。发达国家的老龄化是一个自然的进程,就是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经济得到发展,人的预期寿命增加,出生率下降,所以发达国家的老龄化有一百多年,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新中国成立只有70年,所以中国的老龄化的一个特点就是快速,什么都快,工业化快,城市化快,再加上计划生育政策,所以中国的老龄化汹涌澎湃。中国本来人口基数大,所以老龄化来的非常快,几乎是扑面而来,汹涌澎湃的就来了。

图1 快速老龄化的挑战

我们发现,人老之后的一大需求就是医疗。大家知道,人老了以后,吃不动了,玩不动了,一般需求其实没那么高了,也不需要名牌、豪车了,但是医疗需求却是快速上升的。

和国际相比,中国现在传染病方面做得非常好,包括这次疫苗事件,我觉得是我们在更高的水平上,对健康生活的需求。其实我想说的是,大家应该放心,中国的一类疫苗,实际上是封闭的一个管理社会,确实是国际水平的,而这回狂犬病是二类疫苗,更不应该出事。既然是二类疫苗不应该出事,所以在座的各位,大可不必恐慌,没有那么严重。

我们在传染病的控制方面,死亡率非常低,绝对处于国际一流水平,这个疫苗也起了很大的贡献,包括整个公共卫生体系。但是大家看到,中国在非传染病上,也就是慢病,人们常说的高血压、糖尿病,癌症等,这些病在中国的死亡率是比较高的,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老百姓在这方面的需求是很高的。

人口老龄化是21世纪最显著的一个特征,这是人类社会过去没有的,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面临老龄化,只是中国的问题更严重。作为学经济的,我想问大家的问题就是,人口老龄化是成本还是收益?

图2 老龄化加重政府财务负担(%)

图3 老龄化对医疗服务需求的影响

我们目前认为都是成本,所以才叫“突围”,很可怕。如果把它作为成本来看,人老了,不工作了,需要拿退休金,这就涉及两个问题,一个是退休金的支出,一个是医疗。

国际研究发现,65岁以上的老人对医疗服务的需求是3-5倍的平均人口,因为人老以后,最大的需求就是医疗。比如,用仪器设备给任何一个老人检查一下,什么病都有,而且越治病越多,所以老人对医疗的需求是不断上升的。

和不同的国家对比,我们看到,美国65岁之前的人,他的医疗需求和其他国家没有什么区别,甚至还低一点。但是65岁以后,美国医疗的支出就狂涨。为什么?因为65岁以上的老年人在美国是政府买单看病。虽然美国是市场化的医疗体系,但是由于美国1965年建了穷人医疗和老年医疗,贫困线以下的穷人政府买单看病,老人65岁以上的政府买单看病。

可以看出,这就是把美国搞垮的原因。现在美国医疗费用人均近一万美元,占到整个国民GDP的20%,美国的医疗成本太高了。中国大概人均医疗费用在500美元,而美国是一万美元。

所以我们才看到老年人是一个负担,需要养老,需要支付养老金,医疗几乎是无底洞,但最后还要看怎么去安排这个制度。

图4 制度决定命运--不同年龄医疗消费的国际比较

老年人到底是成本还是收益?按传统的定义,老年人都是成本,但是我想,我们是不是应该重新定义一下老年?比如65岁、60岁称为老年人,那是上个世纪30年代、40年代的定义。1935年大萧条期间,罗斯福总统制定了美国的养老金领取标准,那时候人的平均寿命只有60岁,所以65岁定为可以拿养老金的年龄。但是今天呢?今天中国人平均寿命是76.7岁,美国也在77岁、78岁,如果还是按照原来的年龄,可能不太恰当。美国现在也在延迟获取养老金的时间,改为67岁可以领取。

目前,世界卫生组织重新定义老年人,将60-74岁,定为年轻的老年人。我就属于这个层次,快退休了,其实我的同学们都已经退休了,一般情况,女性55岁就退了,我在研究老龄问题时,我觉得这是太大的人力资本浪费了。

图5 重新定义老年人

作为我一个女性,我自己的感受,过了50岁以后,可能是最佳的工作状态。一方面孩子大了,不用操心了,家里该搞定的都搞定了,另一方面,过去的诱惑也都没有了,年轻人现在面临着各种诱惑,对于过了50岁的女性也没有了。

我觉得工作对于我们来说就是一个必需品,让生活更有意义而去工作,这是最佳的工作年龄,而且精力也是最好的时候,时间也是最充沛的时候。但是我们都退休在家了。

所以我觉得,应该重新定义老年人。我个人认为,我们要把老年人变成收益,老龄化不能光看到成本,要把老年人的优势发挥出来。

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取得巨大成效就是充分地利用了人口红利,那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健康的,勤劳能干的人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现在这一批人都在老去。而我们能不能利用他们二次的人口红利?也就是45-59岁的人,60-74岁的人,他们完全还有工作能力,我们不能就把他们当成老人养起来,把他们变成社会的负担。

我的同龄人和我的父母那一辈,退休后,因为没事了,没有工作的压力了,过去每天大把的时间就是抱孙子,忙家务。但是现在都是独生子女,子女现在可能还没结婚、生孩子,这些人退休后也没事,就开始跑医院,把看病当成职业。

把老人弄到医院去一查一照,这病那病就开始折腾了。实际上我们不要把老人当作成本,而是用创造性的方法,更弹性的方式,让这些人继续发挥作用。我觉得开发人口二次红利,是中国经济社会持续增长的一个新动力。

那么,怎么把老人用好?最近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发布的 “银龄讲学计划实施方案”,我相信这真的是非常好的。大家知道,过去搞体力劳动,人到60岁以后真的就干不动了。对很多职业来说,过去老师要资格老的,医生要年纪大的。但是现在是知识经济的时代,男性60岁退休,女性55岁退休,退休后还有大把的精力。

所以怎么把他们的作用发挥出来?我们期待着下一步,不仅有银龄的老师,有银龄的医生,有银龄的科学家、工程师,还有银龄的社工、志愿者等等。

图6 用老——发挥老年作用

最近,辽宁说让老年人创业,我觉得太对了,年轻人还没有踏入社会,创业的风险太大了。如果一个大学生刚毕业,甚至没有毕业就去创业成功的话,我要打一个问号,那个成功可能是个偶然,因为这些大学生对社会根本还不了解。而退休的或即将退休的人,他们有丰富的社会经验,也有社会资源,他们去创业,领着年轻人干,可以帮年轻人避开一些陷阱、风险。所以我觉得老年人可以去创业,甚至创不同的职业。

比如我现在就在想,我将来退休以后就不再研究医改了,也不再研究经济学了,一辈子都搞一件事,好像没有达到人的全面发展。我觉得应该更多地鼓励老年人退休后去做做他们过去没有做的事,让他们的生活更丰富,同时又能为社会创造价值。

还有就是银龄的志愿者,我们怎么能够创造一个机制,不让就业成为问题?因为老年人都不退休,那年轻人怎么有岗位呢?所以我想说,这个可能就需要大家来想办法。比如,干部有一个退二线,处级干部到50岁就退二线了,副厅局干部可能55岁就退二线,他没有退休,但是就是从管理岗位上退下来。

我觉得同样的方法可以用到老人身上,不叫退休,也不同于现在的 “反聘”,而是他从一线退下来了,但是还在继续工作。他把原来的工作位置、编制腾出来,让年轻人有机会,但是他还可以继续发挥他的作用。

我觉得这些都是一些机制设计的问题。老龄化是成本还是收益?我觉得目前过多强调的是成本,我们应该开发老年人的人口红利。

另外大家都知道,我们还有一个怎么养老的问题,老年人要安顿晚年,所以有一个养老的问题。中国现在提出医养结合,我觉得医养结合不能适用于普遍的老年人,应该重新定义老年人,让年轻的老年人去发挥他的作用,当然,年轻老年人中有病的,以及高龄的需要照料的老年人,就可以采用医养结合的方法。

但是,医和养如何结合?我个人认为,还是以养为主。

中国现在的医养结合是以家庭为基础,以社区为依托,医养结合机构是一个补充。就像我前面讲的,开发老年人的人口红利一样。让健康的、还能发挥作用的老年人发挥他们的作用,然后我们应该精准地给老人提供他们应该得到的服务、全周期的健康类的管理,这也对应健康中国的全生命周期。

以“养”为主,对于老年人提供的更多的是非医疗的照顾,特别是对失能的老人。但是对于他需要的急性的治疗,慢性的管理康复等还不完善。

对于医养结合,中国目前有非常多的探索,但是我还是想说,中国式的养老不要简单地学国外,国外针对养老已经有比较好的养老制度的安排,但是中国的老龄化来的汹涌澎湃,按照国外的制度安排去建立可能来不及,而且也应对不了。

所以我觉得,我们更多还是要回归到中国特色。作为一个将要退休的老人,我觉得没有什么地方比家更好,更适合养老,所以应该以家庭养老为主,以社区作为依托。社区在这期间起一个非常大的作用,现在各地有非常多的探索,像托老所,给老人提供他需要的服务,并且现在还有一些信息化手段的支撑。

我觉得中国式的养老,需要的提供系统连续的医疗,然后保障是家庭的照料,社区的照料。另外,我们更多的是健康的生活方式,文化、锻炼、娱乐、社交,以及老人抱团养老等。

让老人老有所养才是最好的养老。信息化的手段可以来支撑新型的养老模式,因为现在很容易在家里安装监控,安装随时与老人沟通的设备、仪器。也就是说,只要老人还是能够自我照顾,他在家庭里一定都是最幸福的养老的生活。

还有一些智能化的设备。我在想,可能等我养老的时候,也许陪我聊天的就是一个机器人了,因为老人有孤独感。现在基层有很多的探索,像山东的一个县里面已经在应用机器人医生给农民看病,我相信未来,这个机器人可能会进入到每个人的家庭里面。

图7 新型养老体系的基本框架

中国是一个讲孝道的国家,十九大报告里面也提出,积极应对老龄化,要建立养老、敬老、孝老的政策体系和制度环境。也许我们未来会出台一些优惠举措,比如和父母同住的,支撑父母养老的,应该免税等措施。

通过孝道的文化,再加上信息化的手段,我想,中国未来的养老模式,就是每个老年人能够老有所为,能够健康长寿,能够继续为社会、为家庭做贡献。而且中国文化讲究修身养性,无疾而终,用现在通俗的语言,健康地活着,然后走得快,而不是把老人搁在ICU里面插上馆子使劲地折磨,让他走的比江姐还要痛苦。另外,老年人都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是不要把衰老当成一种病,即便有病也可以过得很好。

总的来说,我觉得可以探索出这样的一条路,中国式的养老——老有所为、带病延年、修身养性、无疾而终。也期待在座的各位,共同来朝这个目标努力,谢谢大家!

(搜狐国富智库原创稿件)

责任编辑:孙千婷 UN917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