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CPEC 2018|赵文利:静脉可视化技术的临床应用

 竹韵清风61 2018-08-01

静脉穿刺是临床诊治中一项重要的基本功,若要实现“一针见血”,不仅加重护士心理负担,增加了护理工作量,甚至影响治疗和抢救。常规静脉穿刺寻找血管的方法主要有目视法、触摸法、解剖位置定位法,由于个体血管分布差异较大,这些穿刺方法又属于间接法或盲目法,即使经验丰富的护士也无法精确定位血管和了解血管弯曲、分支情况,操作中更易发生血管滑动等情况,可能造成穿刺失败及反复多次穿刺,增加患者的痛苦。因此,可视化穿刺技术是公认的最为可靠的方法。2018年7月28日,在2018中原血管论坛(CPEC 2018)会议上,来自河南省人民医院介入手术室赵文利护士长就静脉可视化技术的临床应用进行了精彩的演讲。

技术发展

可视化的技术发展的历程实际上在国外兴起较早,在1994年美国阿肯色州光电与生物医学实验室的科学家们,开始研究皮下静脉显示技术和探索,最终的图像在显示器上显示出来。此后,为了能进一步的方便医务人员的使用,研发逐渐导向将获取图像实时原位投影到皮肤表面的技术的方向,即向投影式的仪器方向发展。在2004年研发出成像的投影仪。

2016年INS标准里,明确指出“为了保障患者的安全,临床工作者应该具备使用静脉穿刺可视化技术的操作能力。需要的知识包括(但不限于)通过可视化静脉评估,选择合适的静脉、粗细、深度、穿刺部位及了解可能的并发症”。 静脉可视化穿刺技术是静脉输液治疗的必然发展趋势。

国内中华护理学会在2018年静脉护理学术交流会议征文通知,明确地提到静脉治疗并发症预防方法:1、输液微粒污染预防及输液反应的预防与处理;2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诊断、监测、预防探讨;3导管相关性血栓的诊断、监测、预防探讨;4中心静脉导管的移位/异位的评估与处理;5拔管困难等。

静脉治疗护理技术改革与创新:1输液工具的创新与应用;2静脉输液辅助器具的创新与应用;3静脉治疗工具的选择;4静脉可视化技术的应用。

静脉治疗护理的信息化建设及静脉治疗患者的评估。

技术原理

首先向皮肤去投射特定波长的红外光,由光敏元件采集皮肤红外图像,经过数字图像处理,形成血管分布的轮廓图,再由投影仪将图像清晰的还原在皮肤的表面。使医务人员看到患者的血管的基本情况,通过红外光可探测到皮下6-8 mm。

其次需要临床上的护理人员深度的识别功能去辅助的掌握进针的角度,对于一个绿格浅层血管0-2 mm,建议进针角度为15-25度。两个绿格中层血管2-4 mm,建议进针角度为25-30度。三个绿格深层血管>4 mm,建议进针角度为30度以上,提高护士的穿刺的成功率。

使用现状

2018年5月河南省人民医院静脉治疗专科小组成立,以“静脉治疗护理质量新标准、实现静脉治疗护理同质化、规范化、标准化”为目标,不断提升护理工作能力,最大限度地减少患者痛苦。此外,静脉治疗小组各成员积极学习静脉输液标准引进新型护理辅助设备,利用新型高科技来武装自己,全面提升护理工作质量和水平。

在今年医院的静脉治疗专科小组会议上,来自中国科学院西安光机所副研究员、中科微影CTO李嘉男博士对静脉可视化的技术临床应用进行了专业的辅导和讲解,通过本次血管成像仪产品的亲自体验和使用。大家一致认为,血管可视化设备可以有效解决临床穿刺难问题,为患者和护理人员带来福音,尤其会在老年人、手术病患等特殊群体浅表静脉穿刺时发挥重要作用。并由我院急诊科、老年科、小儿外科、神内科等先引用新型护理辅助设备,利用新型高科技来武装自己,全面提升护理工作质量和水平。

未来技术发展趋势

未来可通过人工智能的发展来提高医疗技术。自动静脉穿刺机器人辅助医务工作者处理AI图像识别算法、光学静脉成像、带传感器的留置针、自动化执行、高频超声定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