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尔德演绎BWV828 Sarabande(萨拉班德)
朱晓玫丨一首三声部赋格曲 第四组曲(即《德国组曲》) 事情得从2000年6月的一天说起,地点在巴黎美术街的一个小餐馆。马塞尔·毕奇对我说起过,有几个酷爱音乐的人,跟他在一起分析巴赫的和声。他说:“他们毕业于法国名校,行业不同但都事业有成,有的搞研究,有的做金融,也有的在工业界,而且都喜欢把时间花在音乐上”。那天晚上,他带来其中的一个人,说很想要我和他认识。我觉得这群业余音乐爱好者真怪,竟以专业的态度搞音乐。真不知道这顿晚餐会是怎样的局面。 米歇尔·莫拉高个子,年纪轻轻,坐在我对面,说得少,听得多,跟这天晚上的我恰成对比:我话很多,什么都谈,一反常态地直接了当。我们的话题很快就转到了巴赫。尽可能让多一些的人听懂巴赫,正是我此生所愿。谈笑间,我还说巴赫是音乐家里最像佛教徒的一个!聊到《哥德堡变奏曲》,他们爱乐小组正在深入研究这首曲子,也是我最钟爱的作品。接着我们谈到了巴赫《组曲》,我刚录完这套作品。带点挑战的意味,我问米歇尔·莫拉最喜欢六首中的哪一曲,寻思着他会像多数人那样告诉我,第一,第二或者第六。“第四”,他回答我,随后就开始跟我大谈这首他所倾心的阿列曼德多么地美。我一怔,不说话了,因为我也看法相同。猛然间,我觉得彼此间的感觉相通。生活中常是这样,相遇原只在不经意间,随后却发现触到了本质。 朱晓玫采访,于2014莱比锡巴赫音乐节 电话铃响 围绕《第四组曲》的这次晚餐,开始了我与米歇尔·莫拉十年的友谊,还有那些不同寻常的共同经历。我们有各自的梦。我渴望录制《平均律键盘曲集》,但很怀疑能否有实现的一天。他呢,虽未明说,却矢志在专业演奏者和业余爱好者之间当座“桥梁”,我几乎确信他已着手写有关巴赫的文字。其实这是同一个梦,就是让尽可能多的人能懂得巴赫的音乐。马塞尔·毕奇在这方面尽力帮我们。自他退休,跟以往相比,他更是只为音乐而活,也只活在音乐之中。他以一种令人惊叹的智慧方式工作,令周围的人都自愧不如。他还为我做成了一件事,手抄一套平均律乐谱。这本手书乐谱把每个声部抄成分谱,呈现出巴赫作品的全部精妙处,堪称神奇。关于《平均律键盘曲集》,他跟米歇尔讨论个没完。由于米歇尔很少在家,为了找到他,他甚至不顾所有朋友都遵守的禁约,周日上午还把电话打到他家里。还有一次,他竟急着把电话打到米歇尔办公室。米歇尔还以为他出事儿了,但根本不是。电话那头是一个比往常更显年轻的声音,马塞尔·毕奇告诉他,数了又数之后的结果是,第一册第一首赋格中,主题进入的次数可能有二十六次甚至更多,而不是人们习惯上认为的二十四次! 朱晓玫演绎《哥德堡变奏曲》
2009年底,一次循着巴赫在莱比锡生活踪迹的旅行,让我发现,米歇尔竟然对他从未涉足的那个城市了如指掌。他能直接把你从圣托马斯教堂带到阿拉比卡咖啡馆,也就是本书中两个主人公皮埃尔和路易常去的一家咖啡馆。他还能陪你参观传说中巴赫到过的所有地方,据说这个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天才之一跟这些地方有关。象阿恩施塔特附近一个小小的教堂,巴赫曾在此举行过婚礼,或者到奥德鲁夫,巴赫父母双亡之后,从十岁到十五岁住在该城哥哥家中。有的地方看起来那么惨淡、阴沉,让人不由寻思,如此一个旷世奇才究竟是怎样成长起来的。 如今,《莱比锡之旅》亦已成书。我认为,这是第一本以清晰易懂的方式给音乐爱好者讲述《平均律键盘曲集》的书。它牵着爱乐者的手,巧妙地讲述一个复杂的主题,像《西游记》那样,以给孩子说书的方式阐述深奥的佛理。《莱比锡之旅》是一本含蓄的书,作者有意为之,让它止步于作品神秘性的门前。“作品的深意在作品本身”,书中人物路易说。但这本书也让人更好地理解,从而更好地去爱。正如路易后来又说:“人生必须学会爱”。还有什么比爱巴赫的音乐更美好的呢?这是一本必须花时间阅读的书,掩卷之际,读者在了解了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在《平均律键盘曲集》中所使用的谱曲手法的精要之后,自会受益良多。 自从我们相遇在美术街那个小馆,一起谈论《第四组曲》,十载过去了。米歇尔·莫拉写出了这本关于《平均律键盘曲集》的书,圆了他的梦。我呢,录制了《平均律键盘曲集》,成了第一个——但不会是最后一个——录制此曲的华裔钢琴家。一生致力于巴赫音乐的马塞尔·毕奇在此成全了我们,这也是他的愿望。三个梦,以一首三声部赋格的方式,获得了圆满。 不,我还有一个梦:将本书呈现在中国读者面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