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陈嘉珉读书笔记》(第3辑)序言

 陈嘉珉图书馆 2018-08-02

先回答读者朋友两个问题。其一,如何有时间看那么多书?

我唯一的爱好是读书,而又有无数时间读书,这好比一个人特别需要钱,钱财就源源不断滚滚而来,真是老天爷使其两全其美!很多人知道我喜欢读书,于是有人邀请参加“世界读书日”活动,我说我的一年三百六十天都是读书日啊,没有资格参见这种把读书当回事的人搞的读书活动吧,遂拒之。有人邀请参加读书会,我说我从小至今都会读书,没有资格参加这种把读书当回事的人搞的读书会吧,又拒之。甚至有人邀请参加什么读书交流演讲、比赛活动之类,甚是无聊,一概拒之。

如何有时间读书,首先要感恩我的工作单位。每周只有周二、周五下午学习会必须参加,其余时间都在家里,当然学习会上也可以看书;一年只有不到10次专题课,备课还是读书,讲课无非颠来倒去、挑三拣四讲读过的书,所以一年下来,几乎每日与书为伴。退休后更要感恩工作单位了,没有开会和上课,看的书更多。一天看810小时书是最平常的生活,为突击完成任务,我在五十岁前还搞过读书“大跃进”,一天看16乃至18小时书。这是大块读书时间,我在近三十年中都有这种大块的读书时间。小块读书时间,比如饭前饭后、课前课后、会前会后、睡前睡后、洗脚、上卫生间的10分钟、20分钟或半小时等,都可用来看书。我出门办事也带着书,只要稍有等待,就赶紧看书。

此外还有读书的微尘时。如等车,看到车在下一个路口来,几十秒或一分钟便到眼前,这一分钟我干什么呢,很快就看了手里翻着的一页书。退休后我和妻子在她的美容院带孙子,有时不敢坐下来,妻子抱着小孙子坐在沙发上,我干脆站在茶几前听候指令,拿尿布、倒热水、冲牛奶、递玩具、擦屁股、捡东西、扔垃圾、开窗关门等等。我常在做这些杂事琐事的瞬间,一只手撑在柜台上,头一偏还是看了两行书。微尘是佛经用语,比喻极其微小,细如尘埃。但微尘时累积起来,数年、数十年如一日,就成了无数小块乃至大块时间。

可能我今生唯一的优点或特点,就是争时间读书。以我的经历印证,世间人最大的假话,是说没时间读书。我是一个有时间读书的人,但有不少时间是挤出来的。即便是大块时间也要“挤”,否则一个人闲得无聊,也不读书。可能我今生最大的缺点或特点,是读书读成了书呆子,所谓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全具足。仅此一点而全盘否定,作“百无一用是书生”之论,于我完全说得过去。

古人说,“书到今生读已迟”,今生要用的知识,今生来读已经晚了。但我却为无用而读书,是真正的“读书无用论”;如说有用,不过如喝酒、打麻将一般的娱乐活动,又如打篮球、踢足球一般的体育运动,不过读着玩而已,无非读着玩得其乐无穷而已,哈哈。

其二,真的读了万卷书吗?

我在第一辑读书笔记序言中,说读书五十载,破万卷。一位朋友发来微信说,你陈嘉珉是个书呆子是真,但读书万卷绝对是假,是把小儿书和小学课本算在内吧。这位朋友太了解我了,所谓万卷,的确是把放牛娃看的小画书,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读的教科书算在内的。我发心读万卷书,是在读兴义师专英语系快毕业之时。我有购书和藏书习惯,还有偷书恶习,毕业时把最后一学期所购、所偷、所藏、所读的书全部搬回家,二哥帮我挑竹箱装的书走了几十里山路。回家等待县里分配工作时,就画表格统计已经读了多少卷(册、本)书,并在每页表格注明离万卷还差多少卷。当时感觉非常遗憾,有些中小学课本和小儿书找不到了。我是一个好大喜功同时坚韧不拔的人,统计工作一直坚持到从工作单位退休的2014年。

在统计中,还有其他偷工减料“加水分”的情形。如一,统计以每册书通读一遍计,如王力的《古代汉语》共四册,每册读过八遍,就32册计算;如九十年代初在北大海外华人经济研究中心打工,参与著述“海外华商文化丛书”,台湾张国安先生写的自传好像是看了九遍,就按9册计算,郑学益教授给我阅览的几大摞复印资料,我都按约1520万字书的厚度,分成几十册算,心想既然读了就要有数据收获,绝不白读(因此我极少看报纸文章、杂志文章、网络文章、微信文章、宣传资料、光盘资料、打印稿文字等等,还有一般不看电影、电视,觉得看了白看,不便记录折合成多少本、册书);又如考北大赵靖先生博士学位研究生,老先生的每本专著要读十多遍,十来本著作就算成了100多本。如二,在阅读快突破三千本、五千本、八千本、一万本之际,为尽快完成任务,就专挑薄本子看,如有个“英语书虫”序列,中学生读物,一本书最薄只有不到五十页,半小时就看完了。还有精美的广告画册,在街上打的上车开始看,到家下车就看完了。如三,为尽快把统计工作搞上去,对计划中要看而未看的书,在目录前用红笔打上三角符号,当作已读书籍统计。这个做假行为被我儿子发现了,他就当作笑话传出去——我老爸为显示他看书看得多,就在目录上做文章,书的内容全是新崭崭的,根本没翻过!

截止2014年底,我实际读过的书不到一万一千册,但计划和标注已阅的书超过了一万二千册,弄虚作假现象很严重。现在常听到“大数据”一词,这个词进到我耳朵里真是心有灵犀、亲切无比,我早就以身作则,搞“大数据”工程了。

我喜欢做高大全的表面、数据工作,有些书根本没必要看,但为了塑造形象工程、数据工程,还是硬着头皮看了。到今年(2017年)底,我实际读过的书已超过一万一千册,当然包括各种教科书和诸多小本子。由于我读书马虎,加上读了大量垃圾书,从书本上所获知识智慧与万卷书大不相称,完全不成比例。进入本世纪对藏书进行大清理,退休后又再次大清理,几乎年年月月卖书给收垃圾的老太婆,当垃圾卖掉的书不下五六千册。送人的书也不少,不下千册。我另一个好大喜功的行为是换书,同样的书把平装本换成精装本,精装本又换成更显摆阔气的豪华精装本。有人抱怨书价涨了,我则不贵的书不买,专买高价书来炫耀显摆和满足虚荣心。

曾经只追求数量,做假做惯了,看大部头的书时,会有吃亏感觉。比如老版《马恩全集》,一本几十万字,要抵平装本好几本啊,看了几十卷觉得好亏。如《十三经注疏》五大本,千万字,平均每本200万字,要抵1020万字的平装书。最亏者如《20世纪人类全记录》,260万字,近十斤重的书摆在那里,只能算一本,好亏!

现在读的《中华大藏经》亦然,几乎每本不下百万字,但读得很扎实,有的经文还反复诵读,还要慢慢抄写笔记,还要静静记录心得,不再有求速度、求数量的行为。感觉人老退休,无用无为,才开始真读书,读得踏踏实实,不再飘飘忽忽,忽悠自己,自欺欺人。回顾自己蠢蠢欲为的几十年,有个目标非实现不可,难免作假,或常常不真,或做伪君子。但若没有负担,干什么就是个玩的心态,不仅变得诚实、开心,而且也把好多玩意玩得纯熟起来,如八卦、八字、风水之类。

在我读过的书中,读得最认真的是佛经。本辑读书笔记以禅宗的三部经典《楞伽经》、《金刚经》和《坛经》开篇,三部大经有其内在联系,可以构成中国禅宗的简明思想史。

《楞伽经》全名《楞伽阿跋多罗宝经》,是菩提达摩来中国创立禅宗之初首先传授的经典。初祖达摩在把《楞伽经》传给二祖慧可时说:“我观汉地,唯有此经。仁者依行,自得度世。”慧可令弟子以《楞伽经》为心要,依经依法修行。慧可、僧璨、道信几代禅宗祖师都是传《楞伽经》。《楞伽经》称佛性为“如来藏”,认为“如来藏自性清净”,一切众生本来具有清净如来法身,故人人可成佛。此论令人鼓舞,令人跃跃欲试,并试而有得。“如来禅”是《楞伽经》的主要禅法,意为“如来所得之禅”,是证入如来之境、区别于外道和二乘菩萨的最上乘禅。

五祖弘忍从四祖道信受法时,依据还是《楞伽经》,但在传法给六祖惠能时,改用了《金刚经》。《金刚经》全名《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金刚经》在作为大乘佛法理论基础的般若经典中具有核心地位。《金刚经》提出“缘起性空”理论,因此“般若空”是《金刚经》要旨,“空”指世间一切事物皆因缘和合而成住坏空,没有自己的本性。《金刚经》认为修行即是修心(降伏其心),重点破除我、法二执和我、人、众生、寿者四相,六祖惠能正是偶然听到《金刚经》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句经文,从而开悟入道的。五祖弘忍认识到《金刚经》是一把开启智慧的利剑,因此在传法时把《楞伽经》改为《金刚经》。

《坛经》全称《南宗顿教最上大乘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六祖惠能大师于韶州大梵寺施法坛经》,为六祖惠能独创,是佛经中唯一的“中土经典”。《坛经》综合《楞伽经》的“如来禅”思想和《金刚经》的“般若空”思想,在此基础上又有创新,提出教外别传,不立文字,以心印心,见性成佛的祖师禅,遂成为惠能以后主要的禅宗经典。

我以为没有南北朝开启至唐宋兴盛的禅宗,便没有唐诗宋词的精华和最高成就。因此从未读诵过“禅宗三经”,而言唐诗宋词体系最佳意境,那是扯谈。故此,特将“禅宗三经”收集在一起,其间插入本人闲言碎语多则。

本辑读书笔记第二大块内容,是南怀瑾先生的语录和笔者部分感言。发心穷尽地阅读南怀瑾大师著作,始于本世纪初。所谓穷尽,即不放过南师作品一字一句,南先生放个屁,也要捡起来闻闻,看看是香是臭,香则咽之,臭则吐之。

很多人读书作文、做学问,有两个体系跨不过去,始终在世间搞知识折腾。这两个体系是佛法和历史。南怀瑾本身就是一部甚深微妙的佛法和恢弘博大的历史,南大师“经史合参”,是过去百年讲经说法最多最好的“讲师”。读南师著作,既读了佛经,又读了历史,一举两得,而且理解深透。概观南师著作,只差《圣经》、《古兰经》没有涉及,否则就囊括全人类文化体系了。

南师作品第二个特点,是述而不作,这是大师级作品的作文方式。孔子那个时候面临先秦的先期,文字作品有限,就已经不敢造作,因此“述而不作”。孔子之后,文字作品浩如烟海,只有孤陋寡闻者才敢造作。曾遇北京一位丰产作家,问及最近有何作品,他说在读圣经、佛经故事和明清小说,写不出来了,也不想写。所以佛经和历史这两个体系让人敬畏,你一深入进去,就不想创作,任何创作皆为多余。如果还有一点想说想写的冲动,那便是“述而不作”;可是“述而不作”,又感觉对这天下满目的群山龙势把握不住,对文化的体系理不清、道不明。所以真正能够高屋建瓴地“述而不作”的人,是把佛经和历史参透的人。南怀瑾大师,是我今生有幸读到的第一位把经书和历史参透的人。

南师作品的第三个特点,是其作品多为口语,读起来明白畅晓,甚至不假思索。历史上不朽的作品,都是当年当时的口语作品,代代相传,于今观之成了书面语言。如此而言,今日绝佳的口语作品,乃是当代一流作品无疑。故此,南师口语作品,乃是当代一流作品,想明晓经史和文化体系者,不得不读。

本人甘愿做南师学术事业传承的受体和载体。李石曾先生赠送南师的话说:上下五千年,纵横十万里。经纶三大教,出入百家言。南师弘扬中华文化的力量无时不在、无处不有,权力远大帝国皇帝,真可谓手无分文,富可敌国;身无片职,权倾天下,我甘愿在南大师的思想王国做一名忠实奴仆。

本辑笔记第三大块内容,是J.M.罗伯茨的十卷《世界文明通史》和天下霸唱的《鬼吹灯》序列,在或长或短的语录中,偶有笔者的杂言碎语,均为联想心得。

一切生命的结局都是死亡,长则百年生死,短则朝生暮死,至短者即生即死,因此世间只有一门学问,那就是历史。一切已经死亡和等待着死亡的事物都摆在那里,但要将它们变成文字记忆却不容易。首先需要选择,其次要成体系,其实体系支配着选择。被体系选择框定者,成为人类能够回顾、复苏、演绎的故事;被体系抛弃者,便成为过眼云烟,永恒消逝。J.M.罗伯茨的巨作《世界文明通史》,是一套体系合理且鲜明的文字记忆,还是一部揭题和破底人物、故事颇具幽默感的著作。此外,该书使人明晓体系和数量的比喻也用得恰到好处,且无比生动形象。如——“如果我们把历法上的一个世纪视为记录时间流逝的巨钟上的一分钟,那么欧洲白人在美洲拓殖仅仅始于5分钟之前,再往前不到15分钟,基督教出现了。”

就《世界文明通史》概而言之,英国人著述历史的天赋特长,于此书得以淋漓尽致地呈现。

一直爱读小说,年逾天命,对非天命鬼神相关的小说彻底抛弃,不再有丝毫兴趣。千百年来,天命鬼神一直是一根不朽的标杆,用来衡量人类智力能够联想的程度,以及探究一切存在所以然的深度、广度。小说的灵魂是联想,联想到丰富诱人且合情合理的天命鬼神是文学的极致。小说不是假故事,一切万法唯心所现,小说不过是拥有创作和联想神通的个体其心所现的故事——或者是破除隔阴之迷再现的前生故事,或者是跨越时空预见的来生故事。因此我把《鬼吹灯》当真故事看,无论人心能够联想到多远,都是真心所见的真故事。人们认为人能够想象出不存在的事物,但在历史长河中,存在一直在否定先前的不存在,事实上有什么不存在呢?想象本身就是一种存在,想象的事物和一切万法都是唯心所现,正如《楞严经》说“由心生故种种法生,由法生故种种心生”。

搭上联想的翅膀,易经八卦和风水知识在《鬼吹灯》中的神秘应用亦显得非常迷人。所谓清代摸金校尉所创天下第一奇书——风水残卷《十六字阴阳风水秘术》,是一个高明精炼的独创概括。因我把小说故事当真看,细究十六字是可以弄假成真、弄虚为实的。只要赋予易经八卦、河图洛书、太极阴阳等风水灵魂,此十六字完全可以敷衍成一部真有此理、实有其事的鸿篇巨制。或许这真是一部曾有而逝,抑或将有待成的著作。

创作《鬼吹灯》的这位年轻人,不愧为中国最具想象力的作家。人是需要并能理解、品味故事的动物,人有别于其他动物的关键,在于人始终生活在故事王国中,因此会编故事的人便是这个王国的国王,“天下霸唱”名副其实啊,此君的确写了一部“天下绝唱”,堪为国王。

陈嘉珉(倚云居人)

2018年元月3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