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内科学》蛔厥(胆道蛔虫)

 唐氏农业 2018-08-02

蛔厥证,中医病证名。是指感染蛔虫卵引起的证候。常见于小儿蛔虫病。

概述
蛔厥证,中医病证名。是指感染蛔虫卵引起的证候。常见于小儿蛔虫病。
病因病机
蛔虫好动而尤喜钻孔,特别是受到某些刺激,如寒温不适,使蛔虫受扰时,更易在肠腑中窜动。最常见为蛔虫上窜入隔,钻入胆道而发生蛔厥。虫体阻塞胆道,气机不利,疏泄失常,表现为右上腹部剧烈绞痛,伴有呕吐,或为胆汁、或见蛔虫,甚则肢冷汗出,形成“蛔厥”之证。
辨证要点
腹痛在剑突下、右上腹,呈阵发性剧烈绞痛,痛时肢冷汗出,多有呕吐,且常见呕吐胆汁和蛔虫。
临床表现
有肠蛔虫症状。突然腹部绞痛,弯腰屈背,辗转不宁,肢冷汗出,恶心呕吐,常吐出胆汁或蛔虫。腹部绞痛呈阵发性,疼痛部位在右上腹或剑突下,疼痛可暂时缓解减轻,但又反复发作。重者腹痛持续而阵发性加剧,可伴畏寒发热,甚至出现黄疸。舌苔多黄腻,脉弦数或滑数。
治法
安蛔定痛,继之驱虫。
方剂
乌梅丸加减。
常用中药
乌梅、细辛、椒目、黄连、黄连、黄柏、干姜、附子、桂枝、当归、人参、延胡索、白芍。
常用腧穴
迎香透四白、胆囊穴、内关、足三里、中脘、人中。
常见证型
蛔厥证(蛔虫病)。
针灸疗法
毫针泻法。
预防
1.注意个人卫生,饭前便后洗手,不吃生菜及未洗净的瓜果,不饮用生水,以减少虫卵入口的机会。
2.不随地大便,妥善处理好粪便,切断传染途径,保持水源及食物不受污染,减少感染机会。
护理
1.饮食宜清淡,少食辛辣、炙煿及肥腻之品,以免助热生湿。
2.服驱虫药宜空腹,服药后要注意休息和饮食,保持大便通畅,注意服药后反应及排便情况。
3.蛔厥时,口服食醋60-100ml,有安蛔止痛作用。
[1][2][3]
参考资料
  • [1] 常克 .《中医病证治验条辨》 .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9年12月
  • [2] 向宗暄 .《中医错杂病证论治》 .学苑出版社 , 2014年1月
  • [3] 张再良 .《金匮要略病证与方剂研究》 .科学出版社 ,2014年6月

《中医内科学》蛔厥(胆道蛔虫)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