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唐朝的月光

 田牧 2018-08-02

依然是千年前的模样,

盈盈斜挂我的小窗,

斟满淡淡的忧伤,

独品这暗夜里的幽香,

就这样把往事照亮,

朝着你的方向,梦回大唐 。 

 —作者题记


总是以为,最美的月光在唐朝。

千年之后,那些月光依然能够穿过厚厚的线装书和苍茫的时空,踩着韵脚,照进现代人的心窗。

行走在唐诗的书页间,指尖沾满当年的月光,每一页翻过,思绪如尘埃弥漫于思维空间。体验一场跨越千山万水的盛宴,陶醉在大唐的月光里。

1   思乡的月光

故乡的月光总在最孤寂的深夜,徘徊在你的他乡,想要走进你的心房,却敲不开你的门,只能越过玲珑的窗,看看你漂泊他乡的模样。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李白《静夜思》

豪迈奔放的李白,怅然于窗前,如霜的月光冻结不了他的记忆,抬头望望空中的明月,低首思念远方的家乡,故乡在远方端坐如莲,月光的手遍抚它的忧伤。那样的夜晚,李白的桌前一定有一樽老酒,一声叹息后,一口气饮尽唐朝的月光,连同思乡的孤单。月光孤独,李白更孤独。那个“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李白,那个“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李白,那个“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李白,也有孤独无人诉情衷的时候。窗外月光如霜,心中思念长长,真是别有一番滋味上心头!

故乡和月光是天生一对,两者缺少了谁,都无法完整表达出那份羁旅之愁,至少在唐朝是这样。缺少了故乡,月光变得黯淡无华;缺少了月光,故乡变得模糊迷惘。从《诗经》开始,月光就不停地悬挂在故乡的上空,可唯有唐朝的月光才如此贴近故乡,将游子的离殇之疼深入肝肠。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杜甫《月夜忆舍弟》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在谁家?

         —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今夜霜露分外白,月亮也是故乡的最明亮。如果时光的那扇门依然打开,依稀就会看到唐朝的月光,在清冷的月夜里,带着浓浓的怀乡思亲之情弥散四方。无论是在长安城头、边塞要隘还是江湖之远,它已不再仅仅是自然界的一种物象,成为文人骚客们的一种精神境界,一种情感寄托。

自唐之后,无论是“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明月忽自海底出,皎如玉鉴当空悬”还是“一片砧敲千里白,半轮鸡唱五更残。”直至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虽各具特色,却再无唐朝夜空的那片月光那样令人亲切,令人向往,那样愁肠百结。

2   相思的月光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思念的夜晚总是有些凄凉,有情人隔着月光相望。相信爱过的人儿,都深谙于心。

玉阶生白露,

夜久侵罗袜。

却下水晶帘,

玲珑望秋月。

          —李白《玉阶怨》

在唐诗里寻觅,找来找去还是觉得李白的诗最能把寓意表达到极致。看来,诗仙就是诗仙啊!



唐朝的那片月光里,总是包涵着太多的思想情感。遍览《全唐诗》,发现绝大多数的相思都缘起女子。是唐朝的男子太过含蓄,还是大唐的女子太过盛情?读来读去,到最后终究还是任凭柔情万种,哪管风情妩媚,也只能望着皎洁的月光,任多少深情向寂寞。

海上生明月,

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

竟夕起相思。

         —张九龄《望月怀远》

海天茫茫,玉蟾东悬,在那白似梨花的月光下,姣美的女子巧笑倩兮,静静地枕着清冷的月亮,思念着远在天涯的情人。看得见你的时候,我的目光和你在一起,看不见你的时候,我们共赏一轮天上的明月。把蜡烛熄灭,独自守在空空荡荡的房间,一屋子都是想你的月光,我身披一肩明月,在老地方守望,等待你踩着唐朝的月光迎面走来。

读古代文学作品会发现,月光是女子的第二妆容,月下的女子最动人,唐朝月光下的女子尤甚,不管是回眸一笑还是梨花带雨。

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        —白居易《琵琶行》 

一曲琵琶行,打湿一江月光,弹得了千古绝唱,却弹不出人生的灿烂春光。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爱情的世界里同样如此。曾经的美好是那么短暂,一转身就变成了从前。把一个故事或一段情感置于月下,让月光烘托心情的气氛,让那些欲说还羞的心语,随着幽咽的琵琶声,千呼万唤始出来。奈何月光下的对白已成为历史的断简残篇,惟有这遗落的情感还漂荡在千多年前的诗魂里。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半山夜雨时。李义山是抒情高手,这首表达情感的诗中之所以没有出现月光,是因为那是一个下雨天。如若是一个月华满天的日子,不知他会写出怎样绝妙的句子来。而他要表达的意境却是与“你问我爱你有多深,月亮代表我的心”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3   边塞的月光

月儿弯弯照九州,几家欢乐几家愁。戍守边疆、保国为家在任何朝代都是男人义不容辞的责任,但撇家舍业、孤身在外的那种凄苦也只有亲身经历者方能体会。因此,当我们在欣赏那些风骨凛然、雄浑悲壮的边塞诗歌时,会发现字里行间渗透出的复杂心情或对命运的悲怆之感,而“悬象著明,莫大乎日月”,因之,月亮或月光就成为边塞将士们唯一能够寄托情思的信物。

回乐峰前沙似漠,

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

一夜征人尽望乡。

        —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旷廖的塞外边疆,弯月如钩。环顾沧寰,个体是多么的渺小啊,天地洪荒,再也寻不出另一个自我。而对于征战沙场的将士而言,今晚的圆月是否就是此生最后的月圆?千山万水之外,父母的斑白双鬓,爱人的望穿秋水……行走四方的心灵邂逅边关的冷月,壮阔之中隐隐着悲壮。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王昌龄《初塞》

人生的高度总是由格局来决定。一样的月光在不同诗人的心中会有不一样的气势和意境。在诗人囿于自己的小情怀里对月思亲时,王昌龄却大笔一挥,一幅恢弘苍凉、意蕴深沉的戍守边塞图立体呈现于我们的眼前。遥想在那荒凉的边疆夜晚,能纳入戍边将士视野的,除了苍茫的原野,就该只剩下天上的一弯明月了吧。环境的凄清与寒苦被轻轻略过,对将士们英雄主义的赞颂和对战争带来的苦难的诅咒,是诗人想要表达的主题。世人总是慨叹美人迟暮、英雄末路,在这里诗人也发出了同样的喟叹,望着挂在历史苍穹里的那轮明月,听得见诗人心碎一地的声音。

雪净胡天牧马还,

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

风吹一夜满关山。

                    —高适《塞上听吹笛》

边关的明月牵连着将士们的思乡之情,但相较于戍边之志,他们的报国情怀更为可贵。荒漠塞外固然环境艰苦,但他们依然用青春和生命护卫着国家的边防。虽然,征程上洒满清冷的月光,可他们仍能从清冷中觅得明媚的春天,用明月和羌笛勾勒出一幅辽阔广袤、奇丽优美的塞外春光图。穿行在时光的隧道里,努力做最好的自己,成全那枚最圆的月亮,使自己的身影站成边关一道最壮丽的风景,不枉此生无悔走过。

4   与月光说

我喜爱月光,也喜欢唐诗,因此,特别宠爱唐诗中的月光。因为月光凝聚了唐朝大批文豪最浓厚的情感,为我们的传统文化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使得千古风流华章,在历史的长河里熠熠生辉。

我喜欢在满月的时候,静坐窗前,挥去杂念,以笔为马,驰骋在诗书的原野上,倾听自己的心声沿着洒满月光的小径信步前行。在月光的沐浴中,剥去所有的伪装,卸下一切琐碎,还原一个最真实的自己。

也许,会有读者问,你为何没把唐朝最具魅力的那轮月亮写进去?是的,那轮月亮可是孤篇压全唐啊!既不是三言两语就能写尽,也不是我等之辈所能概括的。但写不出总可以说得出吧!于是,我把它的朗诵音频放在了文章的开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