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麻省理工研究: 本世纪末, 华北平原或遭遇极端热浪

 本来本无 2018-08-02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研究人员最新发表报告显示,如果不大力减少碳排放,从2070年到2100年,气候变化将让中国的华北平原频繁遭遇“致命”热浪,威胁户外作业劳动者的生命安全。

这份于7月31日由《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期刊发布的报告指出,在气候变化和农业灌溉的作用下,随着热度和湿度增加,有4亿人口居住的华北平原将在本世纪末成为全球遭遇最极端热浪的地区。

在报告中,研究人员将湿球温度35摄氏度定为人类存活的生理临界值,湿球温度是考虑到水蒸发吸热后的温度。除热度之外,湿度也会影响人体对热应力的感受。根据报告的定义,当湿球温度达到35摄氏度时,一个健康人类在没有保护的情况下通常无法在户外存活超过六个小时。

报告指出,在过去50年,中国经历热浪的频率和强度大幅上升。在1951年到2006年间,中国的地表平均温度增加了1.35摄氏度,高于1956年到2005年的全球平均值。2013年,中国东部地区出现异常高温天气,上海的温度一度达到40.6摄氏度,打破141年的高温纪录。

为预测本世纪末的情况,研究人员首先对华北平原从1975年到2005年间的温度进行模拟,从中选出最贴近实际情况的模拟模型;之后使用这些模型对2070年到2100年的情况进行预测。

预测模拟中研究了两种假设情况,一种为维持现状没有推出新减排措施,另一种为依照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提供的标准减排措施。在这两种情况中,研究人员还分别对考虑到农业灌溉的影响和不考虑农业灌溉进行了模拟。

模拟结果显示,如果维持现状,从2070年到2100年,在华北平原和东部沿海城市,如潍坊、青岛、日照、烟台、上海和杭州,各地的湿球温度将多次超过“致命临界值”35摄氏度,上海至少会有五次超过35摄氏度。

考虑到农业灌溉的影响,华北平原的极端湿球温度将上升3.3摄氏度;如果不考虑灌溉影响则将上升3摄氏度。

在采取标准减排措施后,这些地区依然会出现“致命热浪”,只是出现频率将大大减少。

报告指出,除了气候变化之外,农业灌溉也是造成华北平原热浪的因素之一。在2070年到2100年,大规模灌溉可能使该地区的极端湿球温度上涨0.3到0.5摄氏度。大规模灌溉会增加空气湿度,而水蒸气也是温室气体之一。

报告作者之一埃尔塔希尔(Elfatih Eltahir)曾对海湾地区和南亚的高温进行预测,警告如果不加强减排措施,迪拜、阿布扎比、多哈和伊朗的沿海地区也将遭遇致命热浪。2015年7月,伊朗马赫沙尔港达到46摄氏度高温,湿度50%,其湿球温度已接近致命临界值35摄氏度。

埃尔塔希尔表示,虽然海湾地区的温度更高,但大部分都出现在沿海地区并非陆地。而华北平原则是“人们生活的地区”。

埃尔塔希尔建议继续加大减排措施,尽早防止华北平原在未来遭遇致命热浪。

目前,环保政策已升级为中国政府的一项重点工作。中国曾承诺到2020年之前将碳排放强度在2005年的基础上削减40%至45%;2017年,中国的累计削减幅度就已达46%,提前三年实现减排目标。

今年7月发布的《2018年中国碳价调查》报告显示,中国碳排放交易体系未来几年内将逐步成熟,并从2020年起发挥重要减排作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