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龍顏講堂 Longyen Lecture Hall: 廖淑梅 老師〈「銅」顏不老,老來俏〉講座紀錄─(下)

 尋夢閣 2018-08-02

接下來我們來看酒器,商朝晚期的《鳳柱斝》,「斝」是什麼?「斝」形狀像爵,有三足,鳳柱就是它杯口的這一對鳳鳥柱,商朝愛用鳳鳥全因「天命玄鳥,降而生商」。我們可以看到紋飾上,當時喜歡在關節處畫上螺旋紋和捲龍紋,龍和鳳的組合,也就是所謂的「龍鳳文化」。其實,龍和鳳都是想像的動物,龍是百獸之王,鳳是百鳥之王,一個威猛,一個優雅,兩者相輔相成,夫妻不也是一樣,也就是現在所講的「龍鳳合鳴」。容器上的凸點代表的是什麼?凸點有可能是乳釘紋,不過,這裡的凸點表示獸面的眼睛。旁邊這張是《鳳鳥尊》,尊是祭祀用以盛酒的禮器。這件作品工藝水平很高,鳳鳥的造形非常的美!接下來看這件《豐卣》,一雙獸面的眼睛,又各自延伸成一對對稱的鳳鳥。這是穆王時期的酒器,怎麼知道是穆王的?因為有銘文,有穆王的族徽,「木羊冊」就是他專屬的mark。內有銘文寫著「唯六月既生霸乙卯 王在成周 命豊殷大矩 大矩賜豊金貝 用做父辛 寶尊彝 木羊冊」銘文標注年月日,生霸是月相。這裡我特別要講的是周朝封賜的銘文特色,內容通常會在講完自己的豐功偉業後,不忘將功勞歸於祖先,最後,是子子孫孫永享用或永寶,禮數上先人和後代無所不包。這件是爵,古裝劇常看得到的酒器,所大家一定要仔細看清楚,前有流漕,流與杯口之間有兩柱,後有尖尾,下有三足,和剛才提到的斝很像,但是斝沒有流和尖尾。爵是後來宋朝金石學家所命的名,這件商朝的《平底爵》底部還有碳的痕跡,也就是它還具有溫酒的功用。再來這件是商朝的《獸面紋觚》,爵和觚是配套,一樣凸點是眼睛,還是有簡化的獸面紋。早期製作青銅器的技術還沒那麼好之前,留下我們現在看到的墊片孔。商代青銅觚的演變是從寬矮到修長,因為修長,必需用多次製造,沒辦法用塊範法一次完成。《獸面紋觚》是從厚到薄,中間易於手握,形制優美,極為禮器化,卻也實用。看到底部有族徽,族徽最後就是演變成姓氏。現在我們講到的酒器有爵、觚、卣、斝,還有裝酒器、飲酒器、儲酒器造形和功能都不一樣,非常地講究。這些酒器所有的紋飾和造形,會隨著年代、審美觀、祭祀方式和思想的轉變而有所不同。再來看到的是商代的《亞醜方尊》,做工相當的細緻!我們先來看這些裝飾上去的圖飾,可以明顯看到象頭,黃河流域怎麼會有大象?這也說明了氣候的變遷。這是亞醜家族的祭器,根據考古學專家的研究只有大貴族才能鑄「亞」字型,因為是大貴族才有辦法鑄造得如此精美,「鬼」是指祖先,加「酉」就是酒,可能是這個家族從事與酒相關的事業。

這件是婦好墓出土的《三節提梁卣》,纖細又穩重,工藝美得令人驚嘆!纖細的提把還有一個扣環,頸部可取下當酒杯,可想而知,這也是分別鑄造後再組裝的。自備酒杯,有蓋、有提梁、有圈足,才叫做「卣」。剛才提到的「爵」是放一升的酒,「觚」可放兩升的酒,有一定的配套,這些在商朝都有明確的規定。酒器之後,再來我們談食器,這是商代期的《旅祖丁甗》,「甗 」的上半部「甑」,就像沒有腳的鼎,加上下半部「鬲」的組合,造形像它的字型,猶如穿著燈籠褲。由於它的銅質精純,所以鏽色呈現棕紅色。《旅祖丁甗》上的銘文顯示,這是一個軍旅的家族,甗是為了祭祀祖先而製作的蒸食用禮器。同時我們可以看到紋飾的部份,其實是相同的,只不過上甗圖飾纖細,下鬲紋飾是比較粗獷的。這件是西周的《獸面紋甗》,與剛才商朝的《旅祖丁甗》很像,為什麼?因為周原本是小國,小國統治大國,一般滅國大都是「毀其宗廟,遷其重器」,周武王不但沒有毀掉商朝的禮器,還「周因于殷禮」,制禮作樂大多是延用殷商時期的作法,這後來也影響到孔子和儒家思想。再來「簋 」,就是放五穀雜糧的器物,之後簋演變成附有長耳和耳環的形式,以因應各種需求。這是目前周代出土最早的青銅器《利簋》,因為周公下禁酒令,所以周朝的酒器不比商代。重要的是腹內的銘文:「珷征商 唯甲子朝 歲鼎克昏 夙有商」意思是武王征商,時間天象都很好,所以收服了商。依據銘文加上學者們的考據,所以推定周建朝是在西元前1046年。在周朝有一個列鼎制度,就是以簋和鼎劃分階級制度,天子用九鼎八簋,諸候是七鼎六簋;青銅器不僅是祭祀的禮器,更是張顯權力的象徵。用塊範法製作青銅器會有範與範交接的範線,不好看就可以滾邊,如果還可做些花樣,那就更討喜了,這件西周的「康候方鼎 」就可以明顯看到設計者和製作者的巧思。銘文:「康侯豐作寶尊」,寶尊就是禮器,康候為武王的弟弟。周武王滅商之後,將商紂王的兒子武庚安置在原來的都城,再交由管叔、蔡叔和霍叔監督,也就是所謂三監,這也才有後來的武庚之亂。武王死後成王繼位,但成王年幼,所以由周公代理攝政,三監就煽動其他諸候伺機判變,周公先取得庶兄召公和羌太公的諒解,一起發動東征,平定武庚之亂,周公也在成王長大後還政。武王滅商之後,進行第一次分封,第二次分封是在平定武庚之亂後,成王將衛這個地方,再次分封給諸候。所以在青銅器上看到「康候 」表示武王時期鑄造的,如果是「衛康候 」,即表示是成王時期的器物。故宮有一座「鼎 」,內部有一塊黑黑髒髒的東西,經過X光掃描分析它的碳元素,可以確定是一塊肉渣。將鼎翻過來,它底部有碳燒的痕跡;所以更確定鼎是烹煮的食器。這件是《召公之卣》,召公我們剛才有提到,召公、羌太公和周公合稱三公,是周朝建國的三大功臣。召卣的銘文是以卦為銘,六一八六一一的「水澤節卦」,意思是水池的水不要滿出來,也就是說為人不要驕傲自滿。因為召公是教天子德的人,他將這個做為族徽,也做為隨時自我提醒的警語。這也是易經八卦的前身。

接下來《何尊》,這是驗證周成王遷都成周重要的禮器,當初周武王南征北討,年紀很輕就過逝了,豐京和鎬京距離殷商又太近了,所以遷都成周。銘文清楚記載著「唯王初遷宅于成周」,「宅之中國」是將以成周為中心統治國家,重要銘文還有「武王克商」和「文王受天命」。再來我們看《牆盤》,紋飾主要是獸面紋和雀錦紋為主。「盤 」是水器,1976年出土103件,《牆盤》重要的是284字的銘文,前半段紀錄頌揚文、武、成、康、昭、穆及當代王共王,七代周王,後半段是紀錄微氏家族六代事跡。做器者名為牆,歷代先祖都是擔任史官,所以我們也會稱之為《史牆盤》。《牆盤》和待會要提到的《逨盤》不同,《牆盤》反映的是周代官方正統的歷史觀,《逨盤》是因為讚頌家族先祖,才對應到所服待的眾多王朝。這件《朕匜》,「匜 」也是水器,「匜 」和「盤 」一樣是水器,兩者什麼差別?所謂「長者執『匜』,幼者執『盤』。盤是接祭拜完的水,匜有蓋子,是盛祭祀時所用的水。內有銘文清楚記載法官審理逾越倫理,以下犯上的應受的懲罰。這次故宮「赫赫宗周 」展出的青銅器,大多從周原、豐京、鎬京還有成周,軍事重地在周原和成周,豐京是主要成王建都,武王遷都鎬京,這些地方是現今的寶雞市、鳳翔、岐山、扶風和眉縣一帶。有這麼一說「周原膴膴,亶荼如貽」,周原的土地很肥沃,連亶荼這種苦菜,種出來都是甛的。周原也是周人宗廟的所在地,也是封建宗法的本源。這件是商紂王的卜甲,也證明周文王和周武王原本是商的一個小國。小國要去攻打天子,根本是忤逆天道,不能忤逆天意,所以周武王就提出一個新的天命觀。既然商糾王無道該滅,周要代商是因為「天命靡常,唯德是依 」,所以周朝要「以德配天」,德行足以配天,才能稱之為王。王配天,臣配君,婦配夫,子配父,就是「以下配上」的道德觀和原則。《禮記》:「刑不上大夫,禮不下庶人」士大夫以禮約束不求刑,下人無需講禮,有階級上的差別待遇,而且貴族是世襲,到了春秋戰國才有「布衣卿相」。再來我們《逨盤》,大家有沒有覺得《逨盤》的銅質很亮?《逨盤》有獸首銜環,不僅有圈足還有腳。2003年出土,372字銘文記載自文王到宣王12王,末代幽王沒有寫進去。周朝是從武王建國到幽王,不包含武王的先父文王,中間有兩王是兄弟,所以周代是11世12王,約有352年。因官位是世襲,這是第八世子孫所做的祭器,記載歷代祖先服待諸王的家族史,《逨盤》的出土也證實了《史記》記載西周諸王的正確性。再來《散盤》,銘文寫道「用失撲散邑,迺即散用田 」說明了紛爭,因為失國攻打散國,造成散國損失,所以用腳步量距離割地賠償,簡單的說這是合約書。盤的配套是匜,我來講一下這張的匜造形,通常匜有4隻腳,講究一點的會用獸足,可是這件是4個人抱胸頂著匜身。耳的造形也很有趣,是一隻頭探入匜中的龍,好像口很渴的樣子,相當有它的趣味性!接下來這件是《(害夫)簋》,高59公分重60公斤,堪稱「簋王」。器物有些歪斜,可能被挖掘的重機壓過,當初出土農民沒人敢拿出來,直到官方說不關不罰錢,大家今天才看得到。簋是裝米飯五榖雜量的,誰用得到這麼大的簋,剛不是提到列鼎制度,也只有王,銘文也如此昭示「施干四方,(害夫)用配皇天」,所以這是周厲王用的器物。它的銘文字體相當的漂亮,有機會大家到故宮可以好好地看這篇銘文,看完相信您會很感動。

今天的講題是「銅」顏不老,老來俏,我的意思是要告訴大家,青銅器歷經3000多年,在我們看來是老舊的,但流傳下來的人文思想卻深植在我們現代人的生活中,其實一點都不老。這些青銅器可能還會再經過數千年,甚至是萬年的歲月洗禮,所以以我們這個年代來看,其實一點都不老。我們講了那麼多,你們也可以發現,在3000多年前就能有如此有巧思,鑄造出如此俏皮可愛的器物。雖然青銅器以看外表來說,沒有其他器物來得漂亮,但它美在內在。銘文看來相當累人,卻是文化和人文思想的精髓。今天如果兩個小時只講銘文,我想一定是說也說不完。好的,接下來我們再看幾件一定要看的作品。這件宣王時期的《毛公鼎》,沒有太多華麗的裝飾,就是莊重,銘文有500字,為毛公所作。前段是講毛公厝受到宣王冊封及賞識的器物,及對給他的訓語,再來是他感謝列祖列宗,將功歸於祖先的庇蔭,最後「子子孫孫永寶用」。再來這件《刖人守門鼎》,斷了一條腿的刖人,就在門把上,是打戰受傷?還是被刑罰?這件煮具做工很精緻,銅質佳,造形是既肅穆又華麗。銅質也是依階級而有所區分,不能隨便亂用,可想而知使用者一定是貴族,製造者是階級比較低的工匠,因為階級低的沒有田地,也不用祭祀。《刖人守門鼎》上甑下鬲,就是可以蒸煮食物,也可當火鍋的煮具,不過它很小,高度不到20公分,寬度約12公分左右。這些煮具有的中間還有間隔,就是可以一邊煮湯,一邊蒸包子饅頭,很講究的。婦好墓甚至有隔成三個的煮具,相當的有趣!所以我們說青銅器不但表現當時的工藝成就,同時反映文化的複雜性。這件《伯公父瑚》,分上下兩層,可以下層放飯,上層放菜,當作便當,非常的方便。銘文是「伯太師小子伯公父作瑚 擇之全 其金孔吉 亦玄亦黃」當時最好的金是拿來做食器和酒器的,吉金就是銅,也就是說生前用什麼,死後也要遵照,最後「多福無彊 子子孫孫永寶享」。這件是《雙龍紋簋》,大家看這個圖示會比較清楚,蓋上有兩個龍頭,雙龍紋飾是下壼配上蓋,祂們的身體紋飾在下壼。當時鑄造青銅器的方式是一整成形的,紋飾一定要對得準,器物才打得開。沒錯,這些青銅器可說是精湛工藝的藝術品,可是在商周,青銅器的工藝,從來就不是為藝術而藝術,而是做為宗教政治之用。最後這張給大家做個總結,青銅器當做祭祀和制禮作樂的禮器,同時也可用來鑄造酒器和食器,很重要的它也可以製造兵器,或許我們可以想說,周朝不得不以階級制度來限制青銅的使用,以求國家更安定。青銅器上的銘文提供了我們研究歷史重要的依據,金文雖然不是「純金」,人文思想卻能永傳「久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