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会理县白云宫道观

 道场所志 2018-08-02
      白云宫,史志称白云庵。据《会理州志·胜景篇》记载,白云庵始建于乾隆六十年(1796年)。说起白云宫“北岩淌米”的传说,会理人妇孺皆知,并且至今深信不疑,北岩不淌米都是人为凿大梭米洞惹的祸。

    白云宫内现立石碑记载的民间传说,不仅讲明白了止足之戒的道理,还道出了宫观的来历。清乾隆年间,云南一位姓张的书生进京赶考,途经会理今白云宫处歇息时,突然听到山林中有一女子在哭泣,忙叫书童去查看,结果未见人影,只见白云缭绕,如临仙境。书生大喜,暗忖道:莫非遇到了神仙,神仙故意试探我有无善心?于是马上对着白云出没的地方叩头立愿:如果此番赶考,金榜题名的话,必定到此修庙以谢神灵。后来书生果然高中,便出资修建了庙宇,由于当时此处白云缭绕,故取名为“白云庵”。或许是书生的举动感动了神灵,不久,白云庵殿堂石壁上的小石龙口里竟吐出白米来,而且它每日所吐之米,恰好够当天的香客和守庵人食用。后来守庵人起了贪念:如果把小石龙的嘴巴凿大一点,那淌出的米不就多了吗?守庵人这么做了之后,小石龙口就再也淌不出米来了。
早在民国十二年(1923年),白云宫就是会理道教协会所在地,香火一度盛极,“文革”中因破“四旧”而毁,片瓦不存,但杯口大的遗迹梭米洞一直香火很旺。1998年,宫观经有关部门批准重建,并取名“白云宫”。如今的白云宫,大门上“香烟袅袅乾坤万变炼丹药炉藏玄机,白云悠悠黄鹤不返淌米石洞留教训”的楹联概括了道教思想和百年传说。三清殿门柱上“白云庵缘天道而白云聚散不定,淌米洞因人欲且淌米流伫无常”的楹联告诫世人,“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三清殿正面的楹联书着《道德经》的名句“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出了老子的宇宙观。“意气和平丽日光风,心体澄澈明镜止水”、“道门广大难度不善之人,天雨虽宽不润无根之草”、“惩恶扬善润精英,钟灵毓秀启人文”、“静坐常思自己过,闲谈莫论他人非”、“积德虽无人见,存心自有天知”等多处楹联,都是在告诫人们要“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而厨房门框的“休言菜根苦要在苦中求甜,莫说茶水淡须知淡中有味,粗茶淡饭”的门联,直白地诠释了《道德经》的“味无味”。

  走进百年白云宫,如翻千古《道德经》。赏其秀美,悟其灵魂。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