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七分钟摧毁世界观:哪个成年人不是在假装活着

 不知足亦常乐 2018-08-02


起床、吃饭、上班、吃饭、下班、吃饭、睡觉、早起……你是否已经习惯这样的每一天。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


一部只有7分钟的短片,没有一句台词,在豆瓣上获得了9.1分的超高评分,至今为止包揽了大大小小102个国际奖项。


短片走极简主义的画风,画调偏冷,契合了片子所表述的主题:每个人都是被雇佣者。


这部片子是就是《雇佣人生》。



 1


故事的开始,是一个画着卡通人物背景的时钟。


指针指向七点一刻。


这正是大多数人一天的开始。


起初你以为这只是一个闹钟,慢慢进入剧情,你会发现事实并非如此。



按掉闹铃,故事的主人公秃头男人揉了揉睡眼惺忪的眼睛,坐在床上发呆了一会儿,新的一天又开始了。



他缓缓起身,拉开落地灯。


灯的造型是一个人的形状,笔直地站立在那里,头上盖着灯罩。



来到卫生间,洗脸刷牙。面部表情仍然是无精打采,机械化地做着刷牙、洗脸、刮胡子等一套动作。


仔细看,镜子没有挂在墙上,而是被一双手举着。



到了餐厅,秃头男人准备吃早餐。


桌子是由两个人躬身搭建的,凳子也是一个人趴在地上做成的。


仔细观察,就连头顶的吊灯,都是一双手拿着的。


“人”为人服务这一点,在这里体现得很明显了。



吃完早餐,主人公出门工作。


门边的“衣架”也是一个人:左手举着公文包,右手拖着衣服,腰间和胳膊上还分别挂着一把伞。



镜头拉近,“衣架女人”的口中还衔着钥匙。



男主人公上班的方式不是公交车也不是地铁。


机械化的招手动作后,迎来了一辆“出租车”。



本以为特写镜头中,奔跑的双脚属于男主人公。镜头拉回看到全貌才发现,原来出租车也是“人力”的。


且路上还有很多这样的“出租车”,在不断前进着。



管制交通的红绿灯也被赋予了“生命”,轮到谁的班,谁就要敞开外套。



终于到了上班地点,大厦门口的“自动门”由四个壮汉组合运作完成的。每当有人进来时,他们就要让出一条过道,等人通过之后再聚合。



本来以为电梯没办法用“人”来表现,等故事一点点推进后才发现,拉动电梯升降的,是一个看上去就很有重量的胖子。



电梯里的其他人,表情冷漠,眼睛注视前方,即使同在这么狭小的空间里,也不愿意与旁人多说一句话,多看一眼,化解尴尬的最好办法就是沉默。



当主人公打开自己的储物柜时,里面的挂钩也是“人”。


他毫不犹豫把衣服扔在“挂钩人”的脸上,然后关掉柜子,转身准备开始工作。



走向办公室的这一路,男人脸上仍没什么表情。


直到停在一扇大门前。


秃头男人驻足了几秒,像在思考,也像在犹豫。


随后他做出了令人匪夷所思的举动:躬身前趴,直至前身完全贴合在地面上,双臂与身体平行。


看到这里,不禁让人疑惑,他这是在干什么?



时间没过多停留,伴随着“踏,踏…”的脚步声,画面出现了一双脚。


这双脚重重踩在了秃头男人的后背上,还摩擦了好几下。


原来,男人真正的职业,是一个“地垫”。



在人前光鲜亮丽的主人公,一路上雇佣多人为他服务,本以为做着什么高大上的工作,没想到也是一个“被雇佣者”。


《雇佣人生》还有一个译名叫《螺丝人生》,这个名字更能体现整个短片的主旨。


每个人都是一颗螺丝,有着属于自己固定的位置和任务。


每个人都逃不开被雇佣的命运,无论你雇佣了多少人,最终也是一个被雇佣者。



2


表面上,这个动画呈现了这样一种社会现象:人雇佣着别人,也被别人雇佣着,受益于别人的工作,也在工作中帮助别人。


这一切构成了高效运转、秩序井然的社会。


只是,动画里冷漠的面孔,麻木的神情,机械的动作,似乎又在告诉你,一切并没有看上去得那么美好。


资本充分涌流,社会高度分工,今天社会里每个人都好似一个螺丝钉。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在固定的位置,日复一日做着固定的工作。


但从另一个角度看,雇佣夺取的东西不止是劳动力,还包括了思维和情感。


人们被要求按部就班地完成自己该做的事情。创造的乐趣、获胜的成就感、和沟通的情感,在这部动画里统统不见了。


不需要情绪,只需要理性;不需要思考,只需要“好用”。


这样的人,和一个机器,没什么不同。


这样的例子,在劳动密集型产业里比比皆是。



一台手机,有人只负责拧螺丝,有人只负责安装零件,有人只负责贴膜.....


人们高强度、超负荷地流水线作业,日复一日地做着单调枯燥的工作。


堪称卓别林《摩登时代》的现实版。


钱哗啦啦地流入老板的钱包里,辛苦工作的工人,最后却买不起经由自己组装的一部手机。


坐在格子间的年轻白领,情况也没有好到哪里去。


他们逃脱了恶劣的环境和体力劳动,却没有逃过单调枯燥的生活和无休止的加班。


工作几年,原有的雄心壮志也被磨得所剩无几;提起梦想,早已记不得是什么东西。


上海彩虹合唱团一首《感觉身体被掏空》曾刷爆朋友圈。


其中一句“感觉身体被掏空,我累得像只狗,十八天没有卸妆,月抛戴了两年半“,生动诙谐地展现了格子间年轻人的加班生活。



他们陷入了这样的一种死循环中:


疲于完成琐碎单调的工作——加班占用了大部分业余时间——身心的疲惫和有限的空闲让年轻人回家后无暇给自己"充电”提升,生活循环往复。


许多人转而在网上徒劳地求助:觉得自己不喜欢自己的工作怎么办?在工作中找不到意义感,价值感怎么获得?


这些年轻人用他们的青春构筑了大城市的繁华,却难以在螺丝钉的工作里找到自己的价值和意义。


此后余生都是在模仿前半生中度过,日复一日,更机械地重复他们有生之年的所作所为。



3


《雇佣人生》影片到此为止,还算不得精彩。


最后,导演留下了一个彩蛋:做台灯的人扔掉了灯罩,恢复为人,大步走开。



人的自我意识开始觉醒,挪步走向新的人生。


TED《够好的选择》里,讲师 Derek Sivers 提到这样一个假设:Life is choices,人生就是选择。


几十年如一日的重复工作,连记忆都会麻痹,一年前,甚至一天前的事,你都很难想起来。


人要创造新的记忆,时时保持跃跃欲试,不安于现状。


18岁的加布亚当斯出生于巴西,先天残疾没有手脚。


这样的他,不仅克服种种困难学会了生活自理,还学会了游泳,跳水和跳舞。


加布说:“跳舞是我表达自己的方式,我努力学习任何舞步。”



“若你二十年都做着同样的事,就好比你活了一段时间,但严格来说,你只经历过一个非常短的人生。”


这段话或许值得商榷,但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我,延伸生命的长度,确实值得称赞。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宿管阿姨汤杏芬花了6年时间,写了6部网络小说,共计200余万字。


今年7月上旬,汤杏芬接到浙江省网络作协的入会邀请通知,被称为“宿管阿姨里的扫地僧“。


导演姜文曾说:“每个人都在表达自我,他能表达的也只有自己。”


看完姜文的作品,人们总会感叹一句:“原来电影还能这么拍。“


其实,人生也有许多可能性,很多平凡人正用他们的故事创造奇迹。


不甘于只做宝妈的女孩子,在带娃之余开始了投稿之旅,月入上万。


在工地搬砂的小伙,收到北大录取通知书。


正如《风雨哈佛路》的主人公原型 Liz Murray 所说:


“你不是必须要呆在你现在所在的处境里,如果你的生活中,有一些东西让你退缩,你需要知道那是什么,定有一种方法可以打破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