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网友学一年赵孟頫,有天赋却犯了一个致命错误!

 苦丁茶170 2018-08-02

看题主所临可能是《三门记》,这本帖我临过数字,用笔很简单,但是并非成年人入手的良帖,可能更适合小孩。

就题主的临作和个人的经验,分享几点看法,还望采纳。

先放个图,单字后边讲解。

关于临作

先说字,绿色圈中都是处理比较不错的字,临一年写成这样是不错的。

但问题也显而易见,说是临《三门记》,且先不说很多字结构不标准,单说笔法,就应该临的不只有三门记,还临了最起码两个赵帖楷书以上的作品,这个一定要注意。

初学时尽量要像才行,你的临作用笔不够厚重,结字不够贬,反而很挺拔,没有三门的特点,这么学,即使同学赵体字帖,也不利于学好。

可以先从一帖入手,掌握笔法之后再临其余帖,这样不至于笔法结构混乱,可以做到随机应变。

我不推荐学习三门,并不是字不好,相反此时赵孟頫的字出于一种书风的变革时期的作品,这种感觉非常难把握,所以临好的可能性不大,但是临像很容易。

这种字的用笔变化少,对小孩入手来说是比较简单的,反而成年之后对一些用笔有主观意识,不容易临像,所以建议回到《胆巴碑》学习,或者《妙严寺》也是不错的选择。

绿色是不错的地让,红色圈内都是失误的地方,说实话这种用笔感觉就是错的,虽然我临三门只有数字,但是这种风格太容易把握了。

用不吸水的纸,狼毫或兼毫,很容易就能模仿个皮像。

三门记本身的水平非常扎实,但是因为处于书风变革时期,所以水平真在赵孟頫楷书作品里算一般的。

临帖临三门,尤其是初学,成年人很少学像,我来告诉你原因。

且不说别的,单说这一“捺”,上图中所有的捺没有一个相同,这说明赵孟頫的水平高,变化多。小孩儿学,注意不到变化,学一种就会照搬用。成年人眼力高一些,能看到区别,所以临的时候就像临像,这样也就造成了你临帖是那么多“捺”几乎没有一个标准的。

先写好一种,然后再求变化,这个很重要。

你可能想学像,但也正因为如此,反而学的更不像了。

比如“琳”最后一个反捺,明显是二王过来的,“外”反捺是米芾过来的,“之”三个捺,有颜真卿笔法,有魏碑过来的,只不过总结成自己的一种风格了而已。

他的所有变化全是基于有基本功,然后下意思写出来的,这需要广泛的临帖基础,单纯临三门是临不出来的。

而且从“捺”收笔来看,赵孟頫书写的速度很快,这不是一个慢写的楷书,而且行笔变化相比于其他作品变化少,一是因为快,而是因为笔。这个理解就好,没必要深究。

我记得“设”的捺在原贴中并不漂亮,这种捺千万不要学“外表”你临作中有个学了,可是效果也看到了,并不好。

并不是所有的用笔都是“好”的,这点一定要记清。古人的作品一定会有缺点,没有十全十美的作品,临帖要挑好的学。

遇到这种情况,学“捺”的位置,不要学“形状”。楷书终究是靠结构的,只要结构对,笔画丑一点不影响整体美,只要章法好,单字散一点也不影响整体。

比如上图“之”的反捺,非常随意,这种就是明显不能直接去学的,一定要思考这学。

古人写字也会有随意之处,本身这本帖写的就非常快,不可能毫无破绽。

看到了,避免就好。

古人有一种理论,原话忘了,但是意思是:如果一幅作品没有任何缺点,那一定不是一件好作品。

好的作品或多或少会有一点点不足之处,这样才“平衡”。

意思就是在书法中,十全十美不如十全九美给人的感触更丰富。

好吧,在西方也有如此的理论,不过我没学过,参考那个没胳膊的女神雕像(好像是维纳斯)。

回到单字上,为何说三门书写速度快呢?

看书写速度,并不是看外形,也就是说,你看到的可能是大草狂草,可是写的时候未必会如疾风骤雨一样“啪啪啪啪啪啪”的就完成了。

看起行收笔。

红色为起笔,都是露锋,那用笔的基调就有了,都是露锋起笔,行笔一般都是由细到粗,或者行笔没粗细变化。收笔为蓝色,都是自然顿一下,收笔有些缺角,这说明顿的快,或者笔太硬。

看这个字的笔画,非常厚实,还硬,说明笔一定不错。

临的时候要选对笔,兼毫狼毫鼠须,用毛边或者A4纸,这种不吸水不褶皱的有一些粗糙有一些光滑的纸,千万别用宣纸(可用熟宣或者偏熟试一下,因为便宜的宣纸一般效果不如毛边更好),否则累死也体会不出用笔的感觉。

门框中“竖钩”,你的临作中一般都是一笔写的,这里要两笔,有一个错笔的动作,这个要看好,有个缺角在那呢,一笔下按在提出来,弹性未必够用。

这种“钩”的用笔是赵的特色,不可不学。

这个“高”的外形,是我用鼠标画的,之所以说三门用笔简单,就在如此,用鼠标都能画个大概。

看“点”不是方的,是圆的,跟部分赵帖有所区别,横切笔下去之后稍微有些弧度的前行,下拉收笔。

这其实是一种篆书的笔法,如果看过赵孟頫的篆书题额就会发现,所以本帖行笔是粗细变化并不明显可能是有意为之,或者用了不一样的笔。

这个字其实没什么,就在最后那个“钩”,这是直接挑出来的,看原贴的“钩”的地方,墨色的变化,明显是收笔的地方有一些浓,这是因为笔锋都聚在一起了。

这种墨色的轻重,是可以暴露用笔的动作的,所以看帖,要看高清,看墨迹,很重要。

有一部分版本的字帖为了好看,直接把墨色调的很黑,字帖是好看了,但是细节没了,所以选帖一定要选“原色”

哪怕我临王铎和傅山草书作品时,看的“绢本”字帖有的都腐蚀泛黄了,但是也不会买调过色的看,否则你看不清他线条变化的力量,是影响学习的。

还有这个字,讲两点。第一就是“钩”,这也分了两笔,要看清,当然一笔直接挑过来也可以,但是直接挑过来就不要拉这么长,怪怪的,学“高”一样挑出来微微出头就可以,要会变通。

还有,很多人都写不好“马”“鸟”等字里边的四个点。

告诉大家一个简答的办法。

把四个点分成两组,1-3.

第一点往左下角用力,后三个店往右下角用力。

后三个点要有节奏的点,不要一个一个的,可以如上图一样两个连一个断,也可以三个连,还可以一个断,后两个连。都断开的话也需要有这种呼应,才不死板。

四点首先要注意位置,然后就是点点的节奏。

1-2-1

断,连,断。

点点就要听到落笔成点的声音,“啪,啪啪,啪”

挺好玩的,一般看到规律之后就很难在写错了。

关于行书

还有一个行书临作,我看了,但是没发出来,因为没必要发出来,确实临的还不行。

首先是用笔基础不够,其次选帖也有问题。

赵孟頫行书初学,一定要选名手札,也可以去学王羲之圣教序,因为互通。

像赵孟頫三四十岁有什么《xx法师》的早期手札作品,笔画结构变化非常板,学了没啥用。像晚年再给《xx法师》的手札就不错,临的时候要选对时间段。

还有,行书一定要临差不多的,比如《心经》就不错,但是《洛神赋》偏行楷,原贴字大一厘米左右,你如何临也是临不到位的,这个一定要注意。

看到字帖的时候,其实拿出帖名,去网上查查原贴的尺寸,再看看年份,浪费不了两分钟,但是就可能少走很多没用的路(倒不是歪路,毕竟临帖就是好的)。

选帖

临赵孟頫一定要会选帖,首先赵孟頫二三十岁的作品,可参考但不可临。

比如楷书《秋兴八首》《陋室铭》等都是早期作品,用笔比较板正,筋多骨少。这二帖对我个人而言都是一种参照,起到的作用大概是这样的“赵孟頫二十多岁就写成这种水平了,我得努力”“哦,原来古人也不是年轻时候的字都很好,有希望,要好好学习”

比如赵孟頫王铎文征明董其昌等都在留下过二十多岁的作品,水平高吗?在初学者眼力是非常高的,可能会感叹为何他们如此天才,二十多岁就能写成这样水平。我曾经也曾感叹(我老师说古人这个时期的字有成气候的象,但是还有点嫩),后来随着认识的加深,还是能发现古人字中不足。毕竟,功夫就是功夫,总要一天天积累出来的,不可能一口吃撑胖子,古人也如此,有天赋也需要更努力才行。

所以,选帖一定要选对,临帖就要临好的,取法乎上,才能对其余水准作品有所品鉴。如果一入手就取法乎中,那就看不到“上”的妙处和“中”的不足。

一般这种问题,我说都是一些经验,可以避免很多无用功今天说的也够多,如果有帮助对你,点个赞,点下关注就好。

谢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