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森林:碳汇与碳源

 太行森林 2018-08-02

众所周知,绿色植物具有叶绿体,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在可见光照射下,经过光反应,光能转化为化学能,再经过化学能作用的暗反应,CO2和水转化为有机物。这一过程,利用了光能,固定了CO2,释放了氧气。光合作用——一个重要的生理化学反应,捕获并贮存了CO2,释放了氧气,也即通常所说的固碳释氧。进行光合作用的生物是氧的生产者,CO2的捕获者、收贮者(也即碳汇)。

与此同时,存在另一个同样重要,但作用相反的生理化学反应,即呼吸作用。在生物体内的有机物,经过细胞内的氧化分解,最终又生成了CO2或其他物,并将能量释放出来。呼吸作用,就其功能本质而言,与光合作用恰好相反,利用了生物能,消耗了氧气,释放了CO2。这一生理生化反应,是所有生命过程中的共性活动。也就是说,所有生物皆是氧的消耗者,CO2的排放者(也即碳源)。

大体也可以这样说,所有的植物,既进行光合作用也进行呼吸作用,因此植物与环境的氧、CO2交换具有双向性。植物既是氧的生产者也是氧的消耗者,既是CO2的收贮者(碳汇)也是CO2的排放者(碳源)。所有的动物,因其只进行呼吸作用而不进行光合作用,全部是氧的消耗者而非氧的生产者,CO2的排放者(碳源)而非CO2收贮者(碳汇)。如今,全球人口和人们饲养的畜禽规模非常庞大,仅人和人们饲养的畜禽呼吸就是一个不可小视的碳源。


通过光合作用,绿色植物将捕获的CO2收贮在枝叶、茎根、花果、籽实中。在一定程度上,一个植物体的全部重量代表着其固碳成果。然而,这不是最终碳汇成果。随后,在碳汇与碳源之间,还将发生着惊险而可怕的跳跃与摇摆。


一年分四季,一岁一枯荣。一年生植物,其绚丽而短暂的生命,在当年即宣告结束。其难能可贵的固碳成果,一部分于当年就作为人、动物、微生物的食物,经氧化分解排放;一部分用作燃料,经燃烧排放;还有一部分,也是最稳定的一部分,即生长在土壤里的根部,其保有年限比较长。有关研究资料显示,一年生植物所固之碳,在20年之内几乎全部重返大气。如果以20年为时间尺度,一年生植物的碳汇与碳源能力相等。这就是一年生植物的碳平衡,也是一年生植物的固碳真相。从这个意义上讲,依靠一年生植物增加陆地生物碳汇能力,无异于使屁吹灯。由此,以种养为基础的农业,也不具增加碳汇的能力。何况,如果考虑到在传统农业中的毁林垦殖,在现代农业中的使用化石能源和化工产品,农业则是一以贯之的铁杆“碳源”,名副其实的碳排放大户。在人口压力不减情况下,人类面临增加食物生产与减少农业碳排放的双重挑战。在畜产品供应链上的温室气体排放占全球总排放的1/7。发展低碳农业,特别是发展低碳畜牧业,再造畜牧产业链刻不容缓。


树,多年生木本植物,一般寿命在半个世纪以上,百年之寿比较常见,千年之寿也不新鲜。在树木生命存续期间,年复一年,四季轮回,花开花谢,果成果落,叶荣叶凋,并先后成为人、动物、微生物的美食。这些当年的碳汇成果,随之而去,或多或少,复归原位。然而,在树的根部、干部以及枝杈部分,树的碳汇成绩与时俱进,日积月累,越积越多,越累越大。在生长之中的每一棵树,其碳收贮量(碳汇)大致相当于其生长量,其碳排放量(碳源)大致相当于其消耗量。生长量大于消耗量,碳汇胜于碳源,形成碳汇盈余,也即净碳汇。反之,当树的生长量小于消耗量,碳汇输于碳源,形成碳源盈余,也即净碳源。



当树遭遇杀身之祸,或是抱病而亡,抑或是寿终正寝,也就终结了其碳汇使命。在其身后,无论时间长短,无一例外,也要回归自然,成为碳之源。以更大时间尺度而言,一棵树终了,也将“灰飞烟灭,一切皆空”。缘起缘灭,碳源也就等于碳汇,也就无所谓是碳汇还是碳源。冥冥之中有神明。与一年生植物相比,树的寿命可谓是“足够长”,人们可以通过人工栽植、时间运筹和科学经营,更好地发挥树的碳汇功能,抑制树的碳源功能。也正因为如此,人们是把树视作碳源,还是把树视作碳汇,有了足够的回旋时间,以便能够实现以时间换取空间策略,为人类文明更加辉煌争取更大空间。


树的总体是森林,森林是一个巨大的陆地生态系统。人的总体是人类,人类是一个巨大的陆地社会系统。人类社会寄生在生态系统之中,人类社会是“寄生物”,生态系统是“寄主”。人类文明是一种寄生在生态系统中的文明,也可以称之为“寄生的文明”。人类是“寄生物”,也是智慧动物。生态环境被人类过度利用,生态灾难频发,这迫使人类要用自己的聪明才智确定这种“寄生的性质”:你中有我的“交互寄生”,抑或你死我活的“捕食寄生”。如果是“捕食寄生”,人们便会急功近利,竭泽而渔,杀鸡取卵,终将鱼死网破,注定了“文明之先是森林,文明过后是荒漠”的悲惨命运。人们已经隐约意识到,在人类历史上曾经辉煌一时的古文明,之所以悄然消失,只留下供后人考古的淡淡印记,大多与森林生态系统毁灭密切相关。如果是“交互寄生”,人们就会以生态系统为文明,与生态系统共繁荣,铸就“文明之先是森林,文明过后依然是森林”的生动局面。人类不仅是智慧动物,也是讲伦理、讲道德的动物。在经历多次生态灾难之后,终将清醒地意识到:人类社会这个“寄生物”与地球生态这个“寄主”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作为“寄生物”的人类,要善待作为“寄主”的生态,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在21世纪,人类终将觉醒,并最终选择与生态系统“交互寄生”的方式,既考虑自身需要又考虑“寄主”安全,既依靠“寄主”、利用“寄主”,又保护“寄主”,走上人与自然交互双赢、文明与生态交相辉映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人类文明的足迹,也是碳足迹。人类文明以下,从来没有停止砍伐树木。时至今日,地球之上,阳光之下,每天之中,原本茂盛的林木成片倒下,全球森林面积仍在大幅度减少。7000多年以来,大气中CO2浓度缓慢上升,其中大部分来自砍伐原始森林的贡献。200多年以来,大气中CO2浓度急剧上升,其中大部分来自石油、煤炭、天然气等地质碳的开发利用。CO2浓度急剧上升,全球变暖,已经成为21世纪人类面临的前所未有的生态危机、环境灾难。亡羊补牢,未为迟也。抑制CO2浓度过快上升的势头,保卫生态环境,已经21世纪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共同利益,也是共同责任。


人们没有灵丹妙药,在当下真正能够奏效的办法,大概只有两条:即减少碳源和增加碳汇,也就是减少碳排放,增加碳收贮。为了表述上方便起见,我将地球陆地生物圈之碳统称之“绿碳”,水圈之碳统称之“蓝碳”,地圈之地质碳统称之“黑碳”,大气之中的碳统称之“灰碳”。在人类可期待的时间之内,绿碳、蓝碳、灰碳是可逆、可循环之碳,绿碳变灰碳,灰碳也可变回绿碳,蓝碳变灰碳,灰碳也可变回蓝碳。然而,石油、煤炭、天然气等黑碳在大量转变为灰碳,而灰碳无法变回黑碳,这是人类现代化进程中地球碳危机的根源所在。减少CO2,在根本上是减少大气中的CO2,也就是减少灰碳。因为黑碳转变成灰碳是当下灰碳增加的主要因素,那么减少灰碳的主要路径,当务之急和立竿见影之策,也必然是减少由黑碳利用导致的碳排放,即推动“节能减排”,抑制黑碳向灰碳转化。这就是“四碳循环论”。为此,人类必须从根本上构建新的经济与社会发展机制,旷日持久地开展低碳运动,突出发展低碳经济——低碳农业、低碳工业、低碳服务业,以及推动低碳生活——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我们每个人都是生态恶化的“受害者”,同时也是生态恶化的“加害者”。保卫地球生态,人人受益,也人人有责。


应该清醒地看到,如魔鬼一般游荡在空中,并严重危害地球生态安全的是灰碳。灰碳中的一部分,曾经是绿碳,也是曾经的森林,曾经的树。由于人为活动,树减少、森林减少、绿碳减少,导致了灰碳增加。这不是无稽之谈,而是有史可考,有据可查。人类文明露出一线曙光的时候,地球陆地广披绿装,森林面积在76亿公顷以上,森林覆盖率超过了50%。大约1万年前,森林面积减少到62亿公顷,森林覆盖率仍超过了42%。直到19世纪,全球森林面积还在55亿公顷以上,欧洲、美洲、亚洲、非洲,依然到处是森林美景。进入20世纪,人类社会发展好像是安置了“加速器”,全球森林面积以每分钟38公顷的速度消失!森林覆盖率只剩下文明之初的一半。古代中国曾经是莽莽林海,森林覆盖率超过55%。进入20世纪50年代,中国森林覆盖率跌入历史最低点,只剩下不足10%。经过30多年的森林恢复与重建,刚刚站在了20%的新起点。


物质不灭,质量永恒。消失的树,消失的森林,也就是消失的绿碳,去往了何处?毫无疑问,其中绝大部分转化为灰碳。绿碳丢失了,减少了,绿碳碳库出现了亏空、赤字,而灰碳增加了,过剩了。灰碳过剩,始于绿碳超排,加剧于黑碳超排。在空中来回游荡的过剩灰碳,亟待消减,特别是优先转化为绿碳,以充实绿碳碳库。人类大规模砍伐树木,森林面积大幅度减少,不仅导致绿碳丢失、绿碳赤字,而且带来水土流失、气候异常、物种灭失等一系列生态苦果。人类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将如今的灰碳、曾经的绿碳,重新固定在绿色植物上,充实绿碳碳库,实现绿碳碳库由“赤字”向“盈余”转型。这个“有效措施”,便是栽树、多栽树,加快恢复与重建森林的步伐,再现昔日美丽森林的荣光。拥有美丽森林,人类便可拥有更高级的文明,更辉煌灿烂的未来。


 实事求是地说,海洋之碳,也即蓝碳,其量级远比绿碳量级大。而且,人类也已大体知道海洋生物,主要是浮游生物、细菌、海草、盐沼植物和红树林等捕获与封存碳的机理。如果,有办法让海洋更多收贮灰碳,增加海洋碳汇,以扩张蓝碳碳库,必将使人类拥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更从容的发展时间。然而,人类缺少增加海洋碳汇、蓝色碳汇的有效办法。况且,人们还要面对海洋酸化,吸收灰碳能力降低的严峻挑战。目前,有效办法也好,希望寄托也好,全部指向增加树的碳汇、森林碳汇,增加绿碳碳库贮存。归根结底,要在守护好现有绿色碳汇成果的基础上,栽树、多栽树,加快恢复与重建森林的步伐。与此同时,要推进森林科学经营,让有限的森林英姿勃发,欣欣向荣,不断增加单位面积森林蓄积量,进而发挥出更高碳汇效应。要防止森林资源盛极而衰,老气横秋,死气沉沉,继而由碳汇向碳源的逆转。在21世纪,抓住恢复与重建森林所创造的“绿碳机遇期”,人类文明将阔步迈向更加辉煌灿烂的新高点。


人类文明与树休戚与共,息息相关。每一棵树,带着生命之灵气。每一棵树,带着天佑人类的使命。每一棵树,带着上天赐于的“宝器”,将“灰碳”化作“绿碳”,为人类开辟出绿色发展的美丽未来。捕获并贮存CO2的能力是21世纪人类文明发展急需的至为关键的能力。恰恰是树,难能可贵,拥有了这个至为关键的能力。爱树,等于爱自己,爱社会,爱人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