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龙的故乡——山西闻喜/列国志

 金色年华554 2018-08-02


闻喜县古称桐乡,秦时更名为左邑县,汉武帝刘彻在此欣闻平南越大捷而赐名 “闻喜”。自改左邑桐乡为闻喜至今,已有2100余年历史,名人辈出,古迹颇多。魏晋有地图之父裴秀,唐有中兴贤相裴度,宋有抗金名相赵鼎,清有“戊戌六君子”之一杨深秀;境内存有唐玄宗所书御碑和韩愈撰文,以及祁隽藻书写的“平淮西碑”。

 

汤王山

位于中条山麓闻喜县的石门乡境内,海拔1752米,是中条山南端的最高峰。汤王山是商汤文化、晋郭璞勘舆文化的发祥地,商汤文化为主题的文物古迹景区,全国仅此一家。汤王山古名条山,依《山海经》改称景山。约公元前1600年于此发兵,鸣条一战,灭夏建商,奠定商朝六百年基业,山得圣而名改为汤王山。


 

汤王山古名条山、景山,夏末桀帝无道,民不聊生,人们纷纷投奔成汤,成汤遂扎寨此山,历经七年的休养生息,操练兵马,于公元前1711年,在此发兵出征伐桀,灭夏建商,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后人为纪念这位明君,便在当年成汤营寨观星台上始建庙于祭祀。

 

上郭城址

南北长5000米,东西宽1500米,总面积750万平方米。为春秋时期的古曲沃城址。上郭村向北的墓葬为西周、东周时期;遗址出土有青铜器、陶器、玉器等遗物。

 

邱家庄墓地

位于闻喜县官庄乡邱家庄村北100米战国汉墓群,东西长2000米、南北宽500米,分布在村西、村北的丘岭上。断崖暴露大量的土坑竖穴和砖室墓。1973、1979年清理发掘15座土坑竖穴墓。出土青铜器有鼎、豆、壶、剑、镞。玉器有琮、环。陶器有鼎、豆、壶等,墓地保存较完整。

 

郭家庄仇氏石牌坊及碑亭

位于闻喜县郭家庄镇郭家庄村口长约130米的南北向道路两旁。其中,石牌坊坐北朝南,横跨南北向道路上,是清代盐提举仇嘉谟奉旨为其母孙宜人所建的贞节牌坊。创建于清光绪年间(1875-1908)。牌坊通体石构,仿木结构重檐歇山顶,蟠龙鸱吻。檐下正、背面皆悬石匾,额枋枋身阳雕有人物故事,花板饰有花草图案,阑额刻有额题。碑亭分布在南北向道路两旁, 自北至南依次为仇氏五碑碑亭、赵太君节寿碑亭和薛太君节孝碑亭。均为石质仿木结构,建于石砌台基上。除仇毓镜神道碑亭为十字歇山顶外,余均为单檐歇山顶。碑亭正侧面多悬有石匾,额枋浮雕装饰图案,石柱镂刻对联等。

 

龙的故乡

龙是中国的象征,中国人是龙的传人,龙的故乡就在山西省闻喜县东镇东官庄村旁的董泽湖。《左传》昭公二十九年记载董父豢龙的地方就是此地。

 

闻喜文庙

又名学宫,亦称宣圣庙,是为奉祀春秋时期大教育家孔子而专设的庙宇,位于闻喜县城东北角。坐北向南,中轴线自南而北依次为大成门、泮池、戟门、大成殿。右侧有传道斋、授业斋,属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大成门前有五龙影壁,影壁后有砚池。大成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斗拱为五踩双昂,琉璃歇山顶。有极星门、朝门、大成门、泮池、大成殿、明伦堂、学宫、廊房等二百余间。门前五龙影壁,用五彩琉璃烧制而成,形态生动,光泽纯朴。大成殿瑰丽庄重,结构规整,琉璃脊饰光泽夺目。庙内石刻甚多,有宋司马光撰书宣圣庙碑、有明代孔子线刻像及宋、元、明、清碑四十余通,均保存完好。

 

后稷庙

创建年代至晚在元代,明嘉靖年(1522-1566年),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五十三年(1788年)均有修葺。占地1600平方米,坐北朝南,一进院落布局。中轴线上尚存戏台、水陆殿,均为元代遗构。戏台砖砌台基,石条压沿,高达1.5米,面阔三间,进深四椽,单檐悬山顶,殿内梁架为四椽栿通檐用三柱,前檐施圆形通长额枋,平柱向两侧外移,尚存元代遗制。水陆殿单檐悬山顶,殿内施天花板。庙内尚存明嘉靖年间重修庙记碑两通。

 


传说后稷为黄帝的第四世孙,帝喾之子,母有邵氏女,曰姜原,为帝喾之妃。一日姜原在野外见一巨人而怀孕生下后稷,姜原视之为不祥之人将后稷弃于野外的小路上,奇怪的是牛马在小路上经过时,均会避开而行,不会践踏在后稷身上。后又将他弃于冰雪地上,无数鸟类不约而同的飞集于他身上用羽毛将其覆盖,为他取暖。

 


这些奇迹又使姜原认为他是神的化身,将后稷抱回家中小心抚养。因此,后稷的别名地称为“弃”。后稷自幼聪明过人,长大后精通农事,并教授他人农事技术,为促进当时的农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闻名于中原大地。帝尧得知后,封后稷为“农师”,深受后人敬仰。

 

中国宰相村

指闻喜县礼元镇裴柏村,是裴氏宗祠所在地。该家族为三晋望族,也是中国历史上声势显赫的名门巨族,以59位宰相、59位大将军著称于世。裴柏村现存裴氏祠堂、裴氏碑廊、裴氏墓冢等众多古迹。裴氏祠堂建于唐贞观三年,有前殿、后殿、状元坊、碑廊等,规模宏大。裴氏碑廊,保存有很高史料和书法艺术价值的古碑数十通。裴氏墓冢坐落在裴柏村东五公里风光秀丽的凤凰垣。

 

现在的裴柏村,裴氏家族的建筑、碑刻、墓葬等历史遗迹很多。裴氏祠堂又称晋公祠,建于唐贞观三年(629),有前殿、后殿、状元坊、碑廊等,规模宏大,但屡遭兵燹,屡修屡毁。晋公裴度,字中立,为唐宪宗、穆家、敬宗、文宗四朝重臣,出将入相,爵封晋国公。

 


七十年代重建,保存古碑数十通,在史料和书法艺术上均有很高价值。其中的《裴鸿碑》,魏隶合一,书法稳健,镌刻于北周武帝大和三年( 568),是裴氏现存最早的碑刻。《裴镜民碑》,由唐初史学家李白药撰文,书法家殷令名书写,楷体,既近颜风,又含柳意,端庄凝重,笔力挺拔。《裴光庭神道碑》,张九龄撰文,唐玄宗李隆基书写,行书,用笔豪放,字体俊美。《平淮西碑》,由唐代著名文学家韩愈撰文,清咸丰年间军机大臣祁隽藻重书。此碑记述唐代名相裴度平淮西吴元济叛乱的功绩,共刻四石,并排耸立,气势磅礴,文、书、刻俱佳,被称为“三绝碑”。此外还有金大定至清代刻的裴氏谱序碑17通,为氏族遗物之精华。这些碑刻是研究裴氏家族历史和书法艺术的珍贵资料。

 


裴氏家谱无异于史书。裴氏在历史上频频入主相府,屡屡担任大将军,公侯人才辈出,官吏不断涌现,其背后有很深的思想内涵和文化内涵。裴氏屡出大学问家、大思想家和清正廉洁、刚直不阿之士,是裴氏推崇孔孟儒学的结果,这也是裴氏家族长盛不衰的基础。


 


裴氏家族中在学术领域有成就者,亦宛若群星,值得推崇。如西晋裴秀是我国历史上最杰出的地图学家,与欧洲学者托勒密被誉为古代世界地图发展史上东西方相辉映的两颗璀璨的明星,他的“制图六体”,即分率(比例),准望(方位),道里(距离),高下(地形),方邪(角度),迂直(曲直),为后世地图绘制学奠定了科学的基础,在世界地图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裴秀之子裴顾,是西晋的哲学家和思想家,在当时崇尚“庄老”、高谈“玄理”的情势下,独树一帜,提出“无不能生有”,“有”是万物存在变化之基础等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南朝宋史学家裴松之为《三国志》作注,其子裴骃、曾孙裴子野分别著有《史记集解》、《宋略》等不朽之作,被称为“史学三裴”。隋代裴矩所著《西域图记》,详细记述了西域14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及民风,对研究我国隋唐时期西北社会状况有重要价值。隋代的裴世清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率隋朝政府使团出访日本的人,为发展中日邦交做过重要贡献。还有东晋小说家裴启、北魏文学家裴伯民、东魏诗人裴让云、唐代史学家裴光庭等等。




裴行俭墓位于闻喜县郝庄乡永青村西南,唐史载,裴行俭(619—682年),字守约,闻喜县人,吏部侍郎,礼部尚书。其墓原有冢,有石人、石马,均于60年代平田整地时破坏,现仅存唐代石碑一通,字迹模糊不清,额篆“唐故礼部尚书”字迹。

 

闻喜煮饼

在山西有着饼点之王的美誉,又有国式糕点绝产之美称。在晋南民间把“炸”就叫“煮”。主要原料为面粉、蜂蜜、小磨香油、糖粞及上等红白糖等。闻喜煮饼形似圆月,由于外皮粘满白芝麻,所以外观是月白色。其外裹芝麻,滚圆状,内有栗色、绛白二色分明的饼馅,可拉出几厘米长的细丝,吃起来酥沙香甜、不皮不粘不腻,久不变质。煮饼在明末就已有名气。鲁迅先生在小说《孤独者》中有“我提着两包闻喜产的煮饼去看友人”的字句,可见闻喜煮饼确实声名远播。

 


闻喜煮饼掰成两半后,能够拉出二三寸长的闪亮亮的蜜丝, 剖面显露外深内浅、色泽润亮的栗色层和红白分明的馅心,手感松软有弹性,压陷处可恢复原状,品尝时不皮不粘,甜味纯正,酥沙而不腻,带有芝麻芬芳,越嚼味越浓,佘香不尽,存放百日,色、香、味不变。

 

闻喜花馍

是人工用面做成的各种样式的馒头,花式各样,从而命名为花馍。闻喜花馍盛行于明清,已经有1000多年的历史了,传承发展到今天,逐渐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完整的创作体系,具有丰富的文化品位和浓郁的地方特色。闻喜花馍有“花糕”、“花馍”、“吉祥物”、“盘顶”四大系列200多个品种。

 


闻喜花馍的制作工艺相当讲究。从麦子的筛选、晾晒到面粉的加工,从制酵、发面到捏形、蒸制,以及成形和着色等,无处不精益求精。要做出一个像样的花馍,至少需要4到5天,一个花馍需要9个大工序即凝水、箩面、制酵、揉面、捏形、醒馍、蒸制、着色、插面花,100多道小工序,全靠手工揉捏而成。

 

闻喜莲藕

闻喜莲藕洁白如玉,质体精细,清脆可口,营养丰富,历来有“贵菜”之称。闻喜莲藕为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莲藕栽培已有5000年历史。因闻喜独特的水质、土质和祖传品种,所产莲菜含淀粉量高,有多种健身功效,“孔多、渣细、且白而脆”,故有“闻喜莲菜——眼儿多”之谚语。凡逢年过节、红白喜事和宴请宾客,人们在餐桌上为能品尝到闻喜莲菜为幸。其既能热炒,又能凉调;既能油炸,又能做馅包饺,可制成一二十种美味可口的佳肴。特别是糖醋莲菜、拔丝莲菜、肉炒莲菜等,最为客人叫绝。有的名厨,能把莲菜切得极细,据说能纫到针孔里,加以热炒,被誉为上品佳菜。闻喜莲菜的莲籽不仅个大,而且肉肥、肉厚,营养极佳,用其制作的莲子汤亦为上乘名菜。

 

七里坡山楂

分布在闻喜县郭家庄镇稷王山前沿,七里坡山楂果实大、色泽艳、果肉细绵、酸甜可口、营养丰富。富含微量元素钙、铁、镁、锌、磷,还有抗癌元素硒。山楂药食为上等珍品,中医认为具有消积、健胃、行气、补脾、活血、散瘀等功效,对预防和治疗心脑血管病有明显疗效。山楂还可以加工制成山楂糕、山楂片、山楂酒、山楂罐头、冰糖葫芦等产品,经济价值较高。

 

北垣柿饼

闻喜柿子果实扁圆,不同的品种颜色从浅桔黄色到深桔红色不等,大小从2厘米到10厘米,重量从100克到350克。有“半果”、“米果”、“猴果”、“米果”、“猴枣”、“镇头迦”、“朱果”、“红柿”、“柿子”、“香柿”、“毛柿”、“懒柿子”等别名。北垣柿饼是用柿子人工干燥成的饼状食品,又称干柿、柿干,可用作点心馅。色灰白,断面呈金黄半透明较质状、柔软、甜美,性甘湿无毒、润心肺、止咳化痰、清热解渴、健脾涩肠。

 

闻喜钩编

钩编是一种特殊的绒线组织编织手法,它具有“露、弹、密、柔、活”的艺术风格,组织结构可塑性强,可以达到无限款式与任意规格,钩编的产品是任何机械产品都取代不了的一种特色艺术性手工制品。

钩编在法国、意大利、比利时、西班牙等地叫做“CROCHET”。在荷兰的它被叫做“ haken”,在丹麦叫做“haekling”, 在挪威叫做“hekling”,在瑞典叫做“virkning”, 它们均为手工编织制品。针织、刺绣品和织造能够通过考古发现,文字记载和各种绘画表现等追溯到它的起源与发展,但是没有人曾经真正确认钩针编织的确切起源。

 

闻喜锦贴画

是一种民间手工艺术,选用上乘锦缎布,按照图案,采取、剪、缕、平帖、叠贴等工艺手法制作的产品,工艺严谨,手法独特,色泽鲜明,集绘画、剪纸艺术于一体,作品丰富。主要作品有戏曲脸谱、关公图像、“孔雀山茶”、“花开富贵”、“锦鸡松菊”、“黛玉葬花”等。

 

闻喜刺绣

在闻喜,人民的日常生活用品和衣帽服装,多以刺绣来装饰,像衣服、帽子、鞋子、鞋垫和被面、枕头、喜帐、桌围、椅垫等,都有不同纹样的刺绣图案。刺绣图案多以民间喜闻乐见的内容为题材,像孔雀开屏、喜鹊登梅、松鹤延年、二龙戏珠、凤凰牡丹等。

闻喜民间刺绣在表现方法上,取材范围很宽,造型生动,多用平针、勾针、挑针、抽针、套口、盘锦、堆锦、扎花、割花、砌花等技巧;在色彩运用上,采用强烈的对比色,用大红大绿、大蓝大黑等颜色作为底色,所绣的纹样则用淡雅的颜色,使绣品形成鲜明的对比,在对比中求得颜色的和谐。闻喜刺绣在绣品中虽然只用几种颜色调配,却显得五彩缤纷,绚丽多姿。


一带一路上各国各地区基础数据,尽在西行列国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