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别了,同志们,我们再见在前线!” 一张老照片背后的革命故事

 cxag 2018-08-02

  “别了,别了,同志们,我们再见在前线!”这张拍摄于1939年3月的老照片,记录的是当时上虞县政工队二区队欢送4位队员奉调浙西行署时的场景。其中,前排中坐者为当时中共上虞县工委书记陈树谷。

  “尽忠报国”的烈士  


  陈树谷(1916─1944),又名陈特平,笔名叶希,上虞丰惠花园畈人(今丰惠镇通明村),自幼喜爱文学,在县立中山小学读书时,就写有《小同伴》《小主人》等儿童文学作品。1932年只身赴上海,经亲戚胡愈之介绍,进入革命文化人士邹韬奋先生主办的《生活周刊》营业部当练习生,在《小说月报》发表时论和短篇小说。


  1933年底,因《生活周刊》被国民党查禁,陈树谷回到上虞,与进步青年创办《明月文艺》《齿轮文艺》等油印刊物,宣传进步思想。后在上虞谢塘陈留小学任教,举办青年读书会,开展时事讨论。1936年底,国民党上虞县党部将他逮捕入狱,后经父亲变卖家产到狱中疏通,才被释放。1937年初,陈树谷再次到上海,任《月报》助理和资料校对,结识了不少共产党人和进步作家,加深了对共产党的认识和向往,并开始以“叶希”的笔名发表作品。 


  1937年抗战爆发,陈树谷响应党的号召,回乡开展抗日救亡活动,发动组织“上虞县各界青年救亡协会”“上虞青年抗日流动宣传团”。1938年4月,由中共浙江省临时工委组织部长邢子陶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抗战初期上虞第一批中共党员。6月,中共上虞县工作委员会成立,陈树谷出任书记,后改任组织部长。这期间,陈树谷培养和发展了一大批进步青年入党,并利用国民党内部矛盾,争取国民党进步势力开展工作,分别在乡村、学校和国民党县政府建立党支部,为抗战初期上虞党组织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1940年,陈树谷参加新四军。他受中共绍属特委派遣,赴皖南新四军教导队学习,结业后分配到军部教导队侦察连。1941年“皖南事变”突围中受伤被俘,被关入上饶集中营,但他机智地带领战士成功越狱,之后又义无反顾地重回革命队伍,在苏中抗日根据地继续奋战。1943年12月25日,在江苏高邮县张家庄与敌伪的一场战斗中受伤被捕,翌年1月8日晚被残酷杀害,年仅27岁。


  解放后,当地政府为弘扬陈树谷革命精神,为他立碑纪念,上书“尽忠报国”四个大字,烈士就义所在地的湖公乡被命名为“特平乡”。


  一张鼓舞士气的照片  


  说起这张珍贵的合影照片,记录的不仅是陈树谷烈士革命生涯由“笔杆子”向“枪杆子”转变的重要节点,也反映了近代中国最动荡岁月里那段壮怀激烈的往事,表达了人民同仇敌忾,奋起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的心声。


  抗日战争时期,浙江临安的西天目作为“浙西抗日救亡运动中心”,汇聚了很多抗日精英。1939年3月14日,上虞县政工队二区队4位队员奉调进入西天目,全体队员为此专门拍了一张集体照,作为临别送行,大家慷慨激昂地唱起了新四军歌曲:“我们要去打击侵略者,怕什么千难万险!我们的血沸腾了!不驱走敌人不回来相见。别了!别了!同志们!我们再见在前线!冲破敌人的封锁,冲破敌人的碉堡,我们一定要胜利,我们一定要达到目标!”他们还把歌词标注在照片上面,以此来激励士气。之后,大家在天南地北参加革命,为抗击外敌、创建新中国贡献出了自己的一切。


来源:绍兴晚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