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天呐!!!我竟然怀才不遇!!!

 天地人和w 2018-08-03

Plant

5
9


公元前173年,长安。

诺大的未央宫宣室殿中,

昏暗的烛光照眏着两张年轻的面孔。

“陛下,我想死你了......”

“贾谊,你受苦了。”

汉文帝看着贾谊苍白的脸庞,

心疼的想要掉眼泪。

贾谊看着汉文帝期待的眼神,

恨不得用小拳拳捶他的胸口。


那天晚上,贾谊和汉文帝促膝长谈。

从北方的匈奴,到长沙的百越;

从东方的藩王,到长安的朝廷;

从儒家的改革,到宣室的鬼神。

两人聊啊聊,越说越来劲,

汉文帝不知不觉就把屁股下的垫子往前挪,

连贾谊的唾沫星子喷他一脸都不在乎。

真爱,无疑。


天亮了,汉文帝伸了个懒腰:

“3年不见,我以为学问比你强了,

没想到啊,你还是这么优秀。”

面对这么优秀的贾谊,他郑重其事的安排了工作:

“梁王是我最喜欢的小儿子,你去给他当老师吧。”

说完,还拍拍贾谊的肩膀,

鼓励他好好干。

贾谊一脸懵逼:“不留我在长安啊。”


他仰头长啸:“老子的命运,不应该是这样啊。”



18岁的时候,贾谊就非常有才了。

他随手写出的文章,就经常刷爆朋友圈,

无数人点赞、转发。

有一天,河南太守吴公登门拜访:

“小伙子,跟我混吧,我看好你哦。”

堂堂的省部级干部亲自来请,

还有什么考虑的呢?

贾谊用浓重的河南话说:“中。”


当我们还在备战高考的时候,

贾谊已经开始辉煌的人生旅途。


在吴公处理公务的时候,

经常会歪着头问他:“小贾,你怎么看。”

领导原本只是想考考他,没想到贾谊张嘴就来:

“我觉得应该......巴拉巴拉。”

吴公一听:

“嘿,真有道理,就这么干。”

如果你怀疑,一个小孩子怎么会懂这么多,

那你肯定没见过贾谊努力的样子。

世间从来没有什么天才,

只有努力不息的有志人。


吴公在办公室忙碌的时候,

贾谊在熟读文件和材料;

官员们下基层调研的时候,

贾谊亲眼看见了穷苦百姓的生活;

当别人洗澡睡觉的时候,

贾谊还是秉烛夜读,揣摩学问。

3年的时间,

让这个青涩的洛阳神童经历了一场凤凰涅磐。

此时的贾谊,

早已成为胸怀天地的青年才俊。

来吧,伟大的事业在等待着你。



公元前180年,汉文帝继位,成为大汉皇帝。

坐在老爸传下来的龙椅上,

感觉自己棒棒哒,立刻下令:

“对天下郡县进行政绩考评。”

结果,吴公治理下的河南郡位列第一。


人才啊,怎么能错过。

此时的汉文帝,刚刚被老干部们推举上皇位,

急需培养自己的亲信嫡系。

于是,吴公就被上调朝廷,

成为九卿之一的廷尉。

相当于政法委书记兼公安部长)

贾谊也水涨船高,

顺势被吴公推荐给汉文帝。

命运的安排就是这么奇妙,

24岁的汉文帝和21岁的贾谊,

在茫茫人海中相遇,心脏扑通扑通的狂跳:

“是他、是他、就是他。”

他们即将上演一出“君臣相知”的大戏,

观众就是满朝的文武大臣。

免费送票,不看还不行的那种。



这时的贾谊官职还不高,

只是个“博士”,级别相当于正处级。

但身在官场,只要领导想提拔,

而你的能力又恰好合适,升官是分分钟的事。


汉文帝经常心血来潮,

拿出一套方案、一道题目交给博士们讨论。

别的博士都傻了:

“没准备啊,招呼都不打,不带这么玩的。”

可如果干什么都要准备好的话,

那黄花菜都凉了。

在同事们抓耳挠腮的时候,

贾谊淡定的站起来,

对领导提出的问题抽丝剥茧的分析,

然后给出精辟、新鲜的答案。

一次、两次、三四五六次......

贾谊持续刷新着自己的记录,

给汉文帝成吨的暴击伤害。


优秀的贾谊,让汉文帝产生了一个错觉:

“这将是与我终生相伴的贤臣,

我们一起讨论学问、分析国情,

直到天下大治的那一天,把酒言欢。”

于是,贾谊的官职一次次的提升,

只用了一年的时间就成为太中大夫。

掌管议论,相当于正厅局级)

这时,贾谊才22岁。



少年得志、皇帝信任,让贾谊产生了一个错觉:

“无论我干什么,都不会有任何人敢反对。”


当时的汉朝创立才20多年,制度还很不健全:

藩王林立,皇权不振;

诸侯满朝,霸占要津;

商人横行,粮食减产;

礼仪不全,人无秩序。

这些事关帝国长治久安的问题,

有人看到了,但是不敢说;

有人能做到,但是不愿做;

大家都秉持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原则,

只求保住自己的职位和工资。

但贾谊不一样,他看到了就必须说出来。

因为只有胸怀道义、满腹学识,

并且以天下苍生、国家兴亡为理想的人,

才配称为君子,

才配称为儒生。


公元前178年,贾谊给汉文帝写了一封信,

叫《论积贮疏》:

“现在炒粮食的人太多了,必须给予打击。”

“吃饭的人多而种田的人少,将来粮食从哪里来?”

“平时不积累粮食,灾荒、打仗时什么办?”

汉文帝一看,说的太对了,照办。

贾谊趁热打铁,继续发表意见:

“国家制度不行啊,要进行全方位的改革。”

“有爵位的功臣都应该回到封地去,

做个乡村土豪就行了,绝不能活到老干到老。”


完了,这种话一说出来,杀伤力太大了,

瞬间就有无数支暗箭瞄准了他。



有爵位的功臣统统回到封地,

就是让周勃、灌婴等老干部放弃权利,

全部退休养老。

他们跟随刘邦风里来雨里去,

才挣到爵位,农奴翻身把歌唱。

冒着生命危险发动了一场政变,

才拿到今天的权利和地位。

资历、地位、军权都握在手里,

连汉文帝都得让着他们,

贾谊一介书生,还能翻起浪来?


哎,毕竟是too  young  too  simple。


老干部们开了一个内部会议,开始了反击:

“贾谊是个不知轻重的年轻人,

楞头愣脑的就想指点江山,

我们决不答应,皇帝你看着办吧。”

老干部们发怒了,汉文帝有什么办法?

只好把贾谊贬到蛮荒的南方去,

让他担任长沙王的老师,

既能躲避老干部们的迫害,

又可以增加基层工作历练,

只要等待机会,

君臣二人就可以继续联手,大展宏图。

有时候暂时的退让,可以更好的归来。



公元前176年,25岁的贾谊收拾行囊,

走出巍峨的长安城,

默默的向长沙走去,一言不发。


他实在想不通:

“为什么是正确的意见,却偏偏要被打击?

“为什么是错误的政策,就是不能改掉?”

是的,贾谊的意见都是正确的,

可那又怎么样呢?

世界从来不是由所谓“正确”组成,

而是由活生生的人说了算。

只要符合大部分人的利益,

错误也可以是“正确”的。

贾谊从来都没有明白这个世界的复杂,

他只有满腹的才华,和敏感的内心。


他没有看懂汉文帝对他的期许,

只是以为自己被打入冷宫,前途无望。

从此以后,

那个意气风发指点江山的大才子,

成了怨天尤人自怜自哀的失意人。



路过湘江的时候,

他想到了投水自尽的屈原。

同样是忠心耿耿,同样是报国无门,

“宝宝和屈原好像啊,呜呜呜呜。”

于是,贾谊写了一篇《吊屈原赋》来吐槽。


在长沙的时候,他正在屋子里想心事呢,

突然一只猫头鹰破窗而入。

“啊啊啊啊啊,这是不详的鸟啊,

我要死了吗?呜呜呜呜呜。”

于是,贾谊又写了一篇《鹏鸟赋》来吐槽。


在长沙整整三年,他除了吐槽就是哀伤,

仿佛已经到了世界末日,

这样的性格真的不适合混社会。

没错,贾谊只能承受成功的荣耀,

却不能适应挫折的磨砺。

在汉文帝召他回长安的时候,

他一度以为自己要东山再起,

兴奋的与年轻皇帝秉烛夜谈。

但当他得知,

再次被派到地方担任梁王的老师后,

一颗火热的心瞬间拔凉拔凉的。


30年前也有一个这样的人,

在中国大地上纵横驰骋,他的名字叫项羽。

在得意时,他们意气奋发;

在失意时,又变得垂头丧气。

他们好像不知道:

只有能控制自己情绪的人,

才能控制自己的人生成败。



究竟什么样的人生才是成功?

有的人要富甲天下,

有的人要权倾朝野,

有的人要才高八斗。

我却觉得,

只有在心如死灰时不放弃,

才是真正成功的人生。

时光荏苒、沧海桑田,

唯一不变的是此时此刻的勇气。


贾谊的性格有很多问题:

他春风得意时目中无人,

他承受挫折时自怨自哀,

他才华横溢却不辨形势。

这些都可以做成一顶顶高帽子给他戴上,

但是不能否认的是:

在他认为人生无望的时候,

依然记得‘铁肩担道义’的梦想。


在梁国,贾谊除了教导梁王读书以外,

还要思考很多问题。

匈奴经常入侵、诸侯王权利太大、朝廷制度不全,

这些困扰着大汉帝国长治久安的问题,

在一个又一个日思夜想之后,

在他的笔下化作笔下的一篇雄文:《治安策》。

这篇文章有多牛?简单说吧,

西汉已经出现的社会弊病,

潜伏着还未爆发的问题,他都看得一清二楚,

并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

这样的人,往往只有一种称呼能配得上:

国士无双。



他还分析了秦帝国成功和失败的原因,

写下一篇《过秦论》,

送给皇帝和朝廷作借鉴。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

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

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

囊括四海之心,并吞八荒之意。

................

一夫做难而七庙墮,身死人手,

为天下笑,何也?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这篇文章有多牛?

贾谊是第一个系统分析秦帝国成败的人,

他总结出的结论,

影响了后世2000年的统治者,

直到现在,还在我们的课本上。

曹丕说:

“文章者,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历史上符合这个评价的人和文章不多,

贾谊恰恰是这一小群人中,

站在金字塔顶端那个。



现在提起“贾谊”这个名字,往往和“怀才不遇”挂钩。


是的,他在短短的33年人生中,

得罪权臣、有志难伸,

终究没有实现“治平天下”的理想。

甚至因为梁王坠马而死,

他感觉有负汉文帝的托付,自己也郁郁寡欢而亡。


但他惊艳的才华和璀璨的文章,

将一个强盛帝国的理想,留在每一个读书人心中。

此后的几十年,

三代君王和无数英雄们前赴后继,

把他看到的国家、社会痼疾全部铲除,

并且将汉文明超越长城的封障,

推到四海去。

直到今天,我们都有一个响亮的名字:汉人。

当我们为“文景之治”、“汉武开边”而兴奋不已的时候,

不能忘记那个早已远去的指路人:

贾谊。

这又何尝不是伟大的事业?


时代从未辜负贾谊,

贾谊从未辜负时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