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扬州”还是“上扬州”? 古来两句很有名的话,有的人引作“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有的人引作“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虽然只是一字之差,但究竟是“下扬州”呢,还是“上扬州”? 这两句话的出处,见《渊鉴类函》卷四百二十引南朝齐梁时人殷芸所撰《小说》,世称《殷芸小说》(上海古籍出版社曾出单行本):“有客相从,各言所志,或愿为扬州刺史,或愿多资财,或愿骑鹤上升。其一人曰:‘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欲兼三者。” 可见,应为“上扬州”,而不是“下扬州”。 网上搜索,发现“下”者数量是“上”者的好几倍。为什么错了的“下扬州”倒比正确的“上扬州”多得多呢?如今绝大多数人错为“下扬州”,很可能是想到所骑之鹤在空中,如飞机一样,要降下才能到扬州,所以就写作“下扬州”。有主张作“上扬州”者在《扬州晚报》撰文说:因为是“要骑鹤上升到达扬州”,所以为“上扬州”。如此理解“上”和“下”,都是错的。 其实,《殷芸小说》中那人将去扬州说成“上扬州”,是就其所在地的方位而言。古来以北为上,南为下。例如在扬州以南,去扬州可说“上扬州”,在扬州以北,则说“下扬州”。所以贾谊《过秦论》云“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王勃《临江二首》:“泛泛东流水,飞飞北上尘。”李白有《北上行》诗,其他如陈子昂《感遇诗》“北上单于台”、高适《淇上酬薛三据兼寄郭少府微》“北上登蓟门”、李益《送辽阳使还军》“北上辽阳城”之类诗句,不胜枚举。更多见的是古来记录战事书籍“率军南下”、“挥师北上”之类语。孔尚任《桃花扇》也有“南下不得、北上又不能,好叫俺进退两难”的话。至今仍多听说的“下南洋”、“上北京”,也是这一用法。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古来又以西为上,东为下,所以多有“西上”和“东下”之说,西上,如杜甫《别李义》“重问子何之,西上岷江源”、韦应物《送刘评事》“吴中高宴罢,西上一游秦”。古人诗中还每以“西上”对“东归”,如崔信明《送金竟陵入蜀》“西上君飞盖,东归我挂冠”、白居易《送常秀才下第东归》“东归多旅恨,西上少知音”。东下,如李商隐《送崔珏往西川》“年少因何有旅愁,欲为东下更西游”、许浑《送王总下第归丹阳》“汴水月明东下疾,练塘花发北来迟”。最为人们熟知的是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即是卢僎诗所说的“东下扬州”。 据此可知,欲“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的那位尽想好事者,家在扬州的南面,或者在扬州以东。 还有,有些人不知“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之出处,而错将其当作了诗句,如余秋雨散文《脆弱的都城》,便说是两句诗。须知,这两句话虽句各五字,形式有些像诗句,但却不是诗句。余教授不当弄不清楚是怎么回事而想当然指为诗句。 谈到是不是诗句问题,顺便谈及,余教授更不该弄错的,是王勃的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第十二届中央电视台青年歌手大赛,余秋雨作评委,对“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作点评时,接连几次说“这两句诗”。稍有古诗文常识的人都应能判断出,这两句从形式看显然不像诗。而且,绝大多数读者都知道,此名句出自王勃的《滕王阁序》,而非谁的什么诗中。况且,大赛现场大屏幕的答案也显示了《滕王阁序》的篇名。开头听余教授说“这两句诗”,以为是口误,随后听他又说了几次,并且依据“这两句诗”来评价初唐诗风,才知道他真是当作诗句而妄发议论了。以文化学者的身份,担任“青歌赛”的综合素质评委,余教授却竟把“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样著名的句子当作了诗句,实在出人意料。幸亏那位歌手也弄不清这两句究竟是不是诗句,只好恭恭敬敬听其教诲。她如果稍有常识,而给余秋雨评委纠正说这不是诗句,那就好玩了。 (前刊大公报,收入拙著《南窗杂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