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城市完整街道与绿色交通设计技术研究与应用

 blablablatu 2018-08-03

上海市城市建设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 课题组99级硕士研究生


一、研究工作背景

街道承担着交通、生活、风貌等多种功能,是城市公共空间最为重要的载体;而上海的道路基础设施也由偿还历史欠账阶段发展到了存量增长的阶段。十九大提出了“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奋斗目标,为了解决街道空间多样化的功能需求与存量设施精细化利用的需求,在上海市交委等相关项目支持下,在宏观和微观层面分别开展了《完整街道设计导则》、《绿色智慧交通设计元素》研究工作。

研究工作的整体技术路线如图1所示。

图1 技术路线图

二、研究工作成果

研究工作形成了如下创新性成果:

1.系统地提出了以慢行系统为核心的本土化完整街道概念与设计技术体系,涵盖了完整街道定义、以完整路权为导向的设计目标、十四项关键要素及设计要点。

1)提出了以慢行系统为核心的本土化完整街道概念、适用条件。

基于国外“完整街道”概念及国内城市街道实际建设情况,提出了本土化“完整街道”定义与内涵,即空间完整、路权公平、设施完善,提出完整街道由道路及两侧建构物之间的空间共同构、为所有方式的交通出行者提供一个公平的道路交通空间,并与两侧建构筑物和城市公共空间有机结合成完整系统的概念。将完整街道设计适用范围界定为:公路和城市快速路以外的主、次干路和支路等市政道路,以及街坊路、里弄等公共开放性通行空间。

2)系统性研究了完整街道设计的体系及3 大目标、14 个关键设计要素。

树立问题与目标为导向的研究思路,在总结街道建设现状存在的短板问题梳理和未来交通出行需求特征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畅通+安全、便捷、宜居+活力”3 大目标,包含“机动车道、交叉口、公交、慢行、停车、开放街区、绿化、铺装、街道设施”等14 个全要素的设计体系(表1)。

表1 完整街道设计指标体系

按街道在城市公共空间中的属性与沿街功能、活动类型,分为商业型、生活型、景观休闲型、交通型、综合型等5 种,并针对不同类型街道特征给出了不同的设计要点,涵盖道路交通、绿化、景观、设施等多专业要求。从提高街道环境品质与安全环境的角度,对街道空间内的绿化、铺装、设施提出了一体化设计要点。

3)提出以慢行为核心的“完整街区”设计技术,外延“完整街道”概念。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要求,基于目前封闭社区等交通盲点,提出了街道网络合理结构和开放街区开放优先级。按照步行>自行车>公交>其它机动车的交通优先顺序,提出了梳理断头路、合理利用公园、绿地等公共内道路,使其向步行和自行车交通开放,把慢行交通可达性作为道路网络、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的依据,提出开放式街区的道路间隔宜为100-150m,以达到公园绿地、社区级服务设施等5 分钟慢行可达的要求。

2. 提出了包括路缘石转弯半径、车道宽度最小参数等紧凑型与集约高效利用道路用地的关键设计技术与参数。

1)采用理论计算与驾驶模拟仿真等手段,提出了路缘石转弯半径关键参数最小值。

基于目前车辆新的性能与安全行驶要求,提出了基于车辆横向稳定性、车辆极限状态下、实测标定下的最小转弯半径计算方法;利用交通行为与交通安全虚拟现实实验系统(即驾驶模拟器)进行了仿真实验,包括不同横断面形式、车辆类型、缘石半径、行驶速度下的转弯半径选择;提出了右转车均延误、右转车起始车速与缘石转弯半径三者之间的关系。在理论计算和仿真实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缘石转弯半径在现有标准基础上降低5~10m、降幅20%~67%;在交叉口处结合人非一体化设计的手法,可减少行人过街距离15m 以上、人行过街时间减少30%以上(表2)。

表2  缘石转弯半径建议取值

2)采用驾驶模拟等手段,提出了路段车道宽度关键参数最小值。

利用交通行为与交通安全虚拟现实实验系统(即驾驶模拟器)进行仿真实验,在理论计算和仿真实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有大型车通行的最小车道宽度可选用3.25m,而小汽车专用道路可设置3.0m,最低可取用2.85m;与目前我国城市道路的车行道宽度一般设置为3.5m 相比,降幅达7.1~18.6%。以双向6 2 慢、道路红线为40m 的城市主干路为例,路段车道数由双向6 车道增加为双向8 车道,单向通行能力可提高25%,并且对公交和慢行交通出行无影响(表3)。

表3 最小车行道宽度建议取值

3)提出利用多功能路灯整合交通市政杆件的布置手法,以及集约节约用地的新型道路平面断面布置手法。

针对目前人行道市政设施设置位置混乱、安全隐患严重及破坏街道环境的问题,将路灯、广告、信号灯、交通标志、指示标志等可进行集约化、一体化、智慧化、人性化合杆设计,比如路灯杆一杆多用,智慧灯杆等,可降低市政杆件占地面积约10%,消除人行道通行区瓶颈点。提出了紧凑型交叉口、叠层道路系统等平面断面布置手法,可节约道路用地5%~20%。

3. 以提高综合交通运行效率为目标,针对交叉口、微枢纽等关键节点,提出了时空资源综合利用设计方法。

1)基于人出行的角度,基于慢行优先的人非机多种待行区设置方法。

提出直行待行区、左转直行综合待行区、公交待行区、人行待行区设置方法,结合精细化的信号控制提高交叉口时空资源利用率,可降低交叉口车均延误5%~15%。提出分区域分级的人行道、非机动车道宽度要求,并提出人非共板道路的纵向设计要点,有效提高步行、骑行交通舒适度。提出路内自行车停放点分类标准与布局方法,利用已有道路资源解决共享单车停放难题、并增强服务。

2)提出以“综合绿化设施带”整合交通市政功能的集约化智能化布置方法。

提出了综合绿化设施带的概念,利用道路绿化区域整合布置公交微枢纽、路边临时停车、共享单车停放、交通市政设施杆件、街道家居等,以及功能组合的空间布置要点(图2)。按照行道树、照明灯具布置要求间隔状布置乔木、多功能路灯,利用行点状设施之间的间隔,按需布置港湾式公交站、出租车/小客车上下客位、短时机动车泊位、非机动车停车等刚性交通设施。综合考虑公交港湾站、路边平行式机动车停车、非机动车停车、乔木种植、市政杆件宽度等参数,提出综合绿化设施带宽度宜布置为2~3m,最低不低于1.5m。综合绿化设施带的整合设计方法,可提高路段通行能力10%以上、减少违章停车率70%以上、增加人行道非机动车停放面积50%以上。

图2 综合绿化设施带布置方案

3)提出路内换乘“微枢纽”、公交专用车道混跑常规公交与地面骨干公交的设计方法。

提出了路内换乘“微枢纽”、公交专用道上混跑接驳公交、慢行优先的待行区布置等技术,以路内换乘“微枢纽”整合轨道交通车站及其周边公交、慢行、出租等换乘设施,可减少公交乘客步行距离30m 以上、减少换乘时间3min 以上。提出地面骨干公交与常规公交共车道通行,共站台换乘的设计方法,提高公交专用车道使用效率20%,减少步行换乘时间80%。

4.将城市设计与道路工程设计融合应用于街道设计,提出了协调多部门交叉管理的街道空间与市政设施一体化设计技术。

1)提出了整合利用步行与建筑退界空间,将交通、沿街活动、绿化、设施进行一体化设计,包括平面空间与立体空间的一体化设计方法

打破了道路红线、基地红线、绿线等权属限制,结合街道类型与功能需求,提出各类街道的一体化设计要求,对慢行通道、绿化空间、街道设施、建筑立面以及地下交通、管线等进行一体化设计,提升街道风貌与慢行交通品质。打破道路与地块阻隔,提出停车库进出交通与道路交通衔接布置,地块内部通道、绿化等公共空间与街道交通景观空间等一体化组织的设计手法。提出了整合道路、建筑退界空间与绿地的完整街道断面设计,避免不同空间在标高、环境、设施等方面的衔接问题,倡导空间环境的整体美观(图3)。

图3  沿街立面、绿化空间一体化设计

2)给出了一体化设计前提下绿化、铺装设计普适性和特殊性导则。

提出了完整街道绿化分区,主要包括:分车绿带、交通岛绿化、行道树、慢行空间绿化、建筑界面绿化等。提出了基于空间功能一体化的完整街道设计目标、原则以及不同分区绿化的设计要点,包括:绿化设置范围、设置形式、结建设施及位置、休闲设施设置、标高衔接、铺装统一、绿化带断开位置、主要种植绿化种类、总体效果等。

提出了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街道雨水花园做法,以及打破现有街道绿化侧石过高、雨水无法利用、市政排水压力过大的问题,提出了绿化区标高宜低于铺装面,使雨水能流入绿化土壤。

提出了基于公平与安全的出行、空间完整性、体现文化景观特色与生态环保理念的完整街道铺装设计技术。提出了道路红线内与红线外的人行区铺装应统筹考虑,宜统一设计、同步实施,统筹内容包括:铺装面材、结构、色彩、纹理、标高等。

提出了安全分离的交通稳静化措施:在学校、医院、敬老院、文化馆、商场等大型公共建筑前过街通道,铺装宜采取人行铺装带形式等减速化措施及统一了车行、骑行不同空间的铺装色彩要求。

3)给出了包含交通、市政、服务等多类型街道设施系统以及设计要点。

对交通、市政、服务等不同系统的各类设施进行归纳与整合设计,系统性研究并提出了包括交通设施、服务性设施、景观小品、招牌广告、无障碍设施、市政设施等在内的完整街道设施分类。针对不同街道特征与人的活动需求,提出了交通型、生活型、商业型、景观休闲型、综合型街道的不同设施设置要求,弥补原有街道设施的短缺,并完善了基于完整路权的人行导向系统与非机动车停放系统设置。提出了街道设施的便利化、人性化设置要点,以及针对街道无障碍设施短缺、中断等常见问题,提出了街道无障碍设施的保障设置要求,包括盲道连续、设施与盲道安全间距等设计要点。

三、研究成果应用情况

在形成建设完整街道在理念和具体方法上的共识的基础上,推动了上海市黄石路、宁波市中山路等城市道路新改建工程的建设,以及上海市曹阳街道等城市更新项目,所提出的完整街道与绿色交通技术完善了街区交通环境、集约道路用地、提高综合交通效率;提出的步行优先以及完整街道绿化、铺装与设施设计,改善街道空间环境品质与城市形象效益显著,增加活力空间与出行的绿色健康环境效益明显,具有显著的社会综合效益以及可持续发展前景。

研究成果对城市街道设计标准的立项提供了理论与技术基础,对《上海市街道设计规范》、《宁波市街道设计导则》等城市街道设计地方标准的制定以及城市街道精细化管理相关政策制定发挥了推动作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