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诸葛亮对魏延好感这么低?

 老刘呢 2018-08-03

我认为刘备和诸葛亮用人的分歧由来已久。魏延是刘备最信任的人之一,所以才能放心地把汉中交给他防守,而诸葛亮虽然很清楚魏延的军事才能,北伐不得不依赖他,却始终与之存有隔阂。他用魏延,用的是魏延的具体才能,而不用他的战略思想,用的是他的法,而不用他的道,这能说得上是看得起魏延吗?

同样的分歧还发生在蒋琬和马谡身上,蒋琬贪杯误事,令刘备十分不满,而诸葛亮却替他求情,并在刘备死后把他提拔到自己接班人的位置,但蒋琬才能有限,他没有军事常识,提出的东出上庸的伐魏计划,遭到群臣反对;后期又屯兵涪城,导致汉中空虚,险些酿成大祸;马谡也被刘备轻视,说他不可大用,而诸葛亮却非要大用之,以致街亭惨败,最终为塞众人之口,不得已诛杀亲信。

总之,越是刘备信任的人,诸如魏延、李严、吴懿等人,诸葛亮虽然表面上装得公正无私,一视同仁,在内心深处却有意疏远之,阴御之;凡是被刘备疏远和瞧不上的人,或者是之前完全没有背景的降将,诸如蒋琬、马谡、姜维等人,诸葛亮就大力提拔,使他们成为自己的亲信。这里面固然有刘备和诸葛亮性格和癖好的不同,诸葛亮提拔上来的人也并非一无是处,但你要说这里面没有诸葛亮为了个人集权服务的政治因素,恐怕也很牵强。

诸葛亮想要在蜀汉掌握大权,要说对刘备信任的元老重臣没有忌惮是不可能的。刘备在时,不要说他对关羽只敢阿谀奉承,说什么“犹未及髯之绝伦逸群也”,即使像法正这样被刘备信任的后来者,他也是丝毫不敢指摘其过失的。可以说,从刘备入蜀之后到220年之前,诸葛亮在蜀汉虽然有很高的地位,但是他也很有自知之明,知道入蜀之后自己已经不是刘备面前的红人了,所以一直夹着尾巴做人,察言观色,以求自保的同时又捞取了政治资本:对于法正这种深受刘备信任的人,即使有过失他也不敢说;而对于彭羕这种因为狂妄自大而容易得罪刘备的人,他就果断向刘备进谗言,最终致其死命。

随着元老重臣渐渐凋零,刘备托孤的选择也就只剩下诸葛亮这一个了。但刘备有刘备的班底,只是这个班底里面比诸葛亮资历更老、地位更高的人已经不存在了。虽然如此,仍有个别人在当时的蜀汉拥有崇高的地位,使诸葛亮心存忌惮,而这些人里首当其冲的无疑就是李严、魏延和吴懿。诸葛亮想要搞独裁,当务之急就是提拔自己的亲信上位,这就是为什么诸葛亮要“违众拔谡”,冒着极大的风险强行让自己的亲信上位,可惜偷鸡不成蚀把米,导致了极其尴尬的结局。而他所违背的众人的意愿,就是让魏延和吴懿去抵御张郃。这也就是为什么他会信任毫无背景的姜维,因为没有背景,所以才更依赖于自己的提拔,因为是降将,所以才更需要自己的保护,只有这种有求于自己的人才是最值得信任的。同样的道理也适用于被诸葛亮重用的蒋琬:先帝不喜欢他,是诸葛亮靠一己之力让他东山再起的,蒋琬能不对诸葛亮感恩戴德,俯首帖耳吗?

诸葛亮作为蜀汉的独裁者,他在元老重臣面前最害怕的招牌就是“先帝”,也只有这个已经躺在坟墓里的先帝,才会在人们心目中拥有高于他的地位。所以他最放心的就是那些不会用“先帝”来压制他的人。什么样的人最没有可能这么做呢?自然是被先帝疏远、鄙视、记恨的人,自然是蒋琬、马谡之流。反之,什么人最有可能指责诸葛亮的所作所为违背了先帝的意愿呢?自然是先帝活着的时候最信任的人,自然是李严、魏延、吴懿之流。诸葛亮可以尽力在表面上装作公正无私,但内心深处的忌惮和疑虑是掩盖不住的,并且这些忌惮和疑虑时时处处都在影响他的抉择。诸葛亮也很清楚,马谡的军事才能是远远不能跟魏延和吴懿相比的,但是他却“违众拔谡”,偏袒亲信,急于让马谡建功立业的心思已经很明显了。讽刺的是,马谡惨败于张郃,而魏延、吴懿却在之后的阳溪之战中大破郭淮,魏延因此战被封为征西大将军,南郑侯,爵位在诸葛亮之上,可见这绝不是小胜仗。阳溪之战虽然于国有功,保全了蜀汉的社稷,但对于诸葛亮的用人之道,则无异于一记重拳。

诸葛亮作为独裁者最害怕先帝,而他在天子面前最管用的招牌同样是先帝,只有以元老重臣自居,时时处处搬出先帝的遗志,才能压制那些反对他一家独大,想和他瓜分权力的人,这就是《出师表》的涵义,也是他在政治上搞独裁唯一的法理基础。一方面怕先帝,另一方面又要依赖于先帝,诸葛亮对刘备的态度其实也就是他对刘备留下的那些重臣的态度。这些人的才能是他不得不依赖的,不依赖他们则不足以保全蜀汉,而这些人却总是有自己的意志,没有他自己提拔上来的亲信听话,用起来很不顺手。总之,诸葛亮更喜欢那些没有自己的独立意志,但能把事情办得妥妥帖帖的所谓人才。越是有自己的主张和个性,在他那里就越被疏远,所以最后连他早先亲自向刘备举荐的,可以和庞统相提并论的大贤——廖立,也遭到流放。诸葛亮认为理想情况是,整个蜀汉只有他一个人的大脑在思考,这样就可以利用制度优势,高效地达成“兴复汉室”的伟大目标。事实证明,这个想法是多么的荒谬。而刘备则不同,他赏识的人才,诸如陈登、田豫、关羽、张飞、魏延、庞统、法正、黄权···每一个都是有鲜明个性,能独当一面的人物,绝不仅仅是办事员型的平庸之辈。事实证明,刘备的识人之明是远胜于诸葛亮的,他也拥有诸葛亮所不具备的人格魅力和对人才的驾驭能力。正因为如此,他才能使那些诸葛亮不敢用的人各尽其才;正因为如此,建立蜀汉基业的才是刘备而不是诸葛亮:蜀汉的疆土除了武都和阴平这两个郡外,每一寸都是刘备打下的。

彭羕之死,是诸葛亮向刘备屡进谗言所致;廖立被废,是因为他指摘诸葛亮的用人,遭到李邵和蒋琬向诸葛亮告密所致;魏延含冤惨死,又是因为费祎向杨仪告密···诸葛亮集团在兴复汉室上鲜有作为,而在打小报告害人上却颇有建树。告密之风盛行,敢言之士何存?入其朝,不闻直言;经其野,民有菜色。如果他真像自己在《出师表》里写的那样“亲贤臣、远小人”,蜀汉官场的小人文化又何以大行其道至此呢?依我看,诸葛亮喜欢用那些俯首帖耳,埋头办事的人,本质上是因为他自己就是这种人:他绝不愿意冒着触怒刘备的风险去直言极谏,匡正过失,法正公报私仇的事情上是如此,刘备东征孙权的事情上也是如此。聪明有余,正气不足,察言观色,逢君之恶,这些恰恰是“性矜高”的魏延所不屑于做的。正因如此,魏延才为蜀汉官场所不容,也为诸葛亮所不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