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今日话题 | 热浪降临时,你是否还记得全球变暖这回事?

 老农民书屋 2018-08-03

导语:科学家们已经越来越有底气的说,如今各地频繁出现的极端酷暑,就是人类活动导致的气候变化造成的。

文 | 丁阳

地球正处于烧烤状态。

从上个月以来,只要你身处北半球,就能感受到,这个夏天不是一般的炎热。在中国,高温天气席卷大部分地区。截至今天(8月2日),中央气象台连续20天发布高温黄色预警。而至今天北京已经度过今年第18个高温日,超过去年全年的高温日数,距离历史最高纪录24个高温日还差6天。今天一起床,天气就很热,还没到早晨6点,北京平原地区气温已在30℃左右。

在这个炎热而又容易暴躁的夏日,你是否还记得“全球变暖”这回事?

全球变暖和气候变化,曾经是热门议题。2009年哥本哈根气候大会的时候,相当多的新闻媒体还把其当作大事件来报道,不仅制作宏大的专题,还派了很多人去前线采访。“气候门”这一事件,也伴随着各种阴谋论喧嚣一时。但到了2015年巴黎气候大会的时候,尽管各国元首齐聚一堂,媒体上却已经没有多少消息。社交媒体上人们也对此漠不关心。国际著名调查机构皮尤研究中心2015年曾公布过一项基于40个国家关于气候变化议题的调查,结果显示中国仅有18%的人认为气候变化是个“非常严重的问题”,是40个国家里比例最低的。并且,18%这个数字,相比起2010年同样的调查有了大幅度降低,当时的数字是41%。

这其中的原因,很大程度上在于,关于全球变暖的威胁,往往说的都比较遥远而抽象,比如说过一百年后海平面上升个几米,对当代人到底意味着什么,实在不容易去想象,尤其是科学界反复强调的控温目标“2摄氏度”,意义在哪也不好说明白。另一个重要原因,则在于全球变暖的相关理论和预测,存在着不确定性,这是这一议题的致命弱点。比如在中国广泛流传的丁仲礼院士回应柴静的说法,就是很典型的例子,导致很多人对全球变暖不甚感冒。绝大多数人都是实用主义的,尤其是中国人,当人们听烦了有关理论和预测,但望向窗外却没发现有什么太多可担心的时候,人们自然而然也就不关心了。

所以,如今每年大概只有入冬迟迟还没下雪以及夏季迎来酷暑的时候,全球变暖和气候变化才会稍微进入人们的视野。

眼下,正是这个时刻。先别提未来怎么样了,一起看看这次高温炙烤全球,到了什么样的地步吧。

在日本,受高温酷暑天气影响,近三周内已至少28人丧生,并有12000多人就医。官方数据显示,日本许多城市在7月22日温度逼近摄氏40度。这可是在纬度相当北的日本,很多中国游客都没想到会在日本遇到这样的酷暑。

韩国也持续遇到高温天气,并刷新了纪录。8月1日,首尔气温达到38.8℃,创下该市111年以来的最高气温纪录。而江原道洪川郡的气温高达40.3℃,刷新了韩国最高气温纪录。首尔连续十天出现夜间最低气温在25℃以上的“热带夜”现象。

在加拿大东部,上月魁北克省气温飙升,超过40摄氏度,因高温和潮湿天气侵袭,已有70人死于炎热导致的并发症,被热死的多数是60多岁的慢性疾病患者。

让人感到可怕的是,连北极圈近日的温度都飙到了32度。欧洲气象网站显示北欧国家挪威的班纳克(Banak)半岛7月30日温度达到32摄氏度,班纳克地处北欧顶端,高于北极圈下缘560公里。在北欧国家瑞典,出现了通常只会发生在南欧国家的森林大火,在波罗的海南岸地区,温度过高的海水让藻类出现了爆发式生长。

而欧洲南部,西班牙和葡萄牙从8月1日起气温更是飙到了恐怖的45度,而气象部门认为本周最高可能飙到48度,打破欧洲历史记录。48度,什么概念,这不是在撒哈拉沙漠,而是在欧洲的旅游胜地伊比利亚半岛。

感受着这样炽热的温度,是否会让你觉得,酷暑与全球变暖之间会有关系?

事实上也是这样的。随着更多新的观测、更多精确模型的建立和更强大计算机的参与,科学家们已经越来越有底气的说,如今各地频繁出现的极端酷暑,就是人类活动导致的气候变化造成的。

比如《自然》杂志近日就刊文称,科学家们已完成了对2004年至2018年全球190起极端天气事件的归因研究,其中三分之二的案例极大可能归咎于人类活动导致的地球变暖。而去年,则是首次有重磅研究指出三种天气现象——一系列的亚洲热浪、全球大部分地区出现的创纪录温度、阿拉斯加湾和白令海的海水变暖——确定与气候变化有关。

所以,你是不是也该更加重视科研机构近几天不断发布的关于未来的警示呢?

一项最新发表在美国《科学公共图书馆·医学》杂志上的研究显示,到2080年,全球某些地区由热浪导致的死亡案例将大幅度上升。其中冲击最大的是哥伦比亚,2031到2080年间,因为太热早死的人数可能比1971年到2010年多2000%。世界卫生组织(WHO)表示,2030至2050年间因气候变迁相关的高温,会让全球每年多死3.8万人。

而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的一个研究小组在《自然—通讯》杂志上发布论文表示,由于气候变化和灌溉农业的发展,2070年至2100年,中国的华北平原可能因为极端热浪而变得不宜居住,而这样的热浪对户外工作者而言甚至可能带来生命危险。论文指出,除非二氧化碳排放得到有效遏制,否则华北平原将在2070年至2100年之间达到致命的35度湿球温度(指对一块空气进行加湿,其湿度饱和时所达到的温度,与体感温度近似)阈值,户外工作者可能在极端热浪袭击的几小时内死亡。

如果这样的前景成真,那我们现实社会的各种问题可能都不那么重要了,因为人们最基本的需求——生存都可能要打上很大的问号,疫苗、性骚扰之类的相比之下又算得了什么呢?

就在昨天,纽约时报在其杂志和网站上刊发了这家报社有史以来最长的文章,主题就是关于气候变化,题目是《失去地球:我们几乎阻止气候变暖的那十年》(Losing Earth: The Decade We Almost Stopped Climate Change)。文章回顾了1979~1989年间,部分美国科学家、社会活动家、政治家把全球变暖问题提出,并让这个问题差点得到解决的那段历史。

然而,那个时间点永远地过去了,接下来,人类社会变得越来越撕裂,不管是美国还是整个世界,各种各样的问题变得愈发棘手。而全球变暖问题则变得越来越无足轻重——然而,这才是最有可能冲击整个人类社会的灾难。在这个炎炎夏日,你是否愿意重新想起这个问题,对其投入更多一些的关注呢?

(题图引自卫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