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根据中国古代哲学的几对范畴,谈古人的世界观]

 陈识123 2018-08-03

宁静致易群[根据中国古代哲学的几对范畴,谈古人的世界观]

2018728日执象乾坤

中国古代哲学杂揉了儒道释三家,很多概念、范畴的边际并不清晰,常常导致见仁见知。所以研究中国古代哲学,必须厘清概念,界定范畴,然后才能对各种命题有一个准确的、深刻的理解。

体用是哲学最为最要的范畴,其涵盖内容非常宽泛。体是本体的简称,用是发用的简称,体是本体界,用是现象界,体是第一义,用是第二义。就体用关系,大致可以作如下理解:

一:体是本源,用是派生

二:体主静,用主动

三:体平等,用分别

四、体不易,用变易

在方法论上,则是明体达用,即用见体,体用一源。体静,所以体现为不易,不易即是平等,不存在二元对立,一而已矣。用动,所以体现为变易,变易即是分别,分别即是差异,存在二元对立。古人用阴阳来表达二元对立,换成阴阳对待流行的思维方式,如何表达体用呢?体即是太极,太极即是大一,大一即是一气。用即是阴阳,阴阳对立统一。

何谓一气?一气就是非阴非阳,即阴即阳,这个非常难理解,因为本体是超验的,超越人类一切经验。一气即量子的波粒二象性,既是波,又是粒子,波是能量,粒子是物质,能量和质量即是阴阳。所以基本粒子是非阴非阳的,一念观注,量子就会坍缩为粒子,存在于明确时位,这就是即阴即阳。未关注前,非阴非阳,已关注后,阴阳确定。

佛学讲体相用,是把用又分为形与迹,相即形象,用即功用。体生相,相生用,体超越形迹,故称为形而上,用是相派生的,相是体派生的,故相用称为形而下。形而上即是超越形迹,形而下即是拘束于形迹。道器表现为体用关系,形上谓道,形下谓器,器散为用。道即是理,形即是气。

形而上的道是太极,形是阴阳二气,四象、八卦、六十四卦,皆是有形迹的气。主宰谓理,流行谓气。作为与理对待的范畴时,气不单纯是指阴阳,四象、八卦、六十四卦皆是气,可以目指耳闻者,皆谓之气。

系辞: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内经:在天成气,在地成形。气象言天,形体言地,万物之生,天出其气,地出其形,天地合气,命之曰人。两仪为气,四象为象,八卦为形。八卦能尽天地万物之体,不能尽天地万物之用。所以要把八卦重为六十四卦,然后天施地生,时空生成,物类变化,也就是说六十四卦尽万物变化。所以大家一定要厘清气的概念,不要理解错了。

理是本体,本体即一,无有二元对待,所以理无善无恶。万物生于道,气生于理,气的发用,即产生二元对立,所以气分善恶。本体无善无恶,至于发用则不能不分善恶。厘清理气关系,才能理解张载提出的修养之法,变化气质,即回归到至善无恶的理想状态,即是真心真理。

情性也是一对体用范畴,性情统于心,心之本体谓性,性之见端谓情。所以生之谓性,无善无恶。性体流行,情则不能无善无恶。真情即是性,伪意即是欲。所以朱子用水来比喻性,用波来比喻情,用浪来比喻欲。

为什么体静则一,用动则二呢?换言之,为什么性无善恶,而情分善恶呢?前面讲河洛体用关系时,讲过先天气足,河图数全,后天气不足,洛书数缺。天地之数极于十,洛书九数,生空与有对立。这就如同,大衍之数以50为体,以49为用,491空有对立。体就象满瓶的水,自然不会流动,用就象半瓶子水,自然动荡不已。

水如体,安静时清澈无染。一但流动,混入泥沙,变得混浊,于是就产生了清浊的对立。水未流时,无所谓方圆,流入方形容器,则见方形相,流入圆形容器,即见圆形象,方圆可以比作善恶。讲到这里,大家就能理解王阳明讲的“心无善恶,意无善恶,知无善恶,物无善恶。”水无善恶,方圆亦无善恶,本体发用之后,也是应该无有善恶。所谓善恶,只是加入了人的价值判断。这就如同微观粒子,我们没有加入意识观察前,是以波的形式存在于无时无处,当我的意识观察后,粒子即确定其时空存在,也产生分别。大家可以参读王阳明与薛侃关于除花间草的对话。

什么是善恶?善即是中,恶即是过与不及。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同样是水,流至干涸的土地,则草木生发,即是善。流到本来就发水之地,则为害人物,即是恶。善恶非物所固有,只是加入了人的价值判断。人道尚中,中即是善,过与不及即是恶。

程朱讲性即是理,陆王讲心即是理,其实是表述不同,并无本质区别。性是心之本体,陆王讲心是指心体,也就是性。这一点,王阳明有过明确表述。

良知是心之体,是德性之知,与生俱来,非由外铄。德性之知以外,即是格物穷理,所得到的见闻之知。王学以良知为体,见闻之知为良之用。

心与物,也是一对体用。心是体,意是心之用,知是心之能,物之心之所。心外无物,心物也不是对立的。

通过对体用、道器、理气、心物几对范畴的分析,我们很容易得到“万物一体”的世界观,根据万物一体的世界观,自然得到同胞同与的认识论和变化气质的人生观。万物一体,即是自体起用,变化气质即是摄用归体。通过道德修养,后天返先天,重归清净理体。什么是变化气质?就是大学讲的内敛之法,格物即是见性,心外无物,物无善恶,格物可以见吾性。格物是遣欲见性,致良知即是澄情复性,诚意即是定性,正心即是率性。格物如同筛出水中的沙石,所以称遗欲。致知如同让混水沉淀下来,所以称澄情。诚意相当于把清水淘出来,不再染尘,所以称为定性。遣欲、澄情、定性、率性即是变化气质。

简单说下佛教关于“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的心学解读。理气不二,即心物不二,心物不二,所以成己即是成物,成物即是成己,善恶加之于物,即是加之于身。为学者,当时刻牢记西铭中的一句话:民吾同胞,物吾与也。心中常存大爱,自然会积大德、成大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