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的五个常见因素,糖尿病的四大改变你知道吗?

 晚霞歌舞 2018-08-03

一、糖尿病已经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

2007~2008年我国进行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20岁及以上成年人中糖尿病患病率为9.7%,相当于我国有糖尿病患者9240万;糖尿病前期患病率为15.5%,相当于1.482亿人。目前,我国糖尿病患者已超印度位居世界第一。

糖尿病不仅在我国,在世界范围内也处于迅猛发展态势。2010年,全球2型糖尿病的患病率估计成年人中达8.3%,世界卫生组织预测,到2030年将会增至9.9%,糖尿病将会在世界范围成为一个代价昂贵的公共问题。

二、揭开糖尿病的神秘面纱

多数患者患糖尿病后,只知道自己血糖增高了,需要口服降糖药物或注射胰岛素治疗,但血糖为何增高,到底自己的身体发生了什么异常变化,没有几人能够讲明白,甚至就连经治的医生也说不清楚。

实际上,对于绝大多数血糖增高的患者来说,血糖增高是由于血液中的胰岛素异常所致,但发生何种异常,每个人却不一样。有的患者属于胰岛素分泌能力尚可,但胰岛素作用明显下降;有的患者胰岛素分泌明显减少;有的患者分泌高峰明显后延;有的患者血液中胰岛素抗体增多等等。不同特点一方面说明导致血糖增高的原因不同,另一方面也为选择控制血糖药物及方法提供了依据。

关于胰岛细胞损害与糖尿病发病及病情加重之间的关系,有这样的说法:在诊断2型糖尿病之时,胰岛细胞功能的损伤就超过50%,如果病情控制欠佳,之后每年会以4%~5%的速度递减;发病5年后,胰岛细胞功能可减少至25%;发病10年后,则所剩无几。这便是为什么部分2型糖尿病患者初期发病口服药物起作用,到10年左右,口服药物不起作用而需要胰岛素治疗的原因所在。

因此,从医学角度讲,发生糖尿病主要是生产胰岛素的胰岛细胞(确切地讲是β细胞)功能受损了。了解胰岛细胞受损的特点,给予其必要的保护,而非一味地加重其负担(长期大量使用胰岛素促泌剂),不仅可延缓病情进展,甚至可促进胰岛细胞功能恢复,这为糖尿病治疗新途径的拓展提供了思路。


三、糖尿病治疗的常见误区

临床工作中,糖尿病患者对血糖控制手段的最大担忧莫过于使用胰岛素后成瘾,不能停下来。有这种担心的患者几乎每天都能遇到。

1.糖尿病治疗常见误区

造成这一堪称糖尿病治疗中最大误区的情形有多方面原因:一是部分患者注射胰岛素后因病情需要不能停止;二是对注射胰岛素的恐惧心理在作怪;三是医生解释不到位;四是由于治疗方法不合理导致过度治疗等。

2.胰岛素不能停止使用的原因

实际上,临床上注射胰岛素后不能停止常见于两种情况:一是1型糖尿病患者,到目前为止尚无确切和相对简便的方法,需要长期使用胰岛素来稳定血糖;二是部分2型糖尿病患者,因为发病时间长、胰岛细胞功能损害重、病理特点类似于1型糖尿病,且经过积极治疗未能恢复者。这两种情况在临床中属于少数,占糖尿病总人数的10%左右。多数患者不属于此类。

3.使用胰岛素的原因

临床医生劝患者使用胰岛素多出于以下考虑:一是部分患者病情较重,血糖较高,短期使用胰岛素可尽快控制血糖,防止严重并发症的发生;二是口服降糖药物效果差,增加胰岛素来协同控制血糖;三是部分患者有较严重的并发症,继续使用口服降糖药物尽管也可控制血糖,但副作用大,不利于病情恢复等。

四、糖尿病患者要寻求“四个改变”

许多糖尿病患者发病一段时间后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并发症,如眼病、脑血管病、心脏病、肾脏病、胃肠道病变、皮肤病变、性功能障碍、烂脚等,这多是由于生活习惯不良、没有很好地执行医嘱、治疗方法不当等所致。因此,如果糖尿病患者能够做到如下“四个改变”,则高血糖的危害将会降至最低,甚至部分患者可因祸得福。

1.改变不正确的思维方式不正确的思维方式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没有明显症状,说明身体就没有问题。

(2)只要多吃药或注射胰岛素,就可以随便吃喝。

(3)只要注射了胰岛素,就会产生依赖,不能停下来。

(4)家族中没有人患糖尿病,自己就不容易得。

(5)只要患糖尿病,就需要终生吃药或打针,并发症也必然会出现等等。

2.改变不良生活习惯

不良生活习惯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很少监测血糖及做相关检查等。

(2)抽烟、喝酒不能戒除。

(3)很少参加锻炼。

(4)很少与专家探讨自己的病情。

(5)治疗中随意中断或更改治疗方案。

(6)对医生的合理建议不能严格执行等。

3.改变目前身体异常状态

通过饮食、运动如高血糖、高糖化血红蛋白、高血压、高血脂、高尿微量白蛋白、高尿酸血脂、高黏血症、体重过重等。

做到了以上三个改变,便可达到第四个改变。

4.改变预后,使生活质量和寿命不受糖尿病的影响

每位糖尿病患者,尤其是治疗效果差者,都要追求这“四个改变”,改变得越好,距离健康就越近。


五、影响血糖控制的五个常见因素

资料显示,我国糖尿病患者治疗达标率不足1/3,其中80%的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不能控制在7%以下。也就是说,我国大多数糖尿病患者的治疗未达到国家要求的理想标准。为什么许多患者血糖增高后使用药物治疗,但效果却不理想呢?弄清楚影响血糖的常见原因,就可以对此做出初步判断。一般来说,影响血糖控制的因素(短期)有5个方面:

(一)进食量多少以及进食何种食物

吃得多则血糖高,吃得少则血糖低,这是影响血糖的最基本因素,毋庸多言。与食物相关的因素还有食物升糖指数的高低。简单理解就是所吃食物吸收的快慢。医生常建议患者进食升糖指数低的食物,就是吸收慢的食物。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粗粮”。“粗粮”含有一定的未被除去的“杂质”。该类“杂质”多为对人体有益的膳食纤维,其对减慢食物吸收、防止便秘、促进胃肠蠕动、降低血脂及血糖等都有积极作用。

(二)进餐后是否运动

运动一方面可直接消耗能量,降低血糖;另外可增加胰岛素受体的敏感性,提高胰岛素及降糖药物的疗效。长期运动还可增加胰岛素受体的数量,从而对整体改善糖尿病病情有较大意义。

运动多建议餐后半小时至1小时进行,方式可根据个人身体情况、血糖值、心肾功能、爱好等确定,最简单的方式为散步。多建议以慢—快—慢的形式进行。运动量是否够,需个体化判定。对年龄大,患有眼、心脏、肾脏、足等并发症者,可量力而行。对年龄较小、没有明显并发症者,运动量可适当增大,以达到身体微微出汗为佳。合理运动对血糖的当时影响可达3~5mmol/L,对控制餐后血糖意义较大。而控制好餐后血糖,又可降低心脑血管并发症的发生。

(三)情绪状态

当人体处于情绪波动状态时,可刺激交感神经系统释放过多的儿茶酚胺类物质。该物质有强大的拮抗胰岛素作用,可导致胰岛素作用下降,血糖增高。因此,糖尿病患者应该注意调整自己的精神状态,避免情绪大起大落,从而避免对血糖控制的负面影响。

(四)治疗药物

无论是口服降糖药物还是注射胰岛素,作用机理都是降低血糖,但药物起效时间不同、作用时间不同、强度不等,则效果不同,从而会影响血糖的高低。关于药物的选择,以听取糖尿病专家意见为佳。

(五)其他因素

如果患者同时合并其他疾病及同时应用其他药物,有可能影响降糖药物的效果。

这些药物包括强的松等激素类药物及避孕药,普萘洛尔及硝苯地平等降压药物,氢氯噻嗪、螺内酯等利尿剂,氯丙嗪及多虑平等抗焦虑药,肾上腺素、异丙肾上腺素及左旋多巴等儿茶酚胺类药物,大剂量阿司匹林片、扑热息痛等解热镇痛药,链佐脲菌素、环磷酰胺等抗癌药等,还有抗癫痫类苯妥英钠、抗结核药异烟肼等。这些药物都会不同程度地使血糖升高,从而影响降糖药物的效果。

了解了影响血糖的常见因素,对于血糖控制欠佳的患者,我们就可大致判断出血糖升高的原因,进而采取对症处理,这样病情往往会减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