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穿衣的变化

 文海图书馆752 2018-08-03

朱义海

 

今年是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四十周年,各行各业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尤其是人们的吃饭、穿衣变化巨大。四十年前,人们穿衣服是正穿三年翻穿三年,补补连连还穿三年。有时是衣不遮体仍舍不得丢弃。

我家是个与富裕毫不沾边,一个字“穷”字了得,到了极致的境地,家乡有句歇后语为“披起蓑衣吃懒豆腐,不看吃的看穿的。”就是对我家吃穿最好的形容。 我的童年、少年、青年的三个阶段就是在贫穷无依赖的岁月中度过的。

那时,我家有四男二女六姊妹的一大家人,穿衣服总是老大讨好,缝一件衣服是老大穿了老二接着穿,有三兄四弟和姐妹,依此类推,下面的弟妹总是“捡旧”穿到不能再穿了才扔掉。

小时候,母亲要我做家务事时总许愿,好好做家务事,过年时给缝新衣服穿。所以,我每次做家务事时都会把母亲许愿过年穿新衣服的事挂在脑际上,认真完成家务事,盼望实现过年穿新衣服的梦想。

四十年前所穿衣服的布料更不消说,大多是极不精细的粗蓝白布,若有那一家人能缝上一件阴丹士林布料的衣服,说明家庭条件不错。一般家庭几年才请裁缝来缝一次衣服。每到缝衣服前就带着国家按每人计划发放的布票到商店的疋头门市部扯回粗白布,自己将铁锅底上熏黑的锅麻烟刮下来捣碎,添加少许食盐,加水放在锅里熬煮,然后从锅里舀出那熬得黑黢黢的水装在盆子里,再把白布放在里面反复翻搅浸染,接着用清凉水浸泡半个小时,把布取出凉晒在阴凉处,这样加工的布是黑不黑,白不白的掉灰布,就缝衣服。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家乡只有手工裁缝师傅,还没有带缝纫机上门的裁缝师傅,手工制作衣服要一针一线地缝,连缀荷包的对襟大褂,做裤子要上腰,没荷包,直筒大脚裤。一件衣服手工针线密密连缀,订布条打结成的纽扣,要几天时间才能完成。后来,有带缝纫机的师傅下乡缝衣服,省时省工省钱,衣服样式也大大改观了。农村的裁缝师傅俏得很,一时半会难请进门缝衣服。衣服布料也有了变化,有青、蓝、白布,自己加工染布做衣服的少了。

穿着彻底改变是七十年代后,市场上有的确良、涤卡、涤纶等料子布出售,人们穿着不断改变,农村总会有大妈、大嫂、姑娘、媳妇们在一起议论隔壁的姑娘缝了一条涤纶的裤子,布料厚实又不起毛,穿起笔直又合体,俊俏得很!李家的小子缝了一件的确良的衬衣和涤卡的裤子,穿起后帅呆了,酷毙了!

那时,我对穿料子衣服还是爱在心头口难开,手头无钱,说来好笑。我国曾一度从日本进口了大量的尿素,那些装尿素的呢绒口袋特别扎实、耐磨,只要两条口袋就能缝一条裤子。当时,好多人把这种尿素口袋买来做裤子穿,一时间内,日本尿素口袋成了热卖的抢手货,我在买不起料子布时,花三块钱买了两个日本尿素口袋,自己用染料将口袋染成板栗色,请裁缝缝了一条裤子,因口袋上的字染色后仍然看得见,穿起时腿前能看见“日本株式会社制造”的字样,腿后“尿素”两个大字十分显眼,尿素口袋裤子给我闹过好多笑话,常有相好的同事、朋友讽笑我穿的是“尿素口袋料子布。”正儿八经穿料子布是1977年,我读师范的第二年,放暑假回家后,我除了替换有篾匠手艺的父亲去参加集体劳动弄工分,让父亲外出给人做篾器弄些工钱准备我上学的钱外。我抓紧有利时机到山里砍野山竹背回来,把粗竹子制作成连枷把卖、细竹子当竹麻、挖药材卖,暑假结束时,我收入了二十多块钱。

秋季学期开学时,我带着暑假劳动弄来的一笔钱到县城百货大楼的疋头柜台,花18.8元钱剪裁了1.1黑色的的确良布,拿到县城老街的缝纫服务社,据说它是闻名整个县城的制衣行业,一个戴眼镜专门负责裁剪的师傅为我量尺寸,做了我有生以来穿的第一条料子布裤子。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后,不管是城市还是农村,人们的生活吃、穿、用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衣服穿戴是“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衣不同”。平常,人人穿的衣服比以往出门走亲戚做客穿的还要高档、高级,面料精质、细软,颜色亮,样式好、款式新的布料。

过去穿打补丁衣服会说是太穷了。今天的制衣行业还变着戏法专门设计、加工补巴缀补巴,窟窿连窟窿的衣服,而这种衣服穿在身上不是穷的象征,而是新颖、时髦、潮流的讲究。不但如此,穿衣服还得讲究科学环保、无毒无害才行。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