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用AI技术修万里长城

 ZmlZwh 2018-08-03



“我用AI修长城”




去年有一期文章,我们给大家介绍过万里长城的「无人禁区」:


什么是长城的无人禁区?说起长城,你可能只知道八达岭和居庸关,实际上,整个长城接近90%的区域,根本无人问津。也就是传说中的“野长城”。




过往有人用无人机,拍摄了

一直热议的「箭扣长城」

这段从未“露面”的长城让网友惊叹:


从未领略如此壮美的景色,

这才是万里长城的真正容貌




但有细心的网友,截取了一张图:

由于年月远久,加上风蚀严重

这些长城段大多位于险峰断崖之上

这张被国人引以为傲的“中国名片”

已成残垣断壁


(注意下图的红框部分)



更为可怕的是,因为环境风化和人为活动的破坏,长城出现了“越来越短”的窘境。



于是有人抛出一个设想:

既然有「我在故宫修文物」

万里长城有没有办法修缮呢?



就在前一段时间,中国有个团队提了一个绝佳方案:既然无法亲临现场,那为何不尝试用人工智能技术(以下简称AI)修缮这个巨大的历史遗迹呢? 


通过AI技术、深度学习技术、无人机技术等,如何实现对于箭扣长城的保护与修缮?答案就在下面的故事中。


果不其然,说干就干。第二天,这个科研团队来到了长城脚下。 



由于长城的跨度很大,修缮之前首先需要进行环境勘测。传统办法是通过尺子测量以及目测,根本无法得到精准数据。


于是有了我们开头看到的那一幕:用无人机精确勘测采集长城的破损程度。(他们选中的,也正是最险峻、景色也最壮美的箭扣长城)。



当无人机飞了一轮以后,长城的数据便轻松采集完成。



那么,AI最终又是如何修复的? 


当一段长城的损毁部位识别出来后,人工智能技术就会进行数字化的虚拟修复,在损毁的模型上生成3D的修复效果和砖墙纹理。

 

在遵循“修旧如旧”的文物修缮原则,形成一个完整的人工智能文物修缮与保护解决方案。 




仿佛穿越了几个世纪,最终在技术的修复下,一座明长城完整地“复活”在人们眼前,让人不禁惊喜又惊叹。 



AI数字三维重建的效果




其实用AI修长城很惊艳?

其实,这不是第一次



前几天AI修缮长城计划一出,在国内马上引起小范围轰动。但在这之前,用AI技术传承文化并不是第一次。


就在去年,我们曾发起过一个“数字万物计划”:利用AI技术,修复了国内数十处濒临倒塌的古建筑。


也曾在一个铁路边,发掘了一场2000年前的先秦文明盛宴。(利用无人机技术+人工智能三维数字化重建技术,让人“亲临”考古现场)



点击下方,AI带你“重返”

2000年前的先秦羊耳坡遗址




在最后引发一点感悟:


当人工智能走到科技和人文的十字路口之时,你会发现:以往没有任何一个时期,会比现在的人工智能距离我们更近,因为它正在以一种近乎革命性的手段解决生活中真实存在的难题。



AI并不伟大,但它未来能做的事情,

可能比你想象中还要多一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