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浪淘沙》琵琶曲,又有人在说拉二胡的阿炳有抄袭的嫌疑

 音韵琵琶 2018-08-03

( 本文出自新浪博客--音韵琵琶,喜欢音韵的文章,请记得关注、收藏、分享!)跟老师,学习更多乐理知识及琵琶演奏技巧(CD52166)

华彦钧(阿炳)传谱。上海庄永平先生的《琵琶手册》中对此曲的背景作过详细表述:“身为道士的阿辆自称此曲原是道家的焚音曲牌,但据音乐学家杨荫浏查证,道家并无此曲。后来有人发现乐曲的

第一段和广东音乐《三潭印月》旋律相似,很可能是阿炳根据自己熟悉的曲调综合创作的。”

“此曲最大的特点是,虽然现在一般将它归入文曲一类中,然而它具有自己内容和情感上的显著特征,这完全和阿炳的身世密切相关。例如,运用锣鼓的节奏音型,尤其是在慢板中造成一种跌宕起伏、颇具气魄的姿态,确实具有苏轼《念奴娇》词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那种‘须关西大汉、持铜琶铁绰”演唱的气概。在长轮的运用上,也具有紧凑起伏的强烈效果,表现出一种对黑暗现实控诉的情感。而在推拉滑音的运用上,更是摒弃一般文曲的那种闺怨气息,而代之以硬朗的奏法和多用大幅度的效果突出的下滑音,颇具气势。”

全曲共分为三段。

第一段慢板。在短小的引子后,缓慢从容的主题,柔中带刚,似乎在诉说着人间的不平,时而表现出一种激愤的情绪。应按照文曲的演奏方式,左手的按音以及推拉音均应转移重心,以确保音的质量。附点节奏应演奏得夸张一些,附点后的音推迟一点出现,表现一种刚劲的个性。演奏时还应仔细按照乐谱中标明的强弱记号,将音乐的起伏表现得更加丰富充分。

第二段“缓起”,是一个带对比性的乐段,慢起渐快,情调轻悦,表达了作者对未来的憧憬和向往。演奏时应注意与前面速度的接应。第一段最后一个双弹音““并不是完全停止音乐,而是在这0个两拍的节奏律动中开始下一段弹桩“.”的。两者速度节拍的关系相当于后段的八分音符等于前段的四分音符。其后的音乐便是在此速度上渐快而奏的。演奏上应区分开“弹撞”和“双弹糖”。

第三段是接上一段直接开始的,取材于苏南民间音乐大喷呐曲《将军令》,旋律铿锵有力,节奏活跃,充满了乐观和自信的情感。速度在上一段的基础上继续往前推进。轮指的速度较快,半轮应弹得更短。注意其中后半拍的节奏型,正拍的休止符一定要占够时值,内心应有明确的节拍划分。练习时可在心中默念“空”或“哒”来代替休止符。

结尾句应弹得苍劲有力,“渐慢到曲终”处的几个音要一字一顿地弹,将前面音乐中冲动急切的情绪止住,再接入酣畅的扫弦轮指并渐渐平静下来,沉稳地结束全曲。

这首作品的演奏技术并不是很难,但其中蕴涵的深意却是隽永的。当技术部分熟练后,应更多地注意音乐本身,可参阅阿炳的身世介绍以及他其他的作品,如二胡曲《二泉映月》、《寒春风曲》和琵琶曲《昭君出塞》等等,来增进对他的音乐的理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