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607年,杨广在长安城里待得无聊,就想找些既有意思,又有面子的事情来干。他想到了出巡——既能游山玩水解闷,又能巡查四方,显示天子恩威。 杨广带着后妃和百官北巡塞外。塞外,有杨广的老朋友、东突厥首领启民可汗。启民可汗听说杨广北巡,马上就动身南下,在榆林(今内蒙古准格尔旗东北十二连城)迎上了杨广的大队人马。 启民可汗表示,在未来许多年内,东突厥都将是大隋帝国最坚定的盟友。这次本该完满的塞外之旅,却因一个小小插曲而变得诡异莫测。 原来,杨广在启民可汗的牙帐里见到了几个高句丽人。从这几个高句丽人的服饰举止来看,他们很有可能是高句丽派来东突厥的使者。杨广一下子警觉起来:高句丽人怎么会在这个时候来见启民可汗?是来刺探情报,还是与东突厥间有什么不可告人的密谋? 启民可汗见杨广看到了那几个高句丽人,也就没敢隐瞒,老老实实地承认那就是高句丽派来的使者。高句丽派使者来的目的,是要跟东突厥交好。 这时,杨广表现出了一个成熟政治家的风范,他根本没有去质问启民可汗为什么要与高句丽人往来,而是神色如常地把该客气的都客气完,该忽悠的都忽悠完,安了启民可汗的心,然后找来自己的心腹大臣、大隋帝国的高级外交官兼外事顾问——裴矩,询问他对此事的看法。 这个裴矩,就是黄易的小说《大唐双龙传》中邪道第一高手石之轩的另外一个身份。在黄易笔下,杨广正是在化身裴矩的石之轩的怂恿下赔本经营西域,三次讨伐高句丽,把强大的隋帝国搞得民不聊生,土崩瓦解,可谓亡隋第一罪臣。但是,真实的裴矩,是一个不世奇才。 裴矩很清楚杨广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这位盛年即位、天纵英才的皇帝,绝对不是个老老实实的守成之君,北巡塞外,与其说是炫耀国威,不如说是溜达一圈,看看有没有找事儿的机会。 上有不安分的皇帝,下就有投其所好的大臣。 裴矩才能一流,摸领导心思的本领也是一流。他很快就听出了杨广的弦外之音—大隋朝的三大外患中,正北面的东突厥已经归附,西北面的西突厥处罗可汗也亲赴长安称臣,只剩下东北面的高句丽还在称王称霸;在东突厥打完契丹之后,高句丽不但没有所收敛,反倒暗中勾结东突厥,意在对抗大隋!这是皇帝所不能容忍的,更何况,高句丽还霸占着辽东,那里自古以来就是中原王朝的管辖之地! 于是,裴矩向杨广提出了一条看起来十分稳妥的建议—用外交警告加武力威慑的手段,来逼迫高句丽臣服,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效果。杨广同意,立刻执行。 在君臣二人看来,与突厥相比,高句丽不论在国力还是战斗力上都要稍逊一筹,自然可以沿用胡萝卜加大棒的外交政策。上回打契丹,高句丽没吱声;这回正式派人去警告,他们一定会服软。看起来,裴矩的建议,既符合隋朝的既定国策,又满足了杨广挥舞大棒的欲望,本身并没有错。杨广见裴矩这个外交民族问题专家的建议跟自己的想法在路线上是一致的(先礼后兵),故而欣然接受。 可同样的政策,放在不同对手的身上,产生的效果是不同的。突厥貌似庞大,但政权结构松散,各部落之间矛盾很多,利于分化瓦解;而高句丽看似不强,却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政权体系,其内部民族也比突厥更为团结。前者大而松,可以利用的机会就多;后者小而强,可以利用的机会就少。突厥南下,主要是为了掠夺;而高句丽在几个世纪中好几次险些被辽东和中原政权灭国,因此对他们的仇恨也更深。 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高句丽婴阳王高元接到隋朝的恐吓信后,非但没有诚惶诚恐地去长安请罪,反而断绝了与隋朝的外交往来,在辽河以东大修工事,整军备战,摆出谈不拢就打一仗的姿态。 敬酒不吃吃罚酒!高句丽的反应激怒了杨广那颗高傲的心,一场大战已不可避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