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二眼美人—串联时空的大棋:维也纳城市格局

 Elewure 2018-08-03


对维也纳的第一印象是低调,低调到我找不到一处建筑群能惊艳到刻入我脑海,成为城市象征。后来才明白我一直期待的城市格局画面感其实就在身边,只是需要转换视角来看。最初疑惑环城路上建筑风格杂乱,后来发现它们其实非常有逻辑,构成了一盘串联时空的大棋局。


要爱一个城市,首先要对她有深刻印象。对我来说这印象往往来自某一个惊艳的建筑群落在视觉上的冲击力,比如布拉格城堡屹立于山顶的壮观,伦敦泰晤士河畔议会大厦的肃穆,威尼斯圣马可教堂及周边总督府建筑群的妩媚,或是北京故宫宫殿群的气势。这一点在我刚来维也纳时并未收获。

其实第一眼见到维也纳是有点失望的。期待的是金色大厅那种金碧辉煌,入目的却是低调的不张扬。虽然也见到许多美丽的建筑,但是她们风格非常不一致,而且没有一个能够在气场上明显地压倒其他,地点又零零散散相隔甚远,很难给我一个有冲击力的画面感,总是离惊艳差了那么一点点。

最接近的大概是霍夫堡皇宫或者史蒂芬金大教堂。霍夫堡皇宫虽然总占地面积不小,但是因为由不同年代建立的不同宫殿连接而成,整体并不像浑然一体的巴黎卢浮宫那样壮观。作为一个皇宫我觉得她是很低调的。史蒂芬金大教堂,也是孤零零的一座在古城中心,被不同风格的建筑包围,没有一个开阔的视角来欣赏它的远景。

直到一个周末,我在维也纳博物馆看见关于其城市建设历史的展览,才恍然大悟,原来我期待的城市格局画面感其实就在身边,只是我一直没找到对的角度。对维也纳,你要把自己想象成空中飞翔的鹰,俯瞰老城区,就会发现维也纳的城市格局其实是非一般的大手笔。

风格迥异建筑隐藏的逻辑


当你从天上俯视,会看到老城区像一个近似环形的多边形,环绕着老城区的是叫“戒指路-Ringstasse”的环城路,以及多瑙运河的一小部分。老城区的正中心是圣斯蒂芬大教堂。戒指路上有许多风格各异的美丽建筑。这些建筑大多始建于1857年,弗朗茨.约瑟夫皇帝打算扩建维也纳,重建城市格局。

但是这些岁数不大的建筑却气质迥异,什么年代的风格都有。比如巴洛克风格的歌剧院,文艺复兴风格的自然历史博物馆和艺术史博物馆,古典希腊式的国会大厦,哥特风格的市政厅等等。

所以我一开始有些困惑,觉得风格反差这么大是不是会让整个城市格局显得杂乱无章呢。但是当我了解了这些建筑的设计理念之后,明白了这种风格各异其实是故意为之。局部来看风格的不协调,其实对整体却有着一致的目标,那就是:建筑风格都是复古风格,具体风格由建筑的功能和此功能相关历史背景来决定。

怎么说?举个例子。民主的起源是希腊,所以行使民主权利的议会大厦被建成了古典希腊风格。其实应该叫新古典风格-Neo Classical,因为它并不是自古传承下来的建筑,而是在风格上仿照古人。

同理,戒指路上其他建筑的风格也都是Neo这个Neo那个的仿古风格。再比如说自然历史博物馆和艺术史博物馆,就被建成了新文艺复兴Neo-Renaissance风格,因为文艺复兴代表着知识和学习。同理,维也纳大学也建成了新文艺复兴风格。而市政厅为什么被建成新哥特风格?因为为了纪念城市大兴发展的中世纪时期,而那个时期最普遍的建筑就是哥特式。

一旦搞明白这逻辑,就觉得维也纳的城市格局实在再清晰没有了。戒指路的全称应该叫做“历史串烧复古建筑戒指路”,简直是摆了一个串联时空的大棋局!不枉弗朗茨皇帝颁发诏书“这是我的意志 (Es ist Mein Wille)'来推进城市改建。最重要的是他把专业的活放手交给了对的人—建筑大家Otto Wagner。

下面简单说下戒指路上我觉得最有艺术价值的几座建筑。从西北边的维也纳大学开始,逆时针绕着戒指路而行。

⬇️维也纳城市格局--戒指路上风格各异的建筑


维也纳大学


维也纳大学建于1365年,今年刚好650岁。最早的校区在古城区内东边的Ignaz-Seipel广场附近。大学的教堂现在还在那里。现在的学校本部是1877年随着城市改造重新建造的。

⬇️维也纳大学--新文艺复兴风格

大学出过很多名人。物理系就出过好多位流芳千古的科学家。用分子运动论的统计力学方法来解释经典物理性质的玻尔兹曼,现在物理系大楼门前的路就叫玻尔兹曼路。研究方向颇广的马赫,除了物理上研究流体力学-冲击波外,他还对生理学有所涉猎,另外还提出了“逻辑实证主义”的科学哲学。此外还有发现宇宙射线的维克托.赫斯,和量子力学的奠基人薛定谔。后两位都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维也纳大学还出过一位对核物理居功至伟,却总是被遗忘的女物理学家:莉泽·迈特纳(Lise Meitner)。我也是到这后才了解到是她提出了理论解释了奥托·哈恩1938年发现的核裂变。但是因为迈特纳是女性,而且是犹太人,在求学的道路上历尽千辛。当时的大学普遍不允许女性任教或者作为研究员工作,因此她在哈恩的实验室无偿工作了很多年。哈恩1944年因为在核裂变上的贡献斩获诺贝尔化学奖,作为理论奠基人的迈特纳却未被诺贝尔奖列为并列获奖人(当年获奖的只有哈恩一个人,不存在名额不够不能并列获奖的问题)。个人认为这是诺贝尔奖史上因为性别歧视的败笔之一后来她被提名三次诺贝尔物理学奖却始终未获奖。

维也纳大学出的名人还有鼎鼎大名的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据说他每天都在环城路散步(也许我们也应该多去环城路散步寻找灵感)。

Votivkirche沃蒂夫教堂


Votivkirche教堂在维也纳大学的背后,是戒指路上城市改造时新建的唯一一座宗教建筑。初来乍到分不清方向时,看到了Votivkirche教堂还以为到了史蒂芬金主座教堂St. Stephen's Cathedral,因为它两的确风格相似,都是瘦高尖哥特式。只是史蒂芬金教堂是始建于1147年,改建于1339年的真哥特古建筑。而Votivkirche教堂是1856年新建的仿古建筑。

⬇️Votivkirche教堂的尖双塔-新哥特风格


上面照片里可以看到教堂前面被一个大广告牌挡住了,那是因为这些老教堂用的石灰岩都很容易硫化变黑,需要常常保持清洗。这个广告牌背后就是为了清洗搭的架子。史蒂芬金大教堂也是这样。什么?为啥他们要用这样的建筑石头?因为那时候还没有工业生产这回事,没人知道石灰岩会因为现在的工业尾气而硫化呀。

之所以在环城路新建Votivkirche教堂,背后有一个关于暗杀的故事。当时奥地利统治下的匈牙利民族主义兴起,呼唤独立。匈牙利民族主义者János Libényi在1853年2月18日,趁约瑟夫皇帝在城墙散步时(看来还是不要在环城路散步了),用刀刺中皇帝的颈项。但是皇帝居然活下来了,因为他穿的衣服有个坚固的高领!看来穿对衣服很重要!后来为了纪念约瑟夫皇帝死里逃生,约瑟夫的弟弟马克西米利安(后来成了墨西哥皇帝)号召捐资在皇帝遇刺的地点新建一座教堂,以感谢天主护佑皇帝死里逃生。

Rathaus市政厅


市政厅是我很喜欢去的一个地方,因为广场上总有这样那样的活动。维也纳人低调的另一个表现就是,没有一个古建筑被穿金镀银地放上高台供奉起来,而是都物尽其用,各种广场利用起来搞活动找乐子。市政厅广场夏天时可以是露天电影院,也可以是音乐会广场,现在12月变成了圣诞节市场,有各种卖手工艺品,小吃和特色烫酒的小铺子。过了新年后这个地方会被改成一个大型溜冰场。去年我们因为拖延症给错过了,今年一定要去尝试一下。

⬇️Rathaus市政厅-新哥特风格

关于建造市政厅也有一个有趣的故事,还和Votivkirche教堂有关。弗兰茨皇帝认为市政厅的高度不能够高于Votivkirche教堂,至于是因为宗教至上呢还是因为Votivkirche教堂是为了皇帝而建呢,那就不得而知了。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市政厅的设计师Friedrich Schmidt想出了点子,你Votivkirche教堂不是99米高吗?那我把市政厅建成97.9米高总行了吧?然后建到最后,他刷的一下在顶上给立了个5.4米高的铁人—市政厅守护者雕塑。这下市政厅总高度变成了103.3米,超过了皇帝的教堂。

这么“大逆不道”的设计师有没有被皇帝咔嚓了?我查了一下,市政厅建完是1883年,八年以后设计师Schmidt年在维也纳去世,享年65岁,貌似是寿终正寝,看起来没受到报复。

从高处远观维也纳,会看到三个不同建筑都有极高的尖顶,而且高度相当容易混淆,它们是107米的史蒂芬教堂,99米的Votivkirche教堂,以及103.3米的市政厅。辨别方法其实也很简单,一对双塔的是Votivkirche教堂,只有一个单塔的是史蒂芬金教堂(当年缺钱没盖完),而市政厅的尖顶两侧还有四个矮许多的小尖顶。

Burgtheater城堡剧院


维也纳各种歌剧院,剧院非常多。去之前我只知道金色大厅,去了后才发现金色大厅的规格在维也纳都排不上号。城堡剧院在中国名声不显,但是历史上几次辉煌的歌剧和交响乐都是在城堡剧院首演。比如莫扎特的三部歌剧《后宫诱逃》(1782)、《费加罗的婚礼》(1786)和《女人皆如此》(1790)。贝多芬的第一号交响曲也是1800年4月2日在此首演。

当时城堡剧院还毗邻皇宫,是1741年由女皇玛利亚.特蕾西亚所建。1888年搬到了戒指路上,正对着市政厅(手绘地图里漏画了,偷懒不补了)。二战时城堡剧院被炸得很严重,战后才修复成现在这样。

⬇️Burgtheater城堡剧院

Parlament议会大厦


议会大厦是最初我对维也纳城市格局感到非常困惑的重要罪魁祸首。议会大厦的三角顶檐部,圆柱列,以及前方的雅典娜雕塑,都是希腊的不能再希腊的元素。这么一个典型的希腊建筑突然出现在维也纳,感觉太不协调了啊!

后来才知道这么修建是为了传承历史上民主的起源,才明白,哦原来这是好大的一盘棋,是我眼拙没见识了。

⬇️议会大厦-新(希腊)古典主义

议会大厦的门口一般比较冷清,只有在前阵子大选的时候我有见到人群在这的广场上集会和拉票。


自然历史博物馆&艺术历史博物馆


自然历史博物馆和艺术历史博物馆是一对双子楼,长的一模一样,在玛利亚.特蕾西亚广场上一左一右,朝夕相对。

⬇️自然历史博物馆-新文艺复兴风格

⬇️艺术历史博物馆-新文艺复兴风格

艺术史博物馆我还没进去过,感觉根基不够,进去需要做许多功课,否则会走马观花云里雾里。

自然史博物馆实在是豪气啊!牛津的自然史博物馆收藏之古老,涵盖之全面,已经够震撼我的了。到维也纳自然史博物馆一看,更夸张,动物标本摆的和书架上的书似的,完全是目不暇接。我们租了个讲解器,只选择“自然史博物馆top100”的展品来看,四个小时只看了一半还不到。

一个国家的自然史博物馆往往提现了其自然科学发展的根基,什么时候人们开始收集动物标本,收集矿物质,系统地研究大自然,这些都能从展品上看出来。和艺术品不同,这些展品大多没有商业价值,也不是有钱就能够买到的,大部分都是历史上的科学家,博物学家个人的收藏,去世后捐献给博物馆,是科学发展的传承。

博物馆很适合带小孩去参观,里面有很多给小朋友设计的趣味环节。比如模拟火山爆发,全息猿人影像,红外测体温人体扫描仪。最好玩的是恐龙展厅,几只巨型龙骨里藏了一个会动会吼叫的巨型恐龙玩具,所有的小孩子被吓了一跳后都目不转睛地盯着它看。

Holfburg皇宫


通往皇宫的外城堡门Heldentor是城市改造时唯一保留下来的完整城墙建筑。但是其实它在城市改造时已经是被重修过的,因为最早的城堡门1809年被拿破仑给拆了。现在看到这个是1821年重建的,不完全对应于城堡的入口。

⬇️外城堡门Heldentor-唯一保留的城墙建筑

进了城堡门后,右手边是霍夫堡皇宫—的新皇宫。是的它只是霍夫堡皇宫的一部分,修建于1900年,现在作为国立图书馆而使用。

⬇️霍夫堡皇宫-新皇宫部分

走过这个弧形的新皇宫,穿过一个小拱门,可以看到新皇宫的另一侧宫门,华丽丽的“新洛可可”风格。其实我分不清楚巴洛克和洛可可风格,两个都是亮晶晶,炫灿灿,大概区别是洛可可更加夸张,奢华到极致吧。

⬇️霍夫堡新皇宫另侧宫门-新洛可可风


这每座建筑单拿出来看都很精美,但是因为建造时间不同,在空间上被划分的支离破碎,所以看起来不像一个皇朝宫殿的大整体
。如果整个城堡建在一个开阔的空间,比如说河边,或是山上,那么从远处看必然是很气势磅礴的。可惜多瑙河离维也纳市区老远(因为躲避洪水),而维也纳附近的山都被用来种葡萄酿酒了(这些酒鬼)。所以皇宫只好蜗居在古城之内,大家也就支离破碎地看吧。

国家歌剧院


歌剧院是典型的文艺复兴风格,特点是窗上那复排的小拱门,以及墙壁上浮雕似的半圆柱。我对歌剧是一窍不通,但是婆婆是个歌剧迷,所以也听说过这个歌剧院有多出名,基本上有名的歌剧大腕都在这表演过。维也纳爱乐乐团的成员也都来自于这个歌剧院。

⬇️歌剧院-新文艺复兴风格

对我来说歌剧院的建筑是维也纳作为“第二眼美人”的最好诠释。第一次看歌剧院,觉得除了占地面积够大外,造型上没有什么吸引眼球之处啊,方方正正的,颜色也是低调的土黄色。后来又经过了几次,发现在晚上灯光亮起时,歌剧院居然还挺好看的。再后来有一次大清早来这附近的诊所体检,看见金黄色的阳光映照在原本看起来灰蒙蒙的建筑表面,反射出温暖的阳光色,我才知道歌剧院也能这么美丽!

⬇️晨光下的歌剧院

金色大厅


说起爱乐乐团,不得不说乐团的总部—金色大厅。话说我路过金色大厅所在的位置无数次,完全没有意识到它的存在!要不是为了写这篇综述,特地去找它拍了张照片,我连它长啥样都不知道。。。手绘地图里没地方画了,但是它的位置在地图上戒指路南边Kalskircke教堂的附近。

每年元旦的时候看电视上的维也纳新年音乐会,里面的金色大厅内部那叫一个金碧辉煌,谁能想到它外部又小又不起眼呢。喏,就是下面这个三层的红房子。

⬇️金色大厅


Kalskircke教堂


Kalskircke教堂其实不在戒指路上,它在戒指路南边200米左右的广场,是建于1716年的巴洛克风格教堂。这也是我觉得建的最好看的巴洛克教堂,也许是它所用的绿色中和了巴洛克风格的浮夸,让奢华的贵妇人变成了知书达理的大家闺秀。

⬇️Kalskircke教堂-巴洛克风格

那附近是我们经常去的另一个地方,教堂前的广场也是经常被用来搞各种活动。我清晰的记得第一次看到Kalskircke教堂时,它前面的广场有一个巨大的城市模型,每个人都可以去布置那些玩具建模,建造自己的理想城市。今年夏天的时候广场上被注满水,变成了孩子们戏水的乐园现在也变了圣诞市场。

教堂对面就是维也纳博物馆,每个月第一个周末免费参观,有时候展览的主题会更新。这也是我们经常到这个广场的另一个原因,所以我之前说到过这里无数次,却没注意过斜对面不远就是金色大厅,真的是金色大厅太低调了啊。

Stadtpark城市公园


第一次知道城市公园也能成为一个旅游团景点,是今年夏天沁萍姐一家过来玩的时候。听她说他们旅行团在维也纳的第一站就是Stadtpark,我还特别惊讶,觉得那就是一个普通的公园啊,维也纳有许多那样的公园。

但是仔细一想这个公园的确对维也纳有代表意义,首先它建成于1862年,是维也纳最早的对市民开放的公共园林,也是在城市改造时在戒指路上众多建筑里唯一的公园。其次作为旅游景点,它的一大卖点是里面有许多奥地利著名音乐家的雕塑。正门口就是小金人-拉小提琴的小约翰·施特劳斯。

⬇️城市公园门口的小约翰·施特劳斯雕塑

为什么把小约翰·施特劳斯放在公园门口而不是莫扎特,贝多芬或舒伯特?因为这里是小约翰·施特劳斯首秀的地方,就是下图里的Kursalon——本来是水疗馆,被小约翰·施特劳斯用来开音乐会和舞会,变成了那个时代最受欢迎的社交地点。

⬇️Kursalon-小约翰·施特劳斯首秀地点

Ruprechtskirche教堂


Ruprechtskirche教堂不是戒指路上的新建筑,而是维也纳最老的教堂。它有历史记载最早是1200年。地点位于老城区东北边,毗邻多瑙运河。站在多瑙运河边往另一侧看,就是新城区了,多是现代高楼大厦。

⬇️Ruprechtskirche教堂-维也纳最老的教堂

PS:上周去了布达佩斯,就城市格局来看,那里完全和维也纳相反,是第一眼能够震撼到你的那种建筑格局。几座风格各异的大桥横跨多瑙河连接着河两岸的布达和佩斯。壮观的城堡屹立于山坡之上,与雄伟的议会大厦隔河遥遥相望,视觉效果非常的深刻,一下子就刻入脑海了。

但奇怪的是,才第二天我就觉得迷茫和无聊,不知道该去哪里。这在之前其他欧洲城市从来没发生过。以往在其他欧洲城市,也包括维也纳,不需要怎么做计划,只是在城里随便漫步都会很有趣。可是在布达佩斯,对城市格局惊艳过后,我并没有感觉到更深层次的东西,而是觉得她在细节上有一种缺失。我没看到路边有鲜花店,舒适的小餐馆,精致的橱窗摆设等等这些生活化的小美丽,小细致,小确幸。

所以我在回来以后,对维也纳街边小巷里那种生活的小美丽更加珍惜。同时也反省了自己也许对城市格局过于在意了。其实一个城市怎么样,最重要的是每个市民的生活质量,城市建设再宏伟得了再大的面子,倘若缺了里子,那又有何令人称道的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