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4版 8月1日,新文化报·ZAKER吉林记者针对老年人防诈骗工作,对长春市老龄工作办公室副主任刘博进行了专访,他针对老年人常遭遇的诈骗手段进行了解析,希望通过开展老年人防诈骗宣传教育活动,帮助老年人自觉抵制各类诈骗犯罪活动,让老年人的晚年生活更加幸福。 新文化报·ZAKER吉林记者:您从事老年人工作多年,在您看来,为什么老年人成为各类诈骗案件的“重灾区”? 刘博:犯罪学家汉斯·冯·亨蒂希早在20世纪40年代就曾指出,老年人握有大多数的累积财富和财富给予权。同时,他们身体虚弱、精神衰弱。财富累积和身心脆弱的共同作用使得老年人处于危险之中。 目前,我国已经步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手中都有一定的积蓄,并且还有退休金、社保等固定收入,儿女也会不定期地“孝敬”,加上退休后老年人可自由支配的时间很多,因此,有钱、有闲的老人自然很容易成为行骗者的目标,也就是所谓的诈骗案件的“重灾区”。 实际上,我们曾和很多上当受骗的老年人进行过交流,其中不乏“精英”,至少在他们年轻时,也是有着充分的社会阅历的,按道理他们是不会轻易上当受骗的。但一方面现代社会不论从物质上还是精神上都在高速发展,而老年人往往是跟不上社会发展速度的,他们对社会的认知,很大程度上受制于自身经验、知识结构的限制,落后于这个时代;另一方面,行骗者的手段花样翻新,诈骗分子还出现了“高智能”化,他们甚至经过专门培训研究老年人的心理和老年生理,甚至出现了“专业化”、“团队化”的行骗团伙,他们根据老年人的特点,对骗术进行包装,如果老人防范心理不强,则非常容易落入他们的圈套。 老年人生活节俭,心地善良,对新生事物接触不多,对各种诈骗方式警惕性不高,往往容易上当受骗。而老年人奋斗了一辈子,正是安享晚年的时候,一旦上当受骗,失去的不仅是血汗积蓄,还有对他人的信任,甚至引起整个家庭的动荡与变故。 新文化报·ZAKER吉林记者:据您了解,涉及老年人的诈骗手段主要有哪些?您刚才也提到了,随着时代的发展,行骗者的手段花样翻新,呈现出什么样的特点? 刘博:其实,在之前的专栏报道中,已经提到了多个典型的针对老年人诈骗的手法,如冒充国家机关或知名社会机构向老人推销商品,通过虚假宣传,高价推销保健用品,网上投资理财骗局,等等。但行骗者的手段绝不仅限于这些,虽然骗术花样翻新,甚至是为老年人“量身定做”骗局,但我们通过分析和总结,万变不离其宗,无非是如下几种手段。 1.免费礼物招揽老年人这是很多行骗者招揽老年人的常见手段,给老年人发放免费的小礼品,比如说给几个鸡蛋、一斤大米等,或者是邀请老年人去免费体检、体验产品等,还会鼓励老人多带一些老伙伴过来。现阶段的老年人基本都经历过物资匮乏的年代,这些免费的“午餐”对于老年人是有一定吸引力的,虽然很多人原本只是冲着免费礼品去的,但很容易被对方“洗脑”落入圈套。 2.产品包装成“高科技”高科技时代,一些新鲜名词经常出现在老人的视野中,但对很多人对于高科技产品的认识还很懵懂。骗子们往往会利用这一点,将一些所谓的“高科技”产品包装成“包治百病”的神器,或者将一些普通的营养品包装成“神药”,使用大量似是而非的高科技名词夸大宣传,这对老年人来说极具迷惑性。 3.大打感情牌骗子深知大多数老年人的子女都很忙,他们与父母缺乏感情上的交流,这一感情上的缺口很容易被骗子利用。行骗者在与老人聊天交流时,甚至会称老人为爸妈,这很容易获得情感生活匮乏的老年人的信任,为行骗做铺垫。 4.高额回报这类行骗主要体现在金融理财方面,行骗者宣传的回报率比银行存款或其他理财产品要高得多,一些老年人禁受不住高息诱惑进行投资,甚至将养老钱都投了进去,结果血本无归。 5.打“恐吓”牌“您的银行账号参与洗钱活动,您已被公安部门列为网上缉拿对象,请速打款至……”“我们是医保(社保)中心的,你的账户出现异常,为了账户安全,请打款至‘安全账户’……”“您的某某亲属出车祸了,现在正在医院就治,请速汇钱至……”骗子们利用这些恐吓的方式进行诈骗,并且在同伙的帮腔“策应”下,不给老人太多的反应时间,很容易将老年人“诈”蒙了。 其他如街头算命“消灾”、意外飞来“大奖”、网络代理炒股理财、街头捡钱骗局、古董字画投资、整钱换零钱骗局,还有通过给老年人“试用”、“办班洗脑”等手段向老年人推销高价生活用品、保健器材等等。 新文化报·ZAKER吉林记者:我们知道,涉及老年人的诈骗,除了是刑事问题外,也是一个很复杂的社会问题,除了老龄办的努力之外,您觉得社会各界在老年人防诈骗工作中,应该起到什么样的作用? 刘博:目前,针对老年人的诈骗犯罪高发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但在我看来,这与老年人生理和心理有关。从生理方面看,老人的身体各项器官功能减退,尤其在脑力和智力上,接受新事物较慢,甚至思想上有些固执僵化,影响了对事物性质的区分判断;从心理方面,空巢老人越来越多,老年人渴望有人和他们交流,因此容易轻信陌生人,使得众多行骗者乘虚而入。 在防范针对老年人的诈骗犯罪工作上,绝不仅是靠某一个单位、部门、机构的努力就能做到的,这项工作关乎老年人退休后的生活幸福,更关乎社会稳定,因此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我们要通过多渠道、多样化、深入化的宣传,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重视,并逐步建立起长效工作机制,努力为老年人筑起一道“防护墙”,也希望各相关部门集中精力、各司其职,确保活动取得实效。老龄办要发挥好牵头组织作用,带头深入社区、公园、市场等老年人密集的场所,开展深入细致的宣传教育;公安、司法、药监、工商等执法机关也应及时受理案件,将受骗老年人的损失降到最低;同时,全体市民都有揭露欺诈老年人行为的义务。只有社会各界齐心协力,才能为老年群体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使其真正颐养天年。 新文化报·ZAKER吉林记者:在人口老龄化的社会背景下,老人高龄化、失能化、空巢化和少子化引发的问题越来越多,您刚才也多次强调,防范针对老年人诈骗犯罪,子女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在您看来,作为子女,应该为父母做些什么? 刘博:从心理上讲,老人非常需要归属感,而天伦之乐是这种归属感最有效的满足方式,但因为现代社会快节奏的生活,老人的子女往往不会长时间陪伴在老人身边,老人们的归属感得不到满足,而他们内心的空虚则迫切地需要交流,在这种情况下,行骗者的“关怀”则会让老人感到“温暖”,老年人信任行骗者,甚至将其当成家人,更易上当受骗。 作为子女,即便不能每天陪在老人身边,也应该及时通过各种方式,尽可能地和老人交流,让老人感受到子女的关怀和家庭的温馨,并且子女也应该常与父母讲讲各种诈骗的手法,增强老年人的防范诈骗的能力。 新文化报·ZAKER吉林记者:针对老年人防诈骗,您还有什么建议和意见吗? 刘博:防范针对老年人的诈骗,各级涉老工作部门要大力宣传贯彻实施国家《老年法》和吉林省《吉林省保护老年人合法权益条例》及长春市《长春市保护老年人合法权益条例》,维护老年人各项合法权益,为广大老年人撑起保护伞。同时,真心希望老年人认清不法分子“笑里藏刀”的邪恶嘴脸,采取防范措施,提高自身防诈骗技能。 一是老年人要戒除贪婪心理,不贪图小利,不相信一夜暴富的“神话”;二是要抵制虚荣心理,不因盲目追求他人的赞美、认可,或因爱面子而落入骗子的陷阱。三是要强化警戒心理,遇事多保持冷静,多思考,不轻信、不盲从陌生人,保护好个人信息;四是要通过正规途径办事,要从正规渠道获得信息,不能有侥幸和走捷径的心理;五是多与亲友沟通,遇到事情不要急于做决定,不固执,多征求子女和其他亲友的意见;六是要相信科学,多学习,要保持一种乐观积极的心态,不要迷信,要科学养生,平时多读书看报,开阔视野,提高自己的防诈骗能力。 新文化报·ZAKER吉林记者 邢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