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士亭 不取一毫为己用 惟利天下诸众生 最近 一些佛教界的负面传闻沸沸扬扬 许多人说,心如刀割,非常困惑 我想说:与其诅咒黑暗,不如点燃光明 01 僧侣的姿态 《僧侣的姿态》2017《国家地理》中国区摄影人物类一等奖 …… 02默默的守护 03浩瀚的平等心 04无言的爱 候车室内, 一位老人心脏病突发离世。 一位僧人向他行礼,并为其超度。 05 奉献者的谦卑 他是牛津教授、西方最负盛名的梵文、巴利文学者,也是公认的最有影响力的南传佛教研究专家之一。第一次知道他,是在北京大学举办的“公共智慧与社会发展”阳光论坛上,我一直难以忘怀一个细节:演讲前,他从座位上站起, 向与会大众鞠躬敬礼,身体力行恭敬一切众生。(见上图) 今年三月,我有幸采访了他, 越洋电话里, 我问出了盘旋在心中已久的问题: “我看到的一份采访中说,您并非佛教徒, 那是什么力量使得您将生命大半部分光阴都贡献给了佛教呢?” 他和蔼地笑了:“我不认为我是佛教徒,也不认为我不是, 事实上,我们也不必给所有人都贴上ID(身份标签), 一个人,是不是形式上的佛教徒不重要, 重要的是, 他是不是真的理解了佛陀那无比灿烂的、充满着力量、满载着慈悲的智慧。” 他的回答让我很惭愧, 当我还在在意宗教信仰的标签时, 一个几乎把毕生精力奉献给佛学研究的人,却希望人们关注的是佛陀的智慧。八十高龄的他,几乎把几乎全部薪水、精力都投入到了他发起的牛津佛学研究中心, 而他成立的牛津佛学中心的网站(www.ocbs.org),为全世界佛学研究者提供了丰富的学术资源,他还为中国学生专门设计了巴利文课程与教材。 06 柔软的心 一个真正的佛教徒 不会于任何境遇升起 我因比众生更有福报而接触了圆融智慧 而是对任何生命 都怀有柔软、平等的呵护之心
她,琼英卓玛, 生在男尊女卑的社会中, 从小遭受家暴,十三岁出家。 “与其诅咒黑暗,不如点燃光明。”这是当年恩师对她的劝慰,也是她毕生坚守的信念。 她为在贫穷与苦难中挣扎的女孩子们办起了圣救度母学校。“现在想起父亲,想起灰暗无助的童年,我已不再有恨。但我不想让其他人再重复那样的人生。 ”聚集在她学校里的女孩子,大多和她一样,有着灰暗的过去。她们有的随亲戚生活,却被当作佣人般对待,有的被卖到妓院,过着暗无天日的日子。 对她们来说,她,曾是远在天边,需仰视的明星,却不期然地在她们走投无路的时候,出现在了面前。 一个真正的佛教徒 纵使自己身陷黑暗 也会在命运的折磨中 把自己变成 带来光明的 火种 08当我说我是佛教徒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