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在东里有这么一个村庄, 自2004年起, 收获来自雷州市级, 乃至湛江市级甚至省级 评定为:《特色文化村》、《生态文明村》、 《湛江市宜居村庄》、《革命老区村》的佳号, 也曾在地方电视台多次报道过。 这么赫赫有名,那到底是哪个村呢? 让我们一起去领略它的风采吧! 原来这个村庄就是我们熟悉的淡水村。接下来让我们从地理概述、‘隶属’由来、人口概况、风土习俗、文化古迹、人物风云等方面去了解它吧! 地理概述 依山傍水,风景秀丽 ▼ 淡水村全貌图(2017年摄) 淡水村,位于东里镇西部,距离东里镇政府大约5公里,相邻的自然村有北边村、南头村、桐塘东村。始建于南宋朝年间,先祖陈实桂公带三子:三官公、三爵公、三禄公,于福建省莆田县玉湖村南下雷州,后在此地建村繁衍生息,村庄由此而形成。村庄曾用名义江里村,于元朝陈杞公被朝廷钦封为雷州十大乡贤之一,后钦改村名为淡水村。临近该村的山岭有后桥岭,海拔高度约50米,位于村庄北边有一座北后岭,海拔高度约20米。村庄前有一条淡水溪流纳入海洋,邻近溪南水库。可谓是依山傍水,风景秀丽。 ‘隶属’由来 时代变迁,隶属多变 ▼ 据记载,于1811年清朝嘉庆年间,隶属于广东省雷州府海康县第十九都,1912年民国时期隶属于海康县第七区淡水社,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隶属于海康县第三区淡水社,1961年隶属于海康县东里公社淡水大队,1984年隶属于海康县东里镇淡水管理区1994年海康县撤县建市后,隶属于广东省雷州市东里镇淡水管理区,1999年管理区改为淡水村民委员会至今。 人口概况 以陈、林氏组建,陈氏居多 ▼ 淡水村姐妹回娘家联谊会迎接现场 淡水村主要由陈氏、林氏组建而成。陈氏,人口约1545人,先祖于南宋年间,从福建省莆田县义井乡玉湖村南下迁徙至广东省惠州,后迁至广东省顺德龙江,于南宋期间从顺德迁至雷州定居于本地。林氏,人口55人,于1958年从赤岭村迁至本地。截止至2017年末,全村人口1600人,其中男性880人,女性720人,最年长者年龄为98岁(性别:女,),生活主要依靠农业收入的人口有800人,常年在城镇生活和打工的人口有720人,村中留守儿童有80人,海外留学生有1人,实际在村人口有800人。村民所属民族为汉族,所属民系为雷州民系,本地通用方言为雷州方言,华侨有3人,移民在新加坡。 风土习俗 ▼ 农作物:稻谷 农作物:花生 竹编手工艺品:鸡笼 村民传统以种植水稻,番薯为主,现今增加种植花生,瓜果蔬菜。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村民往各大城镇发展,务工、经商。主要依靠农业生产以及工资性收入。传统节庆食品有:“叶搭饼”、“大亿饼”、“麻圆饼”。村中世代流传有竹编手工艺,编制物品有:鸡笼、猪笼、桌子盖、水斗、簸箕等等。 田间小路(图片来自网络) 交通路线有县道691号从该村附近经过,2013年实现全村村道水泥硬底化,2013年政府援建自来水配套工程,因资金不足,目前只完成“农、吃”共用深水井一口,水塔一座,村巷给水管道约½,1992年接通电源,1998年接通电话线,2013年连通网络,2018年通有线电视,2012年重建篮球场,2014年利用村南荒地新建一座足球场,其他文体设施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文化古迹 【淡水小学鸟瞰图】(摄于2017年) ▼ 教育:方兴未艾,薪火相传 淡水小学创建于1942年,座落于村庄西南边,前身“雷州市第五小学”,原校址设在“乡贤祖祠”内,1998年在“香港大光园”援建下,搬迁新校址,易名为“淡水大光园慧良希望小学”。学校占地面积8400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1590平方米,绿化面积2650平方米。现有6个年级,6个班,在校学生257人,教职工有9人。 学校坚持以“学校发展、教师发展、学生发展”的办学宗旨,以“校风优良、质量一流、环境优美、特色彰显”为办学目标,努力践行“以人为本、以德治校、追求和谐、科学发展”的办学理念,秉承“博学、创新”的校训,形成了“团结、务实”的校风、“严谨、善导”的教风、“勤奋、合作”的学风,打造了“经典诵读、书蕴飘香”的办学特色。 【淡水村文化戏楼】 古民居(摄于2017年) ▼ 文化古迹:见证历史,源远流长 八十年代建有一座文化楼,于2011年重新修缮。村庄传统民居为雷州民居,淡水村历经南宋元、明、清各朝代中钦赐官阶民居及第有:外翰第、外史第、廣文第、明经第、州驾第、典午第、远佐第、古民居26座,古民居为砖木结构,三进四厅三庭院14 房。官阶钦赐民居两边由青石石鼓连门框雕刻而成。门楼上方有及第横扁。整座大宅的房、厅、庭院的布局严谨,做工精细,浮雕画壁,居有明、清代民居独特色彩。大部份已毁坏于文化大革命时期。现保留有9座,9座古民居占地面积大约4500平方米。 乡贤祖祠(原名义江宗祠)建于南宋末年,历经元代、清代、公元2013年三次重建,元代时,淡水村义江宗祠,朝封为乡贤祖祠。乡贤祖祠,座落村前原全长140 米,宽32 米,总占地面积4480平方米。一进正堂、拜亭。二进正祠与下祠50 米庭院。 院中央有清代(公元1799 年) 钦赐建筑的青石高大端庄的节孝牌坊。下祠左上角有元代建造的聚宝亭,又名字“纸亭”始建于元代,聚宝亭是全村村民,学堂(学校)用于全村残书废纸集中梵化,1968 年文化大革命期间被破坏。正祠一进5 房山门有一幅柚木雕刻屏风墙。柚木大梁雕“金钱”、“葫芦”、“宝扇”、“八仙”、“文墨四宝”。 庭院地板青石板敷设,院中摆放有22 尊青石雕刻花盆墩。(雷州市博物管收藏三尊)。正祠堂砖木建筑、红木雕刻有草龙、瑞曾、八仙等样物。乡贤祖祠建筑规模大,高大华丽。乡贤祖祠正堂保留有古楹联。 据村中记载,陈文渊妻莫氏守节孝立于下祠与正祠有50米庭院的中间,清代嘉庆四年钦赐建造的高大端庄的节孝牌坊,横匾刻有《兵部侍郎兼都察院右副督察》。史巡抚广东省等处提督军务兼暑两广总督建笔朱命。第二座节孝牌坊,是为怀清公妻翁氏立位于淡水千年古桥左边,青石刻节孝坊。嘉庆四年立翁氏例封八品族表节孝。在祠堂内,现存有2节孝牌坊2 面石雕刻扁牌。可惜两座节孝坊被毁坏,已无法收修复。 陈氏村民于2013年重新篡修有《淡水村陈氏族谱》,由同族贤老历经多代人共同完成。 淡水村元代建有两座庙,可谓千年古庙,供村民祭祀,祈祷神明保佑国泰民安,风调雨顺。义江坊建在义江祠(乡贤祖祠) 左边。供奉有: 白马宫,闪电雷火夫人宫,陈村懿美柔惠夫人宫,土地福德真官正神。于每年农历正月十三,正月十七,二月初二,二月初九为诞辰统一供奉,村民会前往献上贡品,准备香烛,纸钱炮竹,为神明庆祝诞辰,热闹非凡。义江坊大门有古楹联。先生之里,君子之交。村中还会到铁炉岭英烈大王宫庙祭拜神明,庙宇位于铁炉岭,即县道旁距淡水村大约1.5 公里,庙宇供奉英烈公,庙有古楹联: 英声感雷阳庶士 烈气壮震荡乾坤 于每年正月十三诞辰,逢神明诞辰,村民会上香礼拜。 村中有一座千年石桥,于南宋时期建村后,于淡水溪流边建桥,石桥建有三孔,青桥墩建成船形,长13 米,宽11米,结构精美介用,工艺精细,桥栏1968 年被破坏。 淡水村现有古井二口,北巷古井据传建于南宋年间,由村民徒手用不规则的石头堆砌而成,呈六角形,有三个泉眼,凝聚着当代村民的智慧和勤劳,于八九十年代年重修,古井是村之母亲,村之文化摇篮,村之灵魂,古井水清甘甜,冬暖夏凉,永不枯竭,在没有自来水和电的年代,古井孕育着一代又一代的村民,灌溉了村前所有良田,见证着淡水村的历史和发展。 人物风云 古往今来,人才辈出 ▼ 古:元朝、清朝为主 陈杞,雷州元朝延佑乙卯科举人(1315)钦封乡贤(雷州十乡贤之一)不乐士(不愿做朝官)教之弟子海之南北究性命之学为人师表。强盗聚窗见听先生夜读教诲入内齐跪表后不为强盗革面做人。 淡水村人杰地灵世代人才辈出,村中主要人物有:陈实桂,宋升授银青光禄大夫,从一品。陈三官,宋升投银青光禄大夫,从一品。陈厥后,明代洪武二十三年庚午科延平知府五品。陈观国,清代嘉庆湖南益阳知府,五品。陈嘉训,清代道光儒林郎(六品)。 陈绍廉,清代道光,国学士,武略骑尉。生于道光丁西年,卒于光绪辛丑年六月十三日(六品),陈 ,元代,文林郎,六品。妣王氏,赠七品儒人。陈杞,雷州元朝延佑乙卯科举人(1315年)钦封雷州十大乡贤之一。陈燮,元代时任福州府学教授(七品)。陈总,元代年间,任把总(七品)。陈璟,元代时期,任南宁付学教授(七品)。陈观礼,清代嘉庆年间,任湖南省湘阳县知县(七品)。陈中权,清代,生于咸丰丙辰年卒于民国丙辰年,遂溪把总,七品。陈成章,清代康熙,洗迪功郎县承(七品),陈宏甫,元代科举黄由榜进士。 图片来源:网络、资料 综合整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