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一直没有机会当面接受曾仕强教授教导,但常常会读一些曾老师的书,如今想来也算是在下的智慧启蒙恩师。所以文中的很多观点源自于曾老师,因为生性驽钝,资质平庸,如果有理解不到位,用的不对的地方希望大家多多指点。
平时常读曾老师的书,知道“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知道“天下无不是父母”,父母并非圣人,总有过错,但作为子女没有资格说教父母,只能和颜悦色,化解诱导,决不能心怀怨恨,甚至指责忤逆。
但是,在媒体或生活中偶有见到一些父母有各种各样的问题,主观上大多希望自己子女有出息、平平安安,但是方法千奇百怪,有对有错。
有的父母极其严苛,而且目标远大,甚至在亲戚朋友面前狠夸子女,明里暗里透露出极高的期望;有的极尽关怀,不给孩子历练和融入社会的机会,导致小孩畏首畏尾;有的只顾自己吃喝玩乐,对小孩漠不关心,还时不时说一些不利于孩子成长的话却不自知。
这种特殊的家庭环境下,感觉父母本身的性格缺陷会阻碍孩子的健康发展,给子女形成诸多性格问题。那么是不是就该将父母的过错公之于众,昭告天下,告诉大家自己的父母才是我今天这个样子的罪魁祸首呢?
对于这个问题,我想讲三点内容。
一、履行责任,“修身,齐家,治事业”
父母的问题其实就是社会的问题,因为社会就是千千万万个父母组成的,他们的想法代表了社会的一个部分,可以说千千万万个父母的想法就是整个社会的想法。
假如父母生了小孩,同时也经营一家公司,虽然小孩和公司在他们心中地位有轻有重,但是父母内心的想法、处理问题的手段、套路是一脉相承的。
作为子女,如果可以处理好与父母的关系,在不忤逆父母且不违背天道的情况下,把该做的事情做好,那么,这样的子女自然可以在同样特点的领导手下好好做事,好好服务社会。
“忠臣出于孝子之门”大概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古人说“修身、齐家(大家族)、治国”,我们“修身,齐家(小家庭),治事业”。
听曾老师说,一个家庭若是要兴旺,需要五代人的努力。自己的为人,所行的善,所积的恶,近报在自己,远报在儿孙。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父母的优点是祖辈传下来的,父母的缺点也是祖辈传下来的,作为父母的子女自然也会承接父母的优缺点,想要享父母之德、恩,却不领其咎是不可能的。
子女应当以父母的特点为基础,发扬父母的优点,匡补父母的不足,继往开来,提升整个家庭的家风,成为社会的正能量。
二、修身养性,提升自我
父母给子女的关爱、教导、观念、甚至财产各不相同,相同的是给了我们生命,早期由于环境的差异,在品德优劣方面逐渐会有不同的表现。
如果品德不修且固步自封,断不可取。最应该通过自我学习,提升品德,改变人生轨迹,尤其到了30岁,要坚信“命由我造,福由己求”。
曾老师说过:“你的相貌就是你灵魂的样子。”就拿自己来说,在下幼年面苦,青年面凶,如今我已而立之年,面容却日渐和悦,思来想去,读书最为重要,读书贵在明理。
三、广结善缘
一个人从小在一个环境长大,所见所得总是片面的,苦海无涯,想要凭一己之力漂洋过海怕是困难重重,所以需要我们开阔眼界,广结善缘。结合自身经历谈谈我近几年的“三善缘”。
(一)遇到一位好中医。
一次很偶然的机会遇到了孙姓医生,调理了我的身体,从此以后,我与中医结缘,生活和工作中可以承担更多任务,整个人变得更有价值,更自信。虽然说,中西医各有利弊,然而中医之妙,一言难尽。
(二)遇到一位好老师。
认识曾教授,学到的东西包罗万象,简单总结成三个方面。
1.正确的方向:和合万物,与人为善,自度度人,为人民服务;
2.正确的观念:自作自受,自省自咎;
3.处事的技巧:品德好只是基础,还要通过“法”“术”履行自己的责任。
只是在下地位低,圈子小,很多事情看不到、听不到,能在曾老师那边汲取宝贵人生经验,实在是人生一大幸事,但是时代在不断前进,希望在下能在曾老师的基础上,不断积累为人处世的技巧,轻松愉快的为社会做贡献。
(三)遇到人生好伴侣。
女性的敏感一般男人可能没有,如果遇到一位品德好,又能劝导你的太太,感觉实在是一种幸运。说实话,结婚前我是糊里糊涂的,身边很多话听不懂,很多事看不明白,现在很多为人处世的方式还是太太教给我的。婚姻毕竟是一辈子的事情,选择配偶的第一标准必然还是品德。
愿从此大家与人为善,广结善缘,见贤思齐,匡补家庭的不足,提升家风,愿大家同道日多,前路愈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