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没有钢琴家索科洛夫做不到的事丨索科洛夫访谈 (一)

 周原樵翁 2018-08-04

索科洛夫独奏音乐会



钢琴家索科洛夫访谈 (一)

原文:Владимир Ойвин |譯文:安玲


譯者按:

Sokolov(索科洛夫)首先是一位藝術家、其次才是音樂家、再是鋼琴家。他是現今在歐洲幾乎所到之處必定一票難求的鋼琴演奏家(亞洲人比較少聽過他的名字,因為由於他懼怕搭飛機,凡是需要搭飛機才能達到的國家和地區他通通拒絕前往。所以如果你想此生有幸現場聽聽他的演奏魅力就要親自搭飛機到歐洲去找他了)!他是土生土長的聖彼得堡人,每年必定有連續三場在聖彼得堡專門為故鄉的人準備的音樂盛宴。而每當大師的海報一張貼出來,每場近2000多張的票在一個星期內必定賣光(包括站票)。如果你沒有現場聽過他的手指所發出來的聲音,你是不會相信鋼琴還能發出如此纏綿和細膩的聲音! Sokolov已經成為了一個現象,而不是一個單純的鋼琴家。


他的曲目範圍近乎“恐怖”:除了巴赫、肖邦、舒伯特、舒曼、勃拉姆斯,從文藝覆興時期的伯德、拉莫,一直到1992年才去世的當代作曲家阿拉波夫(Boris Arapow)。唯對於李斯特,他表示“了無興趣”。


業內大家幾乎都承認:沒有索科洛夫做不到的事情。無所不能的他既有炫技的資本,又可以調動起潮水一般的激情;他音色的顆粒感與純粹感始終是那麽完美——這種完美,指的是不加勉強外力而得到的自然運化。比如巴赫的c小調帕蒂塔裏,古爾德是以永不間斷的脈沖讓人心臟砰砰作響的,索科洛夫卻以適當的停頓與“透氣”的呼吸,讓聽者沈醉於旋律的線條之美。你很難說哪個更偉大,也許他們真的同樣偉大。


這篇訪問的難得是因為索科洛夫一直深居淺出,極少接受別人的訪問。每天除了看書就是練琴。到今天為止,在沒有演出的日子裡,他仍然每天練習八個小時以上!所以也才會唯有在他的音樂會中你找不出一個失誤和錯誤!!


(左:第三屆第2名,中:吉列爾斯 右:第三屆第1名索科洛夫)

這是老柴比賽俄國人第一次揚眉吐氣。第一屆比賽美國鋼琴家克萊本第一名,第2屆雖然俄國人阿什肯拿齊奪得第一名,但卻和英國的奧格登並列。Sokolov作為當時蘇聯重點秘密培養的“鋼琴種子選手”可以說在第三屆才拿到第一個屬於俄國人的第一。




以下為原文——


現代著名鋼琴演奏家Sokolv 1950年出生於俄羅斯列寧格勒(現聖彼得堡)。並在這裏完成了音樂附中的學習,曾師從於LEAH ZELIKHMAN 。1973年畢業於列寧格勒音樂學院,師從於MOISE KHALFIN 。12歲首度舉行公開的演奏會,技驚全場。


1966年還是中學九年級的Sokolov作為最年輕的參賽選手——剛剛勉強達到參賽年齡的最低要求16周歲——贏得了第三屆柴可夫斯基國際鋼琴比賽第一名與金質獎章。毫無爭議的Sokolov已成為世界級著名鋼琴演奏家,他從未有為演出機會擔憂的問題:總是有來自世界各地的邀約函如雪花般不斷,讓他應接不暇。其中莫斯科就是他一直想去卻又經常失之交臂的城市,而倫敦自從獲取簽證需要通過指紋系統後Sokolov幾乎拒絕再進入這個城市演出。


Sokolov的音樂會除了美國和亞洲以外,遍布在巴黎,維也納,德國,慕尼黑,薩爾斯堡,羅馬,馬德裏等歐洲各地。他的音樂會曲目近些年多選擇獨奏作品,向來在一年的演出行程裏以準備一、兩套新曲目為主.


Sokolov彈奏的音樂表情也相當豐富,聽得出來他仿佛借著鋼琴在抒發個人情感,用黑白鍵表達他所有的喜怒哀樂,完完全全超脫曲子而成為獨奏者的個人告白。Sokolov的音粒觸鍵相當具有「亮麗的完美感」,很多弱音的旋律演奏得相當夢幻,與李希特等權威相比毫不遜色,不過接受俄式訓練的Sokolov,在樂曲情感的宣泄上也是毫不保留,國外許多現場樂評對他最深刻的印象莫過於強烈的爆發力,因而有評論家認為他的演奏「融合了冰與火」。


這篇訪問的完成幾經周折。在2011年四月我像往常一樣來到聖彼得堡肖斯塔科維奇愛樂大廳聆聽Sokolov的演奏會,當天是4月23日。音樂會結束後按照慣例聽眾來到後台向大師表示祝賀,其中不乏很多是來找大師合影和要簽名的。我等著人群漸漸散去後終於走到了大師面前,向他表示由衷的祝賀。我們聊了大約15分鐘後我征求大師的意見,是否可以允許我對他進行采訪。大師回答我說,若是音樂會之前來找他或許還有可能,但是現在已經沒有時間接受訪問了。但是最後他答應我在明年他演出的前一天來找他,並會接受我的訪問。


今年,我在他演奏會的前兩天就搭車來到聖彼得堡。這一天是四月十一號,下午接近三點鐘的時候,我來到愛樂大廳,大師正準備彩排。他看到我顯得很親熱,允許我坐下來聽他的彩排,並按照他對我的承諾告訴我可以在第二天對他進行采訪。對大師的訪問時間顯然已經超過了他所能給我的範圍——雖然進行了50多分鐘,但是我仍感覺意猶未盡。大師告訴我說也許下次再見面時有機會可以繼續我們的長談。剛好今年秋天還將有一場Sokolov的獨奏音樂會,是為了慶祝聖彼得堡音樂學院成立150周年而特別舉辦的。也許屆時我會繼續我們今天的話題吧。


記者:很多年了,一直想訪問您終不得機會。有一肚子問題想問您,我們看時間可以完成多少吧!聽你的音樂會有一種強烈的感受——好像您在演奏的當下不受觀眾數量多寡的影響,一個或是一千對您來說沒有什麽差別;另一方面,您好像也不受限於何種環境何種演奏廳演奏。另外,對於在錄音室錄音和現場演奏錄音,這兩者之間的細微差別,對您來說又在哪裏呢?


Sokolov: 這個很簡單,因為最大的阻礙存在於機器和個人之間,而一個人和一千個人之間不會存在這個問題。在哪怕一個人面前我也會是演奏的狀態,我頭腦裏是有“觀眾”這一概念的。(Sokolov堅持將現場音樂會拿來發行錄音的原因,一場真實的、活生生的音樂會裏才能迸發出來,錄音室裏的獨語實在太過僵化。Sokolov早在柴可夫斯基比賽中“穩定”到沒有絲毫的紕漏就成為他的勝算之一了。當您聽過他許多現場收音的唱片之後,就會覺得那股唯美而精致的音色變化,可都要讓許多錄音室唱片感到汗顏!譯者註)


如果說我完全不受限制也是不對的,因為如果演奏廳裏坐著一個人和坐著一千個人,其聲效是完全不同的。可以說,我非常在乎這一點。基本上空場和滿場的聲效不會是相同的。很多時候,這之間的差別可能是南轅北轍的。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在音樂會之前的彩排基本是沒有什麽果效的。因為你無從知道坐滿觀眾後,這個大廳的聲效會是怎樣的。當然,最理想的的情況是;在舞台上演奏時聽到的效果和在觀眾席聽到的是一樣的效果。



記者;您剛剛談到的是純粹的聲學原理。而我想說的是另一方面。


Sokolov:我是一名鋼琴演奏者。或是我只為自己演奏——哪怕我還沒有學會的一首作品;又或者我是在向誰在演奏,這是兩件完全不同的事情。


記者:有時候會有一種感受:當您演奏時,當您沈浸在樂思當中時,那一刻好像您更註重的是表達那個當下的感受,而不是太在意是否被觀眾領悟到。是這樣的麽?


Sokolov:這個是當然的。因為我們之間的角色是清晰明確的——我是引導者,觀眾是接受者。如果這個關系反過來,角色互換,則是另一種情況了。也可以這樣說:我有責任去引領聽眾進入到我的音樂當中來。當然,有些聽眾如果是沒有內心預備的,他是不會被我的音樂觸動的。若抱著“因為我今天感到疲倦,所以到音樂廳休息一下“的想法是絕對錯誤的。聽音樂會是一種要花強烈心思去感受的活動,所以一場音樂會對台上的演奏者與台下的欣賞者而言,都同樣是件艱難的任務——這裏不僅僅是指我,而是所有的演奏家。如果一個演奏家——不論什麽原因——無法帶動聽眾,那麽他對音樂的詮釋就是毫無意義的。


記者:這麽說您是“給予者”。但是否會有不如人意的時候呢?


Sokolov: 有的。因為在音樂會進行當中會有許多小意外,會影響到我的演奏。


記者:我的意思不是指“意外”。而是說聽眾是否理解……


Sokolov: 遇到這樣的情況,我只能事先做好心理準備。比如說:咳嗽聲——經常會有一些不合時宜,令人不那麽愉快的聲音。但是我知道,有些人是一種習慣,而當他屛住呼吸集中精神聽音樂的時候,就會不小心地咳出聲來。
我們經常說“聽眾”這個詞。但是這裏包含了多少不同的人!有些是有受過良好教育,有一定音樂修養的聽眾;有一些純粹是喜歡音樂的人。這些人是內心有預備的來聽音樂會的。當然他們自己並不自覺,但是確實如此。還有一些人,他們也許是第一次來聽音樂會,不曉得將要發生什麽事,只是懵懵懂懂的坐在那裏。有很多時候,我在同一座城市,同一個演奏廳,甚至同一套曲目——聽眾的感受沒有一次是相同的。


記者:您的演奏遍布世界各地——準確點說,使整個歐洲。在您的印象中,哪裏的聽眾給您留下的印象最深刻呢?


Sokolov: 這個問題不太恰當。要知道,聽眾永遠是不同的。當然,有些城市的聽眾的確有比較高的欣賞音樂能力。這當然是有一些具有較高文化素養,或是有很好的音樂環境和學校的地方。甚至是很小的城市——那些渴望聽到好音樂的聽眾們。


記者:那是否或多或少,聽眾會有一些不同國家不同民族的差異呢?比如說德國的聽眾或是英國的聽眾?


Sokolov:沒有。德國有很多不同的聽眾,英國人也是一樣,俄國也是完全不同。但是我可以這樣說:不同國家有不同時期對各種藝術種類的興趣,但這是比較要花時間解釋的問題。就在一段時間之前法國人的興致大部分還在文學方面,而現在則轉向了音樂。


記者:我有一種感覺,就是現在的莫斯科聽眾們好像又開始重新燃起了對古典音樂的熱愛。很多音樂廳的票甚至在開始賣票的第一天就告罄了。而且來聽音樂會的已不完全是音樂學院的學生們了,還有來自社會的許多熱愛古典音樂的年輕人們。要知道,在前不久,還是一片蕭條呢。您同意麽?


Sokolov: 我不認為“熱愛”本身會消失到哪裏去。在聖彼得堡這種“蕭條”是現在沒有,以前也不曾有過的。也許會是在莫斯科,但也許也未必。


記者:在莫斯科是顯而易見的。


Sokolov:本質上來講,莫斯科,是戲劇中心;而聖彼得堡一直都是音樂之都。


記者:最近幾年,您演奏會的曲目僅限於鋼琴獨奏。為什麽您拒絕和樂隊合作,還有室內樂的演出機會呢?要知道,這也是非常好的一種表演形式。


Sokolov:要知道,無論是協奏曲還是室內樂都是非常好的音樂形式,也有很多不錯的作品。但是假如我沒有和樂隊演奏哪首作品,總會有人補充的。但假如我沒有演奏哪些獨奏作品,對我來說總是一種遺憾。鋼琴獨奏作品之多,是我們這一輩子哪怕花了所有時間也只是學了其中一小部分而已啊!

至於為什麽不和樂隊合作。這個很簡單,雖然解釋起來不那麽容易:第一,我要的是以我對音樂的理解為出發點的;第二,好像可以“規規矩矩”演奏的樂團不那麽容易找到,雖然可以找到真正熱愛和感受到音樂的指揮家。最後那幾年,我只和真正熱愛音樂的指揮家合作。


鋼伴也是音樂。且需要的註意力決不亞於演奏一首交響樂。而且選擇一位合作的音樂家當然比選擇大樂隊要容易得多。在談到藝術範疇的很多時候,我們經常用到一個詞“PLAY”。但是更多時候我們需要的是“WORK”。比如說:在音樂學院“WORK”——這是指工作;在樂隊“WORK”——但經常演變成單一的謀生手段。而如果從事藝術成為謀生手段的話,這就是一個悲劇。說到這兒,讓我想起了我聽說的一個趣聞:有一次樂隊正在彩排一首新的作品,這時一位樂隊總監站起來說:“到時間了!”,而這時僅剩下最後一頁的樂譜尚未演奏。指揮說:“我知道。但是您不想聽聽這首作品的結尾是怎樣的麽?”回答是:“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