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级市场估值回调或成下半年主基调 原创: 孙欣然 公私风云 近期,众多企业争先恐后到境外上市却频遭破发,有些企业股价下跌后甚至导致一二级市场估值倒挂,一级市场的估值泡沫似乎演变成为了事件背后的隐形“杀手”。 破发成常态 事实上,一级市场投资价格的攀升问题由来已久。 清科的数据显示,2014年到2017年项目平均估值增长了3.65倍,其中VC/PE最为看中的成长性的平均估值,从2014年的5.3亿元,攀升至2017年的16.3亿元,增长了3.2倍。 截至2017年底,对比重要指标的增长情况来看,一级市场估值虚高的情况确实不是空穴来风。 一级市场估值升高后,对二级市场有怎样的影响?不难发现,中概股上市后,无论是在美股还是在港股,破发概率普遍较高。 虽然上周的新股市场有回稳态势,17只新股中仅2只破发,但纵观整个资本市场,跌破发行价的公司并不在少数。且不说此前在港股上市的阅文集团、众安在线、平安好医生、猎聘网,日前登陆港股的小米,开盘以后其股价也不出意外地破发了。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今年登陆港股的企业数量有明显增加,但这些公司的总融资额却呈下降的态势。上市破发几乎成为一种“常态”,截至今年6月底,港股新股破发已超七成。 在港股上市的企业为何会破发?有业内人士声称,私募推高新股的估值,成熟的投资者并不买账,是破发出现的原因之一。国际上的私募股权投资普遍估值在7至9倍,而国内现在基本上PE估值达到20倍,这也变相使得新股IPO上市时估值普遍更高,但港股市场竞争激烈,投资者更加成熟理性,对于私募推高的股价,二级市场投资者并不买账。 除此以外,6月底在美股上市的优信,上市四天后也出现了破发。公开资料显示,自今年以来,在美股新上市的9家中概股中,有6家上市当天便纷纷破发,“流血上市”的声音不绝于耳。 不过,也有分析师向记者表示,新股破发并不能说明实质问题,像阿里巴巴、谷歌这样的大型互联网公司也都经历过开盘的低迷,因此更重要的是看中长期的走势和价值。 一位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向《国际金融报》记者表示,虽然有出现破发现象,但新经济的头部企业,其估值倒不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因为国内外资本市场接轨的同步性较高,市场面对行业龙头公司的投资依旧被看好。 估值拐点或将到来 那么,一级市场的高估值还会继续持续吗?前海股权投资基金(有限合伙)首席执行合伙人、前海方舟资产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靳海涛在近期公开表示,随着今年资金不断的紧缩,一级市场估值的拐点到来已然不可避免。 “如果GP现在在估值问题上还缺乏清楚的认识,战略理念以及果断应对,不能及时避免风险,在不远的将来必然造成极大的困难。”靳海涛说。 事实上,上述情况不得不让投资机构进行反思,一级市场价格体系的回调显得刻不容缓。 “今年以来受大环境影响,募资规模大幅下滑,很多机构放缓了投资节奏,出手变得更加谨慎,并且这个趋势会在未来一段时间延续,行业会迎来一场洗牌,大浪淘沙后,资金会往头部机构聚集,项目的估值会更趋于理性。”中同资本投融资副总裁干世超女士向《国际金融报》记者说。 但干世超也向《国际金融报》记者坦言,拐点正是机构出手投资的好时机,只是投资的窗口期和融资的窗口期总是存在着错配。 除此以外,靳海涛面对一级市场估值虚高的方面也给出了建议。“第一,集体放缓投资;第二,慎碰高估值项目。如果我们多数人做到了,一级市场的估值就会很快下来,那我们也就安全了。” 国际金融报见习记者 孙欣然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责任编辑:高艳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