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专著推荐|John Perry语言哲学译著《指称与自返》(互动赠书)

 滇吴图书室 2018-08-04


对于意义与指称,二十世纪的语言哲学分为描述主义和指称主义两个传统阵营。指称主义传统认为索引词、指示词和专名的内容是所指称的个体对象而不是识别性条件。描述主义传统认为指称内容并不能解释名称、指示词和索引词所传达的所有识别性条件。这两大传统无法解决指称的共指与零指问题。



《指称与自返》的作者约翰· 佩里(John Perry)教授是国际上著名的哲学家, 在逻辑学、语言哲学、心理哲学等研究领域发表了大量有深远影响的论著;20 世纪80 年代初他与逻辑学家巴威斯(Jon Barwise)共同创建了情境语义学理论, 至今在现代语义研究领域仍占有重要地位;他与计算机学者伊兹瑞尔(David Israel)的信息研究是信息哲学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情境语义学及相关领域研究,佩里教授与巴威斯在斯坦福大学创办了语言与信息研究中心(Center of the Study of Language and Information,CSLI),为国际上哲学、语言学、逻辑学、计算机科学、心理学等领域的学者搭建起一个跨学科沟通交流的平台,极大地推动了这些相关学科之间的国际交往与合作。


我在20 世纪90 年代中期开始接触巴威斯和佩里的论著,并尝试将情境语义学引入国内,之后对该理论及后续发展一直怀有兴趣。永强在南开大学博士学习和之后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跟我做博士后期间对佩里教授的语义理论和语言哲学思想进行了深入研究,2015 年他到斯坦福大学的语言与信息研究中心访学,在佩里教授指导下继续进行情境语义学的相关研究,并完成《指称与自返》的汉语翻译。


如果现代语言哲学研究是一片海滩,指称主义则是这片海滩上的一颗耀眼的珍珠。对于人们使用语言如何表达意义,20 世纪语言哲学的语义研究领域一直存在描述主义和指称主义两大传统阵营。指称主义认为我们使用语言进行指称,反事实条件和说话相同(samesaying)表明指称主义更符合我们对语言意义的直觉理解。但指称主义面临两个问题:使用不同语言表达指称相同事物的共指问题(co-reference)和一些语言表达在实际世界中没有指称对象的无指问题(no-reference)。一段时期以来,这两个问题一直困扰着诸多指称主义者,如果不能对这两个问题做出合理解释,指称主义就会丧失自身理论优势。在《指称与自返》中,佩里教授借鉴情境语义学的理论做法,融合描述主义立场,从话语自返性入手,提出语言意义的自返指称理论,分别使用话语的自返内容和网络内容对共指问题和无指问题给出令人信服的解释,为指称研究提供新的研究视角和方向。


跨学科的学术翻译是件吃力不讨好的事情。译者的外语水平和对原文研究领域的熟悉程度决定了翻译成果学术质量的高低。永强是英语专业的本科生和硕士生,英语功底深厚,同时又是哲学博士,原著所涉及领域是他的研究兴趣所在, 相信他能够将原著的学术价值较好地展现给国内读者。


国内对指称的研究多年来停留在指称主义和描述主义之间的争论,希望永强的这篇译作能够为国内指称研究注入新鲜血液。


是为序。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邹崇理

2017 年5 月


购书可以直接长按下方二维码进入微店购买,在快递地址下方留言处备注发票的抬头和税号。


作译者简介


作者(右):约翰·佩里(John Perry),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院士,斯坦福大学亨利·沃尔格瑞夫·斯图尔特(Henry Waldgrave Stuart)荣誉哲学教授,情境语义学理论和斯坦福大学语言与信息研究中心创始人。长期从事逻辑、语言哲学与心理哲学研究,研究涉及自然语言索引词、指示词、指称、个人身份、自我知识和意识解释等领域,共发表学术论文一百多篇,主要著作有《情境与态度》(Situations and Attitudes, 1983、1999)(与巴威斯合著)、《基础索引词的问题及其他》(The Problem of the Essential Indexical and Other Essays, 1993)、《指称与自返》(Reference and Reflexivity, 2001、2012)、《批判语用学》(Critical Pragmatics, 2011)(与克塔合著)、《拖延症艺术》(The Art of Procrastination, 2012)等。


译者(左):娄永强,青岛大学外语学院英语教学系(师范类)系主任。南开大学逻辑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博士后,斯坦福大学语言与信息研究中心访问学者(访学导师为本书作者约翰·佩里教授)。主要从事情境语义学和信息流理论研究,参与多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发表学术论文十多篇。


目 录



  • 序言 i
    第2版前言 iii
    第1版前言 v
    凡例 ix
    第1章 指称的两个问题(1)

    1.1 马赫与邋遢学究(1)
    1.2 范式、论据与问题(3)
    1.3 语义学依赖一个错误吗?(7)
    1.4 自返指称理论(8)
    1.5 网络内容(11)
    1.6 计划(12)
    小结(13)
    第一部分 自返性与C-指称问题
    第2章 内容与命题(17)

    2.1 导言(17)
    2.2 意义与内容(17)
    2.3 常识与正式内容(18)
    2.4 内容的分类概念(19)
    2.5 条件和命题(22)
    2.6 指定的种类(27)
    小结(29)
    第3章 话语与语境(30)
    3.1 导言(30)
    3.2 自返指称理论(31)
    3.3 符号、个例和话语(32)
    3.4 语境(34)
    3.5 语境的语义使用(37)
    3.6 语境的内容补充性使用(38)
    小结(43)
    第4章 语境与认知路径(45)
    4.1 导言(45)
    4.2 信息游戏(45)
    4.3 认知路径(47)
    4.4 索引词与语境(50)
    4.5 抻拉那条狗(54)
    4.6 Dthat(55)
    4.7 真实语境、信念语境与虚构语境(56)
    小结(59)
    第5章 意义与内容(61)
    5.1 导言(61)
    5.2 赖兴巴赫、自返性与索引内容(64)
    5.3 索引内容与指称内容(66)
    5.4 内容的种类(68)
    5.5 正式内容(72)
    5.6 扩展认知内容(74)
    5.7 奥斯丁的双管实验(77)
    小结(83)
    第6章 名称与C-指称问题(85)
    6.1 导言(85)
    6.2 计算机科学家例(85)
    6.3 名称与惯例(87)
    6.4 名称与认知意义(89)
    6.5 自返性与名称(91)
    6.6 帕代雷夫斯基例(95)
    6.7 马赫与邋遢学究(97)
    6.8 所言——I(99)
    小结(102)
    第7章 什么是指称主义?(103)
    7.1 导言(103)
    7.2 辩证逆转(103)
    7.3 弗雷格的论证(104)
    7.4(心理化的)弗雷格(107)
    7.5 卡普兰与直接指称(112)
    7.6 卡普兰的直接指称论证(117)
    7.7 结论(119)
    小结(120)
    第二部分 网络与N-指称问题
    第8章 空名称、阻滞与网络(123)

    8.1 导言(123)
    8.2 惯例与网络(124)
    8.3 网络:一个简单理论(127)
    8.4 再论N-指称(135)
    8.5 网络内容与所言(141)
    小结(145)
    第9章 文件网络(147)
    9.1 观念、文件与网络(147)
    9.2 交互主题性文件网络(150)
    9.3 谱系结构:源点与母节点(153)
    9.4 观点流:文件的交互主题性网络(161)
    9.5 网络与信息游戏(166)
    9.6 名称游戏(169)
    小结(174)
    第10章 内容与态度(176)
    10.1 导言(176)
    10.2 初始理论(179)
    10.3 两面态度(181)
    10.4 说话(182)
    10.5 再论信念(188)
    10.6 观念与线索的类型(190)
    10.7 马赫与准指示(192)
    10.8 皮埃尔与引用消去原则(193)
    10.9 再论奥斯丁双管例(195)
    10.10 结论(197)
    小结(197)
    第11章 外在主义(199)
    11.1 导言(199)
    11.2 动机的两个方面(200)
    11.3 吻合解释(209)
    11.4 结论(210)
    11.5 足够狭窄的内容(212)
    术语表(217)
    附英语例(229)
    参考文献(239)
    索引(248)
    致谢(262)




本文摘编自约翰·佩里著,娄永强译《指称与自返(原书第2 版)》序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