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牌坊是飞云崖的头进山门,于清光绪二十三年(公元1897年)由飞云崖住持道人募化修建,因修建中屡遭洪水冲毁历时七年至光绪三十年方建城,一直保存完好至今。此坊为六柱五间五楼式,单檐庑殿顶,石柱砖身,浅灰色涂面。坊面上部,嵌红底金字阳刻草书“飞云崖”石质竖额,边框塑以5条金龙卷曲于云水纹间拱护,中部有凸堆黑底金字“黔南第一洞天”楷书横匾,以土红色回纹饰边。

牌坊中柱有一阴刻楷体72字长联,联文为:“丹崖皓月护千年,竟幻作莲花世界,听流泉漱石响答鸣琴,苍翠亦留人,知此间固别有天地;南海慈云飞一片,赖重新竺国琳宫,况几杵梵钟撞醒尘梦,光明原觉物,统斯民而再拜神仙。”次柱阳刻真书对联,联文为:“竞从碧落飞,天际好随神物去;不减壶峰秀,岩间定有羽人居。”坊面遍饰吉祥图案,均为历史、神话、传说故事,如双凤朝阳、二龙戏珠、天官赐福、八仙庆寿、封候挂印,松鹤长春、三羊开泰等。这些图案形象生动,寓意深远,表达了人们祈求国泰民安、世事顺遂的美好愿望。

坊门前有一座古老的石拱桥,桥名“圣果桥”,于清嘉庆四年(公元1799年)重建保留至今。此桥为古滇楚驿道桥梁,后长期为湘黔公路桥。

桥高八米,清澈的秀水溪从桥下穿过。这里曾是飞云崖八景之一,景名极富诗意叫“虹桥卧波”。从桥下望去,秀水溪波光粼粼,溪水潺潺;溪旁古木森森,遮云蔽日,春日的阳光透过茂密的枝叶洒在溪水上,温暖而雅静。
称其为中西一体,主要就表现在它的整体结构上。月潭寺牌坊在建筑风格上改变了中国传统楼式牌坊的传承性,它将传统的码头墙层檐式结构改为了这种带弧形和菱形及假窗结构的欧式建筑风格,且坊面的弧顶上所雕塑的动物不是中国传统的图腾物,而是西方佛文化中盛传的一些四不像和怪兽。另外,牌坊是以红色为底色,并由五颜六色的彩绘图案点缀而成,中国绝大部分的牌坊均为砖石结构的表面雕刻图案,而此牌坊却是独具风格的彩绘泥雕图案,体现了西方文化的特性。

长廊临溪而建,上作四檩卷棚顶屋面,两侧柱间设置靠椅供人歇息;中间留空,铺以菱型石板地面,便于出入。长廊上端雕饰精美,廊柱通体朱红,在绿树的衬托下朱碧生辉,秀丽多姿。

坐在长廊,对面的摩崖隐约可见,水碾、木屋、清溪尽收眼底,微风拂来,令人心旷神怡。

绿树掩映下的月潭寺外台阶

踏上月潭寺牌坊的六级(这是里处处都体现了中国人最喜爱的数字六、八、九)石阶,穿过牌坊,便进入了月潭寺的西院。西斜的阳光正好投在牌坊背面,洒在院内,一地金黄,温暖而宁静。

院南是萃秀园。园名来自王阳明“云贵之秀,萃于斯岩”的赞语。园内用鹅卵石铺出一条曲线优美的小径,小径分割出一块块形态各异的的场地,其间摆放在许多奇石和花木盆景、根雕,据说是为四月八参展准备的。园后山脚下有一凝香馆,原专为文人墨客到此作书绘画之处,现作为民间艺人制作民间工艺、展示民间绘画的场所。

雨露滋润,场地里绿草如茵,几株刚长出的美人蕉在阳光的照射下风姿绰约,确有一副“美人”的风采。

院北为养云阁,亦称大官厅,为一四合院建筑,是旧时接待游览官员之所在,现为黄平民族博物馆。整个四合院傍山而建,红墙青瓦、飞檐翘壁、繁枝绿叶,构成了一幅千年古刹山水画。

出园门西行上5级石阶,是宏伟的月潭寺大佛殿。大佛殿坐西向东,由院门、正殿和两厢组成,布局严谨。正殿为单檐歇山顶木结构建,建于高2米的石砌台基上,面阔5间,前有鹤胫轩廊,台阶前沿及石阶两侧围以浮雕石栏。

正殿,门、窗、柱等整座建筑均装饰有精美的图案,花鸟虫鱼、历史典故,让人读来回味无穷。

石栏用红砂石打造而成,虽年代久远、风蚀雨浸,现仍完好。

大佛殿已辟为民族节日博物馆。进入正殿,一块硕大的“乡贤民宦”牌扁立于正中,上面记载了黄平各个时期的名人名篇概况。

殿内右角处摆放在三只藤椅和一条茶几,给人一种温馨幽雅的美感。

透过院门可以看到月潭寺牌坊、西院等地方,现在看见的是大佛殿的北厢房。

北厢房,一栋木瓦结构的三间小屋,沿袭了寺内建筑的固有风格,虽小巧却别致。

出殿门,绕过养云阁,走过一小段树荫遮蔽的石径,就来到了山崖下。此处曾于明正德三年(公元1508年)建有一月潭公馆,是贵州最早建在景点的旅游宾馆,专为到此游览的达官贵人居住,可惜后毁于兵灾,至今未重建。

依山而建的,都是些造型各异、风格独特的亭台楼阁。现在从树叉里看到的是碑亭。碑亭为重檐四角尖顶砖木结构,底层为为墙,朱砂漆之;上层木质结构,以冰裂纹棂条连接圆形空窗,便于采光通风。亭内北内正壁,嵌刻有清代贵州巡抚、文学家吴维岳撰书的《飞云崖记》草书石碑,现今仍保存完好。

绕过碑亭,来到崖麓台阶前。崖前有一长方形鱼池,围以雕栏,中间有三孔连拱小桥入池供人观赏那些在水中自由自在的鱼儿。

崖麓台阶共五组108级,全部用青石打造铺成。级数均与道、佛两教有关联。因为108是“9”的12倍,9是《易经》的第一卦,12又具有极广之意,飞云崖石阶采用108这个级数,就是将此崖推崇为至高无上的灵岩,而拾级登崖之人当然就大吉大祥了。拾级而上,仰头一看,崖下一阁傍山而建,小巧玲珑,吸人眼球。此阁名“接引阁”,因阁楼上原供有接引佛(即佛教中著名的阿弥托佛,乃所谓的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而得名,可惜佛像久毁不存。此阁建筑构思巧妙,极有特色,体现在岩外建阁,阁内藏岩,奇崖幽阁融为一体:阁内以天然钟乳石作为后壁,如嵌浮雕;楼上,崖悬一石突入阁中,用石、棒敲击它为会出“咚咚”声响,故称之为“石鼓”。顶端崖壁伸出覆盖阁楼,如层层云朵弥漫拥盖,加上阁楼檐角飞举,门窗花饰雕刻精美,在周围繁枝绿叶掩映下,更显秀美。

从小官厅前继续拾级而上,便可到达奇丽壮观的飞云崖。沿级崖壁上刻有许多明清时期的摩崖,如观世音、云中佛境、望云、归云等。

这便是飞云崖了。飞云崖是由岩溶形成的巨大岩穴,状如层云拥盖,飞云崖由此得名。崖下是一平台,大概有三、四十平方的样子,紧挨崖壁有一用青石构筑成的台阶,上面供奉有观世音菩萨塑像,慈眉善目,平时香客不断,青烟袅袅。
本人乃彻底的无神论者,向来对神呀、仙呀没有兴趣,所以自己没有把镜头对准这位民间的神人,而是抬头望崖,只见:“崖壁弯顶,石乳凝结,千态万状:或若猢狲嬉戏,或似鹰隼搏击;或若丹凤抟风欢舞,或似苍龙腾云翥飞;或者虎豹,或似熊罴;或若莲荷,或似荇藻;若峰房、若燕窝、若珠玑、若璎珞、若怒涛澎湃、若水涡回旋,真是万象森罗,异彩纷呈(摘自古人对飞云崖的描写)”。更为奇特的是,崖檐最边缘处长有一株粗大的古柏,枝繁叶茂,而树下仅有薄脊岩层临虚承托,岩石经树根穿过后分裂,摇摇欲坠,胆小之人看了不免胆寒。我曾经上去看过,这株柏树有一人合抱大,应有10余米高,重量不下千斤,先不说它缺少养份还如此生机勃勃,单就它千斤重量压在似乎风都能吹动的石头上至今岿然不动,不得不令人叫绝。但这险状至少已出现百年以上,因早在清光绪二十三年(公元1897年),诗人贺绪蕃就已有咏及此树的诗句:“岩顶古柏亦奇绝,临厕下阴何险危!老根腾起踏两石,一石裂绽欹欲垂。”然时至今日,此石此树仍安然无恙,令人称奇。
崖前有一秃起小峰,上有一亭名“幽云亭”。亭子为六面二层塔式结构,造型独特、优美,据说闻一多先生在此游览时曾对其作过速写。

沿崖右侧有一幽静石板小道通向山下

下到山底,又有一亭。因亭前有古柏树两株,苍翠欲滴,故给亭子取了一个极富诗意的名字“滴翠亭”。此亭为单檐六角结构,翼角飞展,丰姿飘逸。亭内陆面镶嵌石板、中间摆放一石桌三石凳,桌面绘刻有棋盘,加之亭子就建在秀水溪边,自是名人雅士品茗奕棋的最佳场所。

亭的左侧竖有一石碑,上面是清光绪年间阴刻的篆书“绉云”二字。“绉”与宇宙的“宙”同音,意为有皱纹的纺织品,用在这里大概就是指飞云崖如云彩般多姿、似红霞般瑰丽。

滴翠亭前的这口大铁钟不知铸造于何时(查不到文献记载,也许钟面上有,本人没有细看出来),上面刻面了捐资铸钟人的姓名,看到它,我的脑海里马上跃出“暮鼓晨钟”这个词。大铁钟上锈迹斑斑,只能证明飞云崖过去的辉煌与沧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