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渐华 2018-08-04

《书愤》

宋·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TEXTVERSION

这首诗歌作于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这一年陆游已经六十二岁了。古人的寿命远不及我们现代人,六十二岁在当时绝对属于“老年人”行列了。此时的陆游正闲居在山阴老家(今浙江绍兴),不过虽然赋闲,陆游他仍然心系国家大事,创作了很多爱国主义的作品,这首《书愤》就是其中的佳作。“书愤”,顾名思义就是书写心中的“愤”,那么老年的陆游都愤慨些什么呢?我们且在这首诗中寻找答案。

诗歌头两句便气势不凡:“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早岁”意思就是“年轻时候”。这一开头就好像一个长辈在回忆自己的“青葱岁月”:“我”年轻的时候呀,还不懂得世事的艰难,遥望着沦陷的北方,胸中的愤懑不平之气犹如山涌。

为什么要愤懑不平呢?因为北方的大片土地都被金国人占领了。山河破碎,国土沦丧,每一个有良知的南宋人都希望能收复失地,驱除鞑虏。一个“气如山”就将诗人年轻时的英雄气概生动地描绘了出来。可是,在展现英雄气概之前,诗人还用了一个“那知”,来暗示理想和现实差距甚远。

结合整首诗歌,我们知道首句提到的“世事”就是抗击金人,收复中原之事。陆游一直都在为这一事业奋斗,可是穷极一生却发现这件事是如此地艰难,故而才感叹年轻时的自己把“世事”想得太简单!

03:12

接着,诗歌的三四句继续写自己年轻时候的“壮举”:“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这两句诗上句写的是诗人在镇江任通判(副长官)之事,下句写的是在南郑王炎幕府任职之事。在当时,南宋与金国的分界线大致就是现在的淮河到大散关(今陕西宝鸡市南)一线。

宋孝宗隆兴二年(1164),宋金双方都在前线聚集军队,大战一触即发,而诗人所在的镇江就是前线的军事重镇,与长江北岸的瓜洲渡口一水相隔。这年的十一月,金兵渡过淮水,楚州(今江苏淮安)失陷,江关告急。虽然此次战事以和议告终,但前线的景象让陆游一生难忘。夜雪笼罩着对岸的瓜洲渡口,大宋的战舰横列在江面上,气势雄壮。

孝宗乾道八年(1172),陆游应招前往四川宣抚使王炎的幕下工作。这点我们在《剑门道中遇微雨》一期中已经作了简单介绍。诗人当时在南郑(汉中)工作,离大散关不远,还曾经在边境线上和金人有过遭遇战。这段军旅生活同样让诗人一生难忘。这两句诗,都是以单个的名词组成,读起来铿锵有力,气势沛然。

当我们还没有从诗人回忆的宏大场面中回过神儿来时,诗歌陡然转回现实:“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塞上长城”用的是南朝名将檀道济的典故。当年,宋文帝要杀檀道济时,道济怒道:“你这是在毁坏自己的万里长城!”

后来,人们就以“塞上长城”比喻国家的得力将领。诗人也曾自诩为“塞上长城”,愿为国事,身先士卒,可惜这一切都是“空想”。如今,自己年岁渐老,可是年少时许下的功业抱负都没能实现。上句一个“空”字就道尽了诗人心中无限的遗憾。

虽然年老体衰,功业未成,可是陆游从未放弃那颗为国效力的雄心,诗的最后两句再次表明心迹:“《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诗人通过赞美诸葛亮的伟大功绩和不懈的坚持,表达自己希望像他一样“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解读至此,我们也明白了诗题中的“愤”就是“愤慨”、“遗憾”的意思,陆游愤慨的是国家无力收复中原,遗憾的是自己蹉跎一生,却难以出师北伐,建功立业。

“静读古诗文”原创出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