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茵陈蒿汤证主证,方歌方解,功效与作用 | 道医网

 鉴益堂 2018-08-04

【茵陈蒿汤证主证】
1. 阳明病,发热汗出者,此为热越,不能发黄也。但头汗出,身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渴引水浆者,此为瘀热在里,身必发黄,茵陈蒿汤主之。(236)
2.伤寒七八日,身黄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满者,茵陈蒿汤主之。(260)
3.谷疸之为病,寒热不食,食即头眩,心胸不安,久久发黄,为谷疸,茵陈蒿汤主之。(《金匮要略》第十五篇)

【组成】
茵陈30g 栀子10g 川军10g

【煎服方法】
水浸20分钟,煎30分钟,约600ml,分早、午、晚3次服。

【方歌】
茵陈蒿汤治阳黄,栀子大黄组成方,栀子柏皮加甘草,茵陈四逆治阴黄。

【茵陈蒿汤方解·茵陈蒿汤的功效与作用】

此清热利湿、去积退黄之方。临床以黄疸,小便不利,腹满,大便不畅,舌苔黄腻,脉象滑数为辨。

湿热蕴蒸,胶结不解,系黄疸(阳黄)形成之因,而汗与尿为湿热外泄之两途径。若疫邪入里,伤及脾胃,中焦运化障碍,湿热之邪既不能经汗出而散,亦不能通过小便而泄,则热因湿而愈甚,湿得热而益深,湿热瘀炽,则蒸逼胆液外溢,进入血分而黄。湿热熏蒸于上则头汗出;湿热蕴中,升降纳化障碍,木土同病,则脘腹胀满,恶心呕吐,小便不利,大便干秘。退黄之法,仲圣有发汗、攻下、清热、和解、利水、逐瘀、温补、润燥等法,除温补、润燥外,其余六法均为临床所常用。若黄疸兼口渴思冷,舌苔黄腻,心烦发热,并无腹痛拒压等胃肠积滞症者,为无形湿热蕴结,宜用清热退黄法,方如栀子柏皮汤;若兼发热、恶寒、脉浮者,属内有湿热蕴结,外为表邪所郁,宜用解表退黄法,方如麻黄连翘赤小豆汤;若兼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口苦呕吐者,为邪结少阳,宜用和解退黄法,方如小柴胡汤;若兼脉浮头痛,舌苔白腻,大便稀溏,小便不利,腹胀水肿而热象不盛者,宜用解表利水退黄法,方如茵陈五苓散;若兼胁痛癥积、舌紫、脉浮者,为瘀热互结,宜用活血退黄法。关幼波先生谓:治黄必治血,血行黄易却,方如抵当汤;若黄色鲜明,腹痛拒压,右胁疼痛,恶心欲吐,厌油腻,大便秘结或不畅,小便不利,口苦,口渴,思冷,心烦懊恼,无汗或仅头汗出,舌红,脉滑数者,为里热实证,宜用攻下退黄法,方如茵陈蒿汤。

黄疸一症,湿热者居多,湿热中有湿胜于热、热胜于湿之分,茵陈蒿汤宜于热胜于湿而忌于湿胜于热。若黄疸较轻,黄色不鲜,口干不欲饮,或欲热饮,大便稀溏,舌淡苔白腻,脉沉滑不数者为湿重于热,治宜温化,切忌苦寒。因苦寒之品碍脾败胃,脾胃受损,运化不力,必然延长病程,加重病情。湿热难分胜负者,可合五苓散治之。

黄疸,最多见于肝炎,由感染肝炎病毒而发病,有甲、乙、丙、丁、戊之分。病毒进入人体并非皆病,多于精神抑郁、恐惧、机体免疫功能下降始病焉。肝细胞发生炎变、肿胀,门静脉受阻,回流障碍,血液大量瘀结,逼胆汁进入血液,出现黄疸,肝脏肿大,发热,呕恶,腹胀,口苦,二便失调,及肝功能异常等湿热瘀结症状。故清泻湿热,疏肝解郁,提高机体抗病能力至为重要。而且要强调饮食宜忌,即清淡勿饱,忌糖、忌酒、忌蛋白。现代医学认为,糖在胃肠道分解为单糖,吸收后经门静脉进入肝脏合成糖原。可见糖代谢中肝脏起重要作用,而过多摄入,无疑加重肝脏负担,古谓中满忌甘不无道理。故恶心呕吐、脘腹胀满、小便黄赤、大便干秘、舌苔厚腻、腐浊,脉象滑数等湿热蕴盛者应忌之。酒精绝大部分在肝脏代谢,经肝细胞氧化为乙醛,进而氧化为二氧化碳及水,饮酒一者加重肝负担,二者乙醛障碍蛋白质合成与排泄、脂肪排泄,致肝细胞膨胀、坏死,故应绝对禁忌。蛋白质在胃中经胃蛋白酶作用,分解为胨、月示和多肽,在肠道经胰肽酶、肠肽酶作用,分解为氨基酸,吸收体内以合成白蛋白、球蛋白、纤维蛋白原。肝病则食入蛋白不能消化吸收,反被肠道细菌分解为氨、甲基酚、嘌呤、吲哚等有毒物质,经肝脏解毒,同样加重肝之负担,故亦在禁忌之列。兰溪柯夫“人类之夭折,多由自家中毒之故”正指此类而言。故须中断有毒物质之源,并将已进入肠道、血液之有毒物质尽快排出,使肝细胞功能得以恢复。

茵陈蒿汤,茵陈为君。据药理实验表明,茵陈疏肝利胆,有扩张胆管,消除肝细胞炎症,防止肝细胞坏死,促进肝细胞再生作用,用量宜大,30〜60克为宜。余乡人采其作菜,可见性极平和。大黄清热燥湿,凉血活血,可促进胆汁分泌,收缩胆囊,缓解奥狄氏括约肌收缩,使胆汁畅流,并将肠道有毒物质排出体外。栀子苦寒,可清三焦之火,并有利胆作用。三药合之,为实热黄疸首选方也。

余临床四十余载,治肝炎教训深者有三:一、患者应多息少动,尤忌剧烈活动。余乡为摔跤之乡,每逢摔跤比赛,青年男子个个摩拳擦掌,跃跃欲试。一青年病黄疸,经余治愈不久,便参加摔跤挠羊赛,一鼓作气撂倒五人,翌日黄疸复发,其余症状亦较先为重,服药二十余日,始得痊愈。二、黄疸高热持续不退者,必须住院,不可门诊治疗。盲人赵某,妻刚不惑,病黄疸发热,街道卫生所输液七天,发热持续不退,症状日盛一日,第八日找余诊治,拟茵陈汤合小柴胡汤二剂,再未来诊。后闻住院,诊断为急性肝萎缩,经抢救无效死亡。赵君本盲,生活中诸多不便,中道丧偶,无疑雪上加霜。若余初诊时令其住院,或许尚能挽回。至今思之,仍存负罪之感。教训之三,肝炎愈后,即使无症状亦要反复检査肝功。一女孩13岁,病黄疸,经余治愈,化验各项指标皆恢复正常。其活泼好动,无一不适。二年后因纳呆门诊,发现肝脾肿大,肝功异常,治疗三月效果不显,建议住院治疗,一年后死于肝硬化。若愈后三月或半年予以检查,或许能早期发现。为此,每思而愧疚也。

葡萄疫,类今之过敏性紫癜,多见于小儿,以腿胫为显。《伤寒指掌》云:既有触目之形之斑,复有碍手之质之疹,呈对称性出现为特点。反复缠绵,甚者并发关节疼、腹痛、内脏出血、肾病,多为风湿热侵入血分所致。针对湿热之症,用本方加减每收捷效。

【功效主治】
黄疸。

【加减】
1.胸胁苦满者,酌加大、小柴胡汤。
2. 呕吐者,加生姜
3.小便不利者,加车前子、银花、丝瓜络。
4. 腹胀者,加莱菔子。

【禁忌】
1.有表证之黄疸,忌之。
2.无腹痛拒压,大便不利之黄疸,忌之。

【类方】
1.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同可治黄疸。不同者,麻黄连翘赤小豆汤证除内有湿热外,复有表邪存在。
2. 栀子柏皮汤:同可治湿热内蕴之黄疽。不同者,梔子柏皮汤证湿热较轻,既无发热脉浮之表证,亦无便秘、潮热汗出之里证。
3. 茵陈五苓散:同可治黄疸。不同者,茵陈五苓散证外有表邪,内热不盛,属湿重于热。具有脉浮头痛;及小便不利,渴不欲饮,腹胀,舌苔白腻等表里症状。
4. 小柴胡汤:为治黄疸兼有腹痛、呕吐、口苦、脉弦之方。

【临床运用】
1.肝炎,胆道感染,口腔炎,过敏性皮肤病,带下。(《伤寒论方古今临床》)
2.卡他性黄疸,有心烦身热者,脚气肿满、口舌疮或眼结膜炎等证,用本方清热、利尿、通大便以治之。(《古方临床之运用》)
3.痤疮。伴口渴、便秘、舌红、苔黄腻、脉濡数。(《国医论坛》1990;6:17)

【茵陈蒿汤医案】

1.紫癜性肾炎

傅某,女,37岁。去年装潢居室引发过敏,肢体紫斑片片,经检査血小板正常,尿蛋白+,红细胞+,诊断为过敏性紫癜性肾炎。作变态反应试验,过敏源甚多。经治一年,紫癜消失,尿蛋白不减。于2007年10月2日来诊。

望其面白体胖,额光煜煜,殊少病容,舌边尖红,苔黄腻。询知腰重痛,不水肿,小便利。胃纳甚好,口苦口臭。大便干,日一行。月经正常,带多黄稠。切其脉,沉滑有力,诊其腹,腹壁甚厚,脐左拒压。

过敏性紫癜,西医认为系血管变态反应性、出血性疾病。其治疗,须消除引起过敏之变应源。过敏反应试验,过敏源有鸡蛋、鱼等食品,有空气中之尘埃、花粉等。余以为蛋、鱼可不食,空气焉能不呼吸?同室中人不过敏,独尔过敏,必尔体
内有“狼”,与过敏源“狈”结合为奸始病焉,若去狼,则狈孤掌难鸣,过敏何发之有?观本案纳亢,口臭,便干,脐右拒压,知狼藏阳明,宜直捣其窝,使无藏匿之地。黄带一如黄疸,彼为湿热蒸于外,此乃湿热注于下,同源异途也。拟茵陈蒿汤加味:

茵陈30g 大黄10g 栀子10g 土茯苓30g 三剂

二诊:药后腹痛泄泻,腰痛止,善饥口臭不再。带下减,腻苔变薄,脉象沉滑,脐左压痛减。

守方三剂。

三诊:10月17日化验,尿蛋白-,诊腹无压痛,狼穴已端,改小柴胡汤加土茯苓善后。

2.黄疸

闫某,男,30岁,农民。发热、恶心两日,自视感冒,服感冒片治之。翌日,热退,恶心益甚,睛黄如橘色,始惧之,于1985年6月6日来诊。望其形体壮实,虽身黄而不倦软,舌质红,苔黄腻。询知恶心欲吐,口干苦,饮食不思,厌恶油腻,腹满闷不痛,大便两日未解,小便色如浓茶,头汗多。诊其脉,沉滑略数。触其腹,无压痛。化验室检查:黄疸指数40U,TTT10u,TFT+++,GPT390u。

脉症相参,此湿热黄疸也。表邪已净,湿热蕴蒸肝胆,急宜泻热利湿以退黄,拟茵陈蒿汤加味:

茵陈60g 大黄10g 栀子10g 柴胡15g 半夏15g 三剂,忌食肥甘。

二诊:恶心止,知饥思食,头汗减,仍口苦、目黄,大便日三四行,脉舌如前。

上方减半夏加赤小豆30g 五剂。

三诊:黄疸退,口苦减,舌质红,苔腻微黄。

守方续服。

后记:患者一周后黄疸渐退,先后共服21剂,7月3曰化验检查,各项指标正常。愈后不久,彼因摔跤比赛,用力过剧,致黄疸复发,调治旬日始愈。是年,忻州肝炎流行,每日有黄疸新病人来诊,有一家数人同时黄疸者,有一人刚愈复染一人者。余用茵陈蒿汤加减,多数可30日左右痊愈。

3.痛风

赵某,男,44岁,某银行干部。2005年9月12日初诊。自5月份起,右足大指、踝关节月月疼痛,某医院就诊,化验血尿酸480mmol/L,诊断为痛风。用秋水仙碱、地塞米松等治疗,疼痛得止。昨又发,从梦中痛醒,如刀割、如火灼。望其步履蹉跌,行立维艰,二目惺忪,赤脉贯睛,面颈微赪,痛楚之色显于眉宇。舌质红,苔黄腻,根部甚厚。询知职司接待,日日应酬,膏粱厚味一日三餐,自知不利健康,然亦无可奈何。胃纳甚佳,口干口苦口臭,不欲饮而思冷。小便黄赤,大便干秘,日一行。诊其脉,滑数聚关。触其腹,腹壁厚实,脐右拒压。踩关节红肿灼热,手不可近。

脉证观之,此湿热痹也。盖阳明者,水谷之海,居中州,运四旁,容水谷,传糟粕。饮食不节,辛辣无制,蕴结湿热,留于阳明腑则大便干秘,脐腹拒压,注于阳明经则足踝肿灼疼痛。其为治,需攻下肠腑之滞,扫清经络之毒。拟茵陈蒿汤加味:

茵陈45g 大黄15g 栀子15g 赤白芍各30g 甘草10g 薏苡仁30g 五剂,忌肥甘,节晚餐。

二诊:足踝痛大减,局部微肿而已,手可抚触。舌仍红、苔微黄腻。脉沉滑,脐右压痛止。湿热虽泻,然犹未尽,治法依旧。

原方减大黄5g 五剂

三诊:疼痛止,行立无碍,苔薄仍腻,脉沉滑。原方减赤白芍各15g,嘱继续服之,直至尿酸正常。

4.带下 

李某,女,37岁,木芝村人。带下淋漓一年余,服消炎药,静脉点滴青霉素、灭滴灵,易医与服易黄汤加味,均不见好,遂来求诊。询其质状,黄稠如脓,阴痒蚀痛,少腹坠胀,体倦困乏。手足心热,口干口苦,纳谷正常,大便干秘。视其面色带赤,舌苔黄腻。闻其声音洪亮,口臭袭人。触诊腹壁厚,弹力强,无压痛,脉象沉滑有力。

观其脉症,知阳明湿热内盛,下注胞宫为患。易黄汤补益脾肾之方,芡实、白果俱系收涩之品。不治阳明,徒劳无功也。犹豺狼当道,安问狐狸?拟茵陈蒿汤加味:

茵陈30g 川军10g 栀子10g 土茯苓30g 甘草6g 三剂

二诊:药后日泻二三次,带下减少,倦怠亦轻,少腹仍胀坠,此湿热未尽也。拟:

原方加赤小豆30g 三剂

三诊:带下已止,少腹坠胀亦轻,舌苔白腻,脉沉滑。阳明已清,湿热将尽。拟:

原方减川军,加苡仁30g 三剂

5. 新生儿黄疸

唐某,52天。出生一周见黄疸,皆以为新生儿生理黄疸,未予重视。因逾月不退,血清胆红素住某医院。经光疗、静滴葡萄糖等治疗黄疸见轻,出院后复重。且厌食、时呕吐,遂来求诊。

望其身黄、目黄,舌苔白腻,气关指纹暗紫。询知足月生产,母健无恙。小便深黄,大便亦黄而非灰白色,知非肝胆器质性病变。诊腹胀硬,触之即哭,知腹有积滞,中焦蕴热。拟茵陈蒿汤加减:

茵陈15g 大黄6g  甘草6g 三剂

二诊:药后泄泻黑色黏便甚多,黄疸明显减退。嘱不需服药,予以观察。一周后电告,黄染尽失。

——本文摘自《经方躬行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