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茂,字子康,汉朝荆州南阳郡宛县(今河南省南阳市)人;生年不详,卒于东汉光武帝建武四年(公元二十八年)。元帝时卓茂到长安求学,师从博士江生,精通五经与历算,性情宽厚仁爱、谦让无争、不出恶言,人称“渊博儒士”。
哀帝时,孔光(孔子第十四代孙,其父亲为第十三代嫡孙孔霸)为丞相,卓茂任职于丞相府史;孔光称赞他是有德之人。 卓茂随后为黄门侍郎,再升任密县(今河南省新密市)县令,爱民如子、善教百姓,官民见他都诚实以对。某日,有人前来县衙,说某亭长接受他赠送的米与肉。 卓茂支开身边的人,问这人:“是亭长向你要的?还是你有求而送的?或是你心甘情愿给的呢?” 这人回答:“是我主动送去的。” 茂说:“既是你送他收,为何要如此说呢?” 这人说:“我听说贤明的君王,使百姓不怕官,使官不向民索财。如今我怕官,所以送东西给他。他收下了,我就前来报告。” 卓茂说:“你真无知呀!人比禽兽可贵,在于人懂仁爱互敬。现在我们对年长的邻居送点东西,这是人与人亲爱的表示,何况是官与民呢!当官的只是不该藉势强取罢了。凡人以礼义纲常来相处,不学这个难不成要离群索居吗?亭长是个好官,有时送些礼物,是合于礼的。” 这人又问:“如果是这样,法律为何要禁止呢?” 卓茂又说:“律设大法是为了儆醒无良之人,礼是顺应人情,所以能广为教化。若我用礼来教你,你一定无怨;若用法来治你,你就手足无措了。事事若都依法,一家中小错可判罪,大罪便要杀头。齐之以刑,不如齐之以礼,你回去想想吧!” 从此百姓都受他的教导,官员感激他的恩德。 平帝元始元年(公元一年),王莽为大司马,卓茂升任京部丞(掌京城农课),密县老少涕泪远送。王莽篡汉,卓茂称病辞官回乡。光武帝刘秀中兴汉室,知其乃厚德君子,拜为太傅,封褒德侯,食邑二千户。卓茂在光武帝建武四年病逝。 本图庭前绘有一马,仆役正端详检查着马具,堂上一人向卓茂叩谢,正是描绘误取马匹的故事。卓茂宽宏大量,面对他人无理的索求,不但没有怒气相向,反能慷慨给予,并留予他人自觉错误的机会,最后赢得对方诚恳的忏悔。今日风气一切都要“据理力争,互不相让”,观赏此图,是否能给我们许多的感动与自省呢。 量大福大由历练 德才兼备亮节风 光武中兴立典范 华夏文明史料传 更多华夏精魂的感人故事 (点击下列文字可链接至本文) |
|
来自: 昵称33542116 > 《历史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