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者旨於睗剑

 天然首选 2018-08-04

        先祖的遗产(6)—— <wbr>镇馆之宝:越王者旨於睗剑

                  
 ❶文物回归充满曲折

 

    在浙江省博物馆武林馆区越地长歌展厅里,陈列着一柄青铜古剑,根据文物专家的鉴定,这是2000多年前越王勾践的儿子所佩戴的宝剑——战国越王者旨於睗剑,它就是浙江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越王勾践是人们耳熟能详的人物,他卧薪尝胆的故事几乎家喻户晓。关于勾践的儿子,人们所知甚少,但是,勾践儿子留存下来的宝剑却发现了数柄,这让后人对他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说起战国越王者旨於睗剑的来历,要追溯到1995年9月的一天,时任上海博物馆馆长、著名的青铜器专家马承源先生收到一份来自香港的传真,传真是马承源的朋友发过来的,说是在香港的古玩市场发现了一柄青铜古剑,由于无法确认其真实的身份,所以发来照片,想请马承源过目。照片中的古剑完整无缺,剑身色泽光亮,更为难得的是,古剑还带有完整的缠缑和铭文,并且还附有乌黑亮丽的漆木剑鞘。凭借着多年的文物鉴定经验和丰富的文物知识,马承源初步判断,这很可能是一柄春秋战国时期的越王宝剑。
  

    激动的马承源立即动身赶赴香港,同时他联系了自己的好朋友——浙江省博物馆馆长、著名的古文字研究专家曹锦炎先生,两位专家查阅了大量的资料,经过不断地考证和讨论,确定此剑就是战国越王者旨於睗剑,它的精美程度和历史价值,远胜于众多已出土的越王名剑。浙江省博物馆的几位负责人紧急召开会议,经过讨论共同决定,无论花多大的代价,都一定要将这柄青铜古剑赎回内陆,让越国的文物重归故里。

 

    可是随后的消息,让博物馆的工作人员顿感沉重,香港的卖方开价为100万港币。100万港币并非一个小数目,更何况是在20年前。同时又有消息说,国外的多方买家纷纷表示了购买意向。马承源知道这个消息之后,再一次赶赴香港与卖方协商,希望卖方能够将宝剑出让给浙江方面。马承源的诚意终于打动了卖家,但对方表示100万港币的底价不能再少了。马承源向他的朋友借了10万元港币,预先垫付了定金,先行将战国越王者旨於睗剑带回了内陆。就在浙江省博物馆一筹莫展的时候,一份呼吁企业参与拯救珍稀国宝的倡议书分发到了全省各地。倡议书得到了浙江省政府、新闻媒介以及浙江各大企业的关注和响应,终于在浙江省政府牵头下,由杭州钢铁集团出资,将战国越王者旨於睗剑赎回,并无偿捐赠给了浙江省博物馆。
  

    战国越王者旨於睗剑全长52.4厘米,最宽的地方达到4.1厘米,中间突起的剑脊呈一条直线,直至锋尖,剑脊左右两边的剑从规整匀称,剑体全身呈黄白色。在《吕氏春秋·别类》中记载:“相剑者曰:‘白所以为坚也,黄所以为韧也,黄白杂则坚而韧,良剑也。’”意思是当时看剑的人认为,剑体的颜色如果呈白色,说明剑体非常坚固;剑体的颜色如果呈黄色,说明剑体非常有韧性;剑体如果是黄白相间的颜色,就说明这柄剑既坚固又有韧性,是一把好剑。显而易见,战国越王者旨於睗剑的剑身呈黄白色,就是相剑者眼中所谓的良剑。

 

    通过剑格的铭文,研究者判断,“者旨於睗”就是越王勾践的儿子。越国是古代于越部族以宁绍平原为中心建立的一个诸侯国,公元前6世纪,允常拓土称王,是第一代越王;允常的儿子勾践为第二代越王;者旨於睗就是第三代越王。“者旨”应该读成“诸稽”,是诸稽的通假字,而“於睗”应该读成“与夷”,是“与夷”的通假字。所以这柄剑的主人,就是越王者旨於睗,也就是诸稽与夷。越王诸稽与夷在位6年,即公元前464年到公元前459年,虽然在位的时间不长,但是却留下很多带有刻铭的兵器。光越王者旨於睗剑就发现了9柄,现在分别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北京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安徽省博物馆、安徽寿县博物馆,以及浙江省博馆。

 

    

        先祖的遗产(6)—— <wbr>镇馆之宝:越王者旨於睗剑

                 
❷做工精美令人赞叹

   

    青铜剑剑体所用的材料主要是铜、锡,或者是铜、锡、铅的合金。在铸造青铜之前,必须对合金的材料进行提炼和调配,一般来说,如果剑体的含锡量略高,可以增加剑体的强度和硬度。但是如果含锡量超过20%以上,那么剑体又会变得脆弱易断。只有按照合理的比例进行调配,才能取得适用于制作剑体的青铜。北京科技大学冶金史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分析指出,战国越王者旨於睗剑的合金配比堪称完美,所用铜、锡成分质地纯净,几乎没有杂质,而且少铅无铁,含锡量在16%到18%之间,经过铸造、磨削、抛光等多道工序,以至于剑体的表面光洁无暇,几乎没有锈蚀,充分体现了越国铸剑师们极其高超的铸剑工艺。
  

    战国越王者旨於睗剑剑柄的主体是一根圆形的实心剑茎,在剑茎的中间均匀地分布着两道圆环形的凸箍,箍上装饰着细密的变形夔纹。有一根宽约2毫米的丝质缠缑,松散地卷绕在整个剑柄上。在丝质缠缑的下面有丝织品的痕迹,在丝织品的里面还能看到一些木片的痕迹。由此考古人员推测,其缠裹的方式,是先在靠近剑柄的部分垫上宽约2厘米的木圈,然后在木圈外缠绕上数层丝织品,同时将丝带的一头压住,再将丝带缠绕在整个剑柄之上。剑柄上的缠缑和丝织品,为后人研究越国的桑蚕养殖以及丝织品的纺织技术,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实物依据。

 

    在剑柄的顶端是一个圆盘形的剑首,剑首直径3.6厘米,上面阴刻有五道同心圆,用同心圆来装饰剑首,这是越王剑独有的特征。在剑身和剑柄中间的部分称为剑格,战国越王者旨於睗剑的剑格宽约5厘米,如果把它横过来看,像一只蝙蝠的形状,所以称它为“蝠形格”。剑格上面正反两面各有四字铭文,正面是“ 王王”,背面是“者旨於睗”。在铭文旁边镶嵌有大大小小数百颗薄如蝉翼的绿松石,在绿松石脱落的部分有红色的黏土,也就是说当时的越人先把绿松石切割,磨削之后,再用红色的黏土镶嵌在剑格上。
  

    战国越王者旨於睗剑附有完整乌黑的剑鞘,剑鞘是木制的,是用两块薄木片,分别依据剑的形制、大小、尺寸挖出凹槽,然后将两片薄木片合并,在薄木片的外面缠绕上丝带,最后在丝带外面再髹上黑漆。所以当剑放入剑鞘内的时候,相当紧凑。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出土及存世的越王剑中,保存如此完好且集如此多的优点于一体的,仅此一件!

          

               先祖的遗产(6)—— <wbr>镇馆之宝:越王者旨於睗剑

                  

                  ❸吴越宝剑声名远播

   

    春秋时期,东周王室衰微,各诸侯国为了能够占有别国的土地和人民,开始了争霸战争。吴越两国兴起之时,正好是中原晋楚两国争霸之际。第一次吴越之战发生在公元前496年,越王勾践取得了战争的胜利,吴王阖闾在回国途中就身亡了。后来,吴王阖闾的儿子夫差替父报仇,大败越国。勾践被俘之后,卧薪尝胆,饱受屈辱,3年后得以归国。回国后的勾践在贤臣的辅佐下,采取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经过10年的准备,勾践终于在公元前473年打败了吴国,成为当时雄视江淮地区的东南霸主。之后的3代越王,也就是者旨於睗、不寿、州句,继续维持着越国的霸业,北上征战。越王翳继位后,越国的国力开始逐渐衰弱,直至公元前333年被楚国所灭。
  

    越国地处南方地区,水网纵横,丘峦起伏,在战斗中无法使用战车,主要是近身搏战,短兵器成为了吴越战争中主要使用的兵器。而在短兵器中,最有效的武器就是宝剑。正是在这样的需求的推动下,吴越地区人民的铸剑技术不断提高,而越人更是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铸造出闻名于世的青铜古剑。《战国策·赵策》中,马服君赵奢曾这样形容吴越地区的宝剑:“夫吴干之剑,肉试则断牛马,金试则截盘匜;薄之柱上而击之,则折为三,质之石上而击之,则碎为百。”就是说,吴越的青铜剑如果用来砍肉,那么一剑下去马牛就已经断了;金属用器用青铜剑一砍,也能直接断成两截;用青铜剑去砍木头,可以将木柱砍折为三截;如果拿青铜剑去砍击石头,能将石头碎成百块。这些描述,充分体现了古代人对越王青铜剑的高度赞赏。
  

    已经出土的越王剑分别出土于湖北江陵望山楚墓、湖北雨台山楚墓、安徽寿县西圈、安徽淮南的蔡侯产墓等,那么越王剑为什么会出现在别国的墓葬中呢?现代学术界有三种说法:第一,是越女出嫁时带去的陪嫁品;第二,当时越国先后成为吴国和楚国的附属国,而越王剑就是战争过程中吴国、楚国的兵将掠夺所得的战利品;第三,在春秋战国时期,吴、越、楚等国的关系非常密切,作为馈赠的礼品,青铜剑出现在别国的墓葬也在情理之中。

 

      

         先祖的遗产(6)—— <wbr>镇馆之宝:越王者旨於睗剑

                  
 ❹越人文化独具特点
  

    由于地域因素的影响,越人有着和中原人不一样的生活习俗和饮食习惯,例如断发文身、吃稻米和鱼虾,这些不能被中原人理解的特性造就了越人独有的文化特点。越文化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化,越人有着不同于中原地区的语言和文字,在考古出土和存世的越国文物中,发现了多件带有刻铭的青铜兵器,上面能见到一些别具一格的鸟虫书铭文,就是越国所使用的文字。越人所说的越语,被称为胶着语,一个字有两个音节,所以越语翻译成汉语时,常常一个字要翻译成两个字。

 

    学术界认为,越语与壮、侗民族的语言极其相似。与越语相对应的文字,被称为鸟虫书。越王者旨於睗剑上的铭文就是双勾鸟虫书。鸟虫书又称为鸟篆,是一种带有鸟头形象的图画文字,它是在篆书的基础上,改变原有的字形,使之盘旋弯曲如鸟形或者如虫形。鸟虫书的流行,说明文字已不再是单纯记录语言的符号,而同时逐渐演变成为具有装饰功能的艺术。
  

    正是这样一群带有自己独特文化特色的人民,在春秋的晚期创造了属于自己的辉煌。我们无法穿越到2000多年前去了解他们的生活,只能通过考古发现来探究古人的点点滴滴。浙江省博物馆收藏的这柄越王者旨於睗剑,便向人们昭示着越国曾经的强盛。   (信息源自央视《百家讲坛》栏目,浙江省博物馆历史部副研究员裘琤)

 

 

           先祖的遗产(6)—— <wbr>镇馆之宝:越王者旨於睗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