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知识与智慧之辩——文礼书院学子范家鸣

 蘭香書屋澹寧居 2018-08-04




 “离于犹豫,拔邪见刺,不复退转。”—— 《杂阿含经》

到现在,读经已有五年。三年时间在学堂,老实大量读经,完成四十五万字的背诵;两年时间在书院,得到季谦先生亲自栽培。我想,从学堂到书院,意味着一个人的心灵趋于成熟,成熟的心灵一定要归功于学堂的老实大量读经提升性情与经典的滋养。以下是我解经时的一些感受,与各位分享。

知识与智慧

从我读经开始,我遇到很多人,听说读经之后就自动把读经和国学联系到一起:学国学有用吗?我心里想:国学有国学之用,读经有读经之妙。国学和读经可以混为一谈吗?纵观国学与读经,二者虽在内容方面有几分相似,在教法与目标上却大异其趣,从而造就了本质上的差别。

现在的国学都是讲出来的,是知识的、客观的,是横向的学习,作用只是广博见闻而已,对生命、心灵的影响甚微;而读经重在感悟,是智慧的、回归主体的,是高明的,目标在于“使人的生命变得有深度,思想变得有高度,格局变得有广度”。

智慧不同于知识,知识可以讲,而智慧不可以讲,知识可以考试,智慧不能。佛法所谓“不可思议境”即是对着智慧而说,它是超越逻辑、没有分别的。要靠心灵的感悟与正闻熏习获得。若是以分别去支解,以逻辑去思辨,就堕为平庸。那么如何感悟、熏习智慧呢?程子说:“只剩读着,便自意足。”读着,经典中的文句就自动钻进心灵当中,萃于面,盎于背,心灵受到经典的滋润,“活泼泼地”。那时便是人与天地同在之时!

    

心法

庄子云:“用志不分,乃凝于神。”我想读经之法可用这句话一言以蔽之。甚至,一切学习之法都可以用这句话一言以蔽之。甚至,一切学习之最高明的境界就是“老实、大量、读经”。

最近在翻译一篇用英文写的传统教育论文。文中说:“现在,人们都知道音乐技巧之培养需要反复练习,可是不知道语文能力之提升需要大量诵读。”真可谓一语中的,老实大量读经并不是当今社会的“新发明”,而是由古人总结出来的经验,是具有普遍性的心法

凡是做事,必须以“老实”的心态,踏踏实实地做,才有成效,一切学习,都必须大量、反复。体制里的学生已经充分证明这一点:他们每天大量考试、做练习,暂且不说他们是否快乐,但我相信,他们一定透彻的了解所学的内容,因为大量。

读经何尝不如此?老实读着,大量读着,心无旁骛,一门深入,久而久之,心生领悟。如此可见,老实大量是我们一直实践的心法只不过是将其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运用到读经上而已。然而,为什么说读经也是一种心法呢?我们都向更高明、更广博的人学习。那么,是否存在最高明、最悠远的人或者书呢?如果存在,我们也就可以向那个最高明的人学习,读最高明的书。或许,我们可以将那个人叫作“圣贤”,而那部书,即是经典。向圣贤学习,向经典学习,即是读经之旨也。

原来,读经就是我们每个人心里所向往的——向高明学习。


自JUE

从我读经开始,我就面临着各种选择:读经?体制?才艺?我有一段时间因对才艺的迷恋而对读经产生了怀疑:只读经怎么可以?才艺不练不会退步吗?从读经我们可以吸取智慧,可是有了智慧就可以不练习才艺吗?我已经学了六年的小提琴了,从未间断,怎么为了读经就可以放弃。

现在,自己看这些问题有些后怕要不是母亲大人对读经的坚定和师友的夹持,恐怕自己要与经典智慧失之交臂了。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艺”是排在最后面的,就意味着只有在“道、德、仁”之前提下,才能对艺有所休习,如果没有道,“游艺”就失去了它的本质,变成了外求。

孟子云:“古之人修其天爵而人爵从之,今之人修其天爵以要人爵。”先生勉励我们要把自己当成“贵族”。不是物质之富贵,乃是精神之高贵——不屑于庸俗之中。

Jue有三层含义:

“觉”,觉醒。直面自己混沌的生命,是否感到无聊?要找出一条超越现实的路。

“决”,决择现在就有两条截然不同的路展现在自己面前,做出一个抉择:修其天爵,修出世间法,追求觉悟;抑或要其人爵,追求世俗福德,平平庸康。

“觉”,觉悟。在这一条自己选择(或许不是自己选,但也要自己走)的道路上,越走越清明,也愈发坚定。终于有一天,突然向上翻转。我就是不甘于堕落!自己生来就是为圣贤,怎可庸俗?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没有自觉而自决的成长,这个生命就像鲲鱼一样混沌。不如向上翻转,“化而为鸟”,怒而飞,在天空中翱翔。 摆脱现实之拖累。

结束语:生命的自我离析

有人问我:你走的路是不是妈妈强加给你的?我总是回答:不是,是我妈为我选择了我想要的。

在书院每次回顾我的读经之路:退出体制学校,取消才艺,在明德堂受到程堂主和各位恩师教导,继而完成四十五万字的背诵。我都不禁感叹,每件事发生都是那么突然又顺理成章。每从自己已习惯的境况转到一个新环境,我都有点不适应——甚至是讨厌、排斥。可是经过思想的狂风暴雨之后,心又回归大海一般的风平浪静。生命比以前更清明了。这种生命之自我离析、转化、超越是紧张的,又是喜悦的。

昔者佛在鹿野苑中说法:“拔邪见刺,不复退转。”我想读经的道路即是寻求智慧的道路,在这条道路上我们要去除一切邪见(即反对真理之见)方能得智慧,见觉悟。

感恩父母为我选择读经之路,也感恩所有在我寻求智慧之路上付出的师长们!

赐我自然生命者,吾父吾母也。

助我精神生命者,诸贤师也。

   

范家鸣敬书

圣元2568年7月22日

温州竹里文礼书院



本期编辑:山西长治太行书院 李玫

本期校对:江苏昆山蓁谦学堂 程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