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说“三观”正改变中国影视圈的方向 ?

 昵称27492377 2018-08-04

最近正在热映的《西虹市首富》引来了网友的众多非议,影片内容“三观不正”是其原罪。在一部分观众眼里,电影过分宣扬金钱主义,渲染铺张浪费,含有腐败价值观,置公共正确主流价值观于何地?

一个平凡屌丝突获10亿并且要一个月内花光,如此另类的剧情设计,难免引发人性的黑暗面,10个亿能做什么?电影告诉观众要炒股,哪股跌就买哪股。网友质疑假设有观众从电影中得到启发也模仿这种做法,是否会造成股市动荡?涉嫌恶意操控股价?

《西虹市首富》导演曾表示,看完这部电影的观众不但能获得欢笑,还能找到普通人生活的共鸣,虽说是讲“首富”的故事,但更能贴近普通人的生活。一部分网友对此也表示无法认同,如此浪费铺张的腐败金钱观念,怎可能得到普通人的共鸣?更别说贴近普通人的生活,看完这部电影很有可能教会普通人错误的价值观。

无独有偶,在《西虹市首富》之前,曾出现过很多经典高分影视作品,如今也被观众用“三观”的逻辑去重新解读。他们把大众语言体系中出现过的“出轨、渣男、撕逼、屌丝、作”等词汇组合起来,用比较粗暴简单的形式去概括和看待整个电影的剧情,然后依次把这些作品纳入“三观不正”的集中营里。

前段时间,一部豆瓣评分8.4,拿过奥斯卡最佳影片等12项大奖的电影《英国病人》,同样被观众扣上了“三观不正”的帽子,成为热门话题。电影根据作家迈克尔·翁达杰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以战争和沙漠为背景,演绎了一场跨越时空的爱情悲剧。1996年的影片,在2018年被人重新展开热议,热议的内容竟然是,无法忍受电影把男主的婚外恋,拍摄得如此冠冕堂皇、理所当然。

不知从何时开始,“三观党”的出现,让市场上各大影视剧惨遭他们的否决与提议封杀,在“三观党”眼中,影视剧环境十分糟糕,严重违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比如《了不起的盖茨比》成了屌丝逆袭前往女神面前大肆炫耀的故事;《泰坦尼克号》成了穷屌丝奸夫带着白富美背叛未婚夫,偷走彩礼组团跑路的故事;《断背山》成了深柜Gay骗婚后不管老婆孩子,天天和男友出去约会的故事;《廊桥遗梦》更简单,讲述了一对奸夫淫妇之间那点破事。

除此之外,影视剧中的人物也惨遭“三观党”的无情攻击,经典美剧《老友记》中Ross与Rachel最初互相纠缠时,有人评判Rachel“小三、贱女人”;《乱世佳人》中斯嘉丽的行为就是个“Bitch”;《红苹果乐园》里女主萧晴同时和四个男人暧昧就是“绿茶”。

一夕之间“三观党”登上了道德的制高点拥有完整贞操观,手持大刀劈开阴阳,一瞬间所有的影视作品,必须要传达好至死不渝一生一世的感情观,人物角色也必须从头到尾被情深不倒的说辞团团包裹。他们的批判见解看上去言之凿凿,让人一时之间竟然分不清楚,这究竟是故意在编段子,还是真有如此想法。

面对此境况,媒体也发文讨论表示“三观是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究竟观众该不该带着“三观”去看待影视作品呢?这种做法合理吗?而观众们争议的内容又是什么呢?

何为“三观”?影视剧作是否需要它的支持?

“三观党”占领网络后,把“树正气”之风刮了个遍,无数影视剧作被强行贴上刺眼又醒目的标签。在支持者们看来,这种做法是帮助大家“排雷”,用简短熟悉的实话快速概括剧情,反对者们则认为,“三观党”其行为是智力愚化,偏离创作者初衷的行为。

什么是“三观”?一般来说指的是“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人与人在和世界相处中形成不同的三观,这种概念并没有完全统一的规范,在社会生活中,凡是不伤害他人、无法证伪的三观,他人是无权干涉的。这也是一直以来约定俗成的道理。

事实上,目前很多观众的讨论,尽管动用了“三观”说辞,还远没有达到“世界观”与“人生观”的层面,基本停留在“价值观”。而“价值观”又是指人在认识事物的基础上,形成对事物价值的总看法和根本观点,成为人们判断事物衡量其大小的标准。

现如今,“三观”中“价值观”的泛滥,貌似成了党同伐异的工具,它偏离了原有的轨道演变成一种道德规范,甚至进化成了我国独有的“政治正确”,不论是影视剧热议或者日常争论,只要贴上“三观”标签,就变成了无意义无休止的“站队比赛”,两边人员都各持己见所为“正确的三观”,把求同存异完全抛之脑后。

这种风气发展到了影视圈,演变成观众依旧拿着“三观”标签,用现实生活中的道德标准,去审视批判影视作品的奇怪现象。什么样的影视剧作最容易被扣上“三观不正”的帽子呢?一般属当代题材,比如婚恋、职场、青春最易躺枪。

去年的现象级电视剧《人民的名义》,很少有人会去讨论剧中“三观”问题,因为它讨论的不是“人间烟火”,普通人不会产生强烈的共情,不会有代入感,可如果一部电视剧诉说的故事,贴近生活中的你我,还要把“我”丑化,那有一部分观众自然会心生被冒犯感,以此带着“三观”来做出“正义火气”的回应。

由此网络便出现了种种呼声:“令妃就是心机婊”、“何书桓妥妥的大渣男”、“紫薇和她妈长得一模一样,皇帝都没认出来,难道当年只把夏雨荷当炮友?”、“《武林外传》中的无双太放荡了,秀才脚踏两条船”。

最早引发“三观不正”讨论的作品,大概是赵薇执导的《致青春》,男主为了事业放弃爱情,被多人抨击。另一时段《中国合伙人》上映,又示范了另一种“三观不正”,过分渲染民族主义情绪。

最近几年的影视剧,日子更加不好过,《我的前半生》罗子君抢自己闺蜜的男友被指责毁三观;电影《后来的我们》已婚男士和前女友在外纠缠不休,妥妥地思想有问题。

在一部分观众眼中,“三观”可能只是对人物或者作品的单方面见解,观众有自己的看法和对作品有一定程度的认知,是值得肯定的,但要将自己的想法强加于电影或者角色,来形成所谓“三观正与不正”,就有点歪曲。

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但影视剧造出来的美学价值并不是,二者根本就不该捆绑在一起,不同的社会里道德也能不同,但美是世界性的,它是超越道德层面的。用“三观”来评判作品,是万不能深刻体会其内核展现出震撼人心的力量的。

影视剧作品的价值是什么?是能从人性的角度出发,去讨论、探索、揭示和展现这个世界的多种可能性,它不定义人性也不一味指责抨击坏人,只是挖掘其多面性和展示其荒谬。这其实和“三观”没有任何关系,它最大的魅力,就是来自于不需要被任何人的观念所禁锢。正是这些被人指责三观不正的影视作品,才组成了最有效的影像化讨论,能够持续推动无数观众对公共与人性议题的思考。

矫枉过正在悄然改变中国影视圈方向

导演贾樟柯原来说过这样一段话“艺术的存在不是法律,更不是道德的审判机,它只是观众理解与抒发情感的一个通道,如果非得用道德去评判,那最后莎士比亚都不会存在。”对于影视剧创作者来说,能在这个时代中抛开固有观念的束缚,用自己的思想去传递各个观点,来引发人们对人的多面性思考,才是影视剧最大的意义。

回过头去看那些如同“段子”一样的影视剧评论,全都是用粗暴标签,用零包容有僵化的价值体系,带有强烈个人色彩批判眼光去看待整个影视圈。过于现实主义就是三观出现问题、欧美风就是“悬浮剧”、剧作男性审美占主导被称作“直男癌”、女导演的影片都是矫情+做作.......

影视剧作为艺术的载体,它的出现不仅仅提供“娱乐”,而是能让世人在其中去体验不同的人生,能去理解未曾理解之事,去扩宽自己的广度与深度,提升自己的共情能力,通过影视剧去感受现实的曲折幽暗、人性的深邃,以及不同情感之间的差异。以上的一切,怎能是简单“三观”二字能随便包含呢?

最让人难过的是,这些年的影视剧为了迎合观众变得越发小心,如同泥菩萨过独木桥,稍不留心便被观众喷的粉身碎骨,导致剧作人物角色脸谱化加重,好人必须完美零瑕疵,而坏人必须深入骨髓,出轨不能造理由,小三不能带光环,情感局限管的越来越宽,情侣必须一辈子相亲相爱,总得来说,有污点就代表“三观不正”。

为此,幕后创作团队在诞生一部作品前,都必须先进行自我阉割和自我排查,才送上零毛边浩然正气永存的作品交予观众检阅。还有些创作者,甚至会迎合“三观党”的反智行为,刻意去夸张生活,把影视剧作品拍成虚无的道德片。如此一来中国的影视圈形成了恶性循环,讨好观众的同时不思进取,变本加厉愈演愈重。

“三观党”的横行霸道,很有可能会是文化荒漠的开场,思潮的矫枉过正并非益事,放下偏执的道德主义接纳本能,才能走得更加长远。影视作品是生活的缩影,所传达的理念永远不是非黑即白。社会不停的发展,伴随的普世价值观也在时刻发生改变,但一个时代的作品不会轻易被改变,世代差异化也无法归结于“三观问题”。x

感情和人性,因为复杂才宝贵,好的故事和影视剧作,就是因为曲折缠绵才会动人。这一届观众在“现代文明”世界里擅长说“三观不正”,可恰恰也忽略了生活本就是一地鸡毛的真相。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