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玩玉,我吃了多少药才有了这些感悟……

 陈识123 2018-08-04

《藏玉》专注传统和田玉 为您打开玉石收藏之路

不吃药,难成精!

玩玉的人没有喜欢“吃药”的,但那些真正的玩家却又没有一个不是从“吃药”中一步一步走过来的。

他们这些经历可贵,但更可贵的是他们从中一点一点得到的感悟。

1

别总想着捡漏

但也不是越贵越好

玩玉的人里面,有一种人特别容易“吃药”,就是总想着“捡漏”的人。

捡漏的实质就是花少的钱买好的东西。而大多数吃药的人遇到的情况都是:一个值一万的料,自己觉得值五万,百转千回、神神秘秘花3万块钱买来了,最后发现不是捡了漏而是吃了亏。一句话别存侥幸心理,也别挑战别人的眼光和智商极限。

与这种人相对的,还有一种人,就想花大价钱买好料,这种人走到哪,都不差钱,走到哪,第一句话都是让人家把最好的拿出来看看。

其实,这种人三观贼正,就觉得好料就得配好价,玉石就是越贵越好。本来这没错,但再加上不懂,看起来就特别像“冤大头”,最后也就成了造假者和奸商频频下手的“小肥羊”。

2

看起来完美

比有瑕疵更可怕

水线、棉、僵、绺裂……这些都是玉石的“瑕疵”,很多人接受不了,觉得影响了玉石的品质,就想找那些完美无瑕的。

殊不知,尺之木必有节目,寸之玉必有瑕瓋。真正的玉石纯天然,磕磕碰碰千万年,有点小小的瑕疵很正常,只要在自己能容忍的范围之内就好。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瑕不掩瑜”。

并且,太完美的东西,往往不真实,换句话说,是假的。现在很多玉石摊上,有些料子,料形完美,皮色完美,价格也便宜,稍有经验的人,想想也知道是怎么回事。

就像之前一个吃过药的朋友说的,不怕瑕疵,就怕完美,那种各方面都“完美”,一点瑕疵都没有,并且价格还便宜的,估计也就玻璃能满足这些要求。

3

证书能证明是和田玉

却不能告诉你值多少钱

很多人为了保险起见,每次要买玉都要先看证书。这没错,但有几点也要注意:

首先,证书的确是玉器真伪的证明,可以说有证书证明的和田玉都是真的和田玉。但证书只能告诉你是不是和田玉,却不能告诉你是什么样的和田玉,更不能告诉你值多少钱。

现在和田玉是一个广义的定义,不具备产地意义,所以在证明好坏这件事上,证书就失去了一定的效力。

还有,更可怕的是,现在有些不法奸商连证书都敢伪造,用假的去证明假的,结果就只能是假的。所以如果只看证书,就很容易落入圈套,上当“吃药”。

4

相信书本

但也别太相信

玩玉,需要一定的知识积累,所以很多刚入行的朋友,都会选择在上手之前先看看书,看看别人的文章。

这的确是一个必须要经历的过程,并且在上手的时候,那些在书本上看到的知识也能给我们一定的参考。但有句话说的好“尽信书不如无书”。

实践出真知,有些东西是文字和语言表达不出来的,那就是经验。有些玉友书看的不少,网上文章也没少看,但一上手就懵。就是这个原因。

所以,看书很必要,但更重要的是要上手,要实践,多看、多摸、多总结。如果还是搞不准,去问那些吃过药的,可能他们一句话,真胜过你读十年书。

5

一万个人说好

也不一定就是好的

有些人买玉,喜欢问别人意见。问卖玉的老板、问朋友、问老婆、问同事……甚至问问其他的买玉的人。好不好、贵不贵,都要问一问。这也容易“吃药”。

你要知道,有时候这是“局”,有时候大家是真不懂。问一万个不懂的人,也证明不了什么,这时候,问的人数量没有质量重要。

如果非要问别人的意见,请去问那些真正值得你信任的玩家,同时也得注意对方的学识、见识和文化、收藏方面的经验。

当然,你还可以问问那些吃过很多次药的朋友。前者可能告诉你什么是“好”,后者却能告诉你哪里有“坑”。

6

不要相信专家的话

但也别什么都不信

现在专家很多,水分也很大,甚至有的专家,他们对于玉石并不比我们自己懂的更多,有的专家甚至就是玉石商家包装出来诱导消费者的。所以买玉的时候,周围那些专家的话,随便听一听,自己做决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