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许,你也曾疑惑性侵的受害者为什么不懂得好好保护自己,为什么被侵犯时不说“不”,为什么事发之后不马上报警? 那么,今天这份近3万人参与的调查,将会给你看待这些问题的不一样的视角。 此前,我们首先来定义一下什么是此次调查中所指的“性侵犯(Sexual assault)”,它指的是:一方对另一方做出的任何违背其意愿的“性接触”或“性举动”,比如强行亲吻,强迫对方抚摸性器官,强迫观看色情片,强奸等。 性侵犯,到底离我们有多近?
我国计划生育协会曾在2016年发布了一份《大学生性与生殖健康调查报告(2015)》。报告中指出,在大学生群体中,35.1%的调查对象曾遭遇过性暴力或性骚扰,其中以“关于性的言语上的骚扰”最为常见,其次是“被他人强迫亲吻或触摸隐私部位”。 此次的调查中(有效问卷N=26981),我们发现在这群年龄在14-55岁的人中,曾经遭遇过性侵犯的比例高达69%。而在这其中,又有76%的人表示这样的事情,在他们目前的人生中,不只出现过1次。另外,在曾遭遇过性侵犯的人中,8%的人曾经遭到强奸。 数据来源:本次调查 数据来源:本次调查 并且,我们发现,在记得清自己“首次被侵犯是什么时候”的人中,在小学(26%)和初中阶段(11%)首次遭遇到性侵犯的人数最多(注:以7岁入小学计)。 数据来源:本次调查 可以说,性侵犯远比我们所以为的要普遍的多。
很多人以为性侵受害者大多是遭到来自“陌生人”的侵犯。在我们此次的调查中,性侵犯的施暴者中,74%都是受害者所认识的人,包括他们的同事领导、师长、亲戚或者父母的朋友/同事等等。《人物》杂志在前段时间做了类似调查也发现,70%的受害者遭受到的都是来自“熟人”的侵犯。 数据来源:本次调查 数据来源:本次调查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性侵犯通常发生在一些偏僻的地方,因此往往也会有“不要一个人走夜路”,“不要去偏僻的街巷”等等这样“好心”的劝诫。 但在我们此次的调查中发现,性侵犯可能发生在受害者熟悉的场所,比如学校,亲朋好友的家中,或者各种各样“所谓安全”的公共场所,甚至是受害者的家中。这或许也与“74%的施暴者是受害者所认识的人”这一点有关。 数据来源:本次调查 数据来源:本次调查
越来越多研究者认为,性侵犯实质更多是施暴者对于控制和支配的渴望。通过性侵犯,施暴者将受害者变为自身“权力”的客体,从而使得施暴者自身的意愿与力量得以“施展”,得以“为所欲为”。这种权力的悬殊可能是双方在年龄、社会阅历、知识文化、资源与地位等等方面的差距所带来的。 数据来源:本次调查 此次调查发现,施暴者与受害者之间年龄最大相差60岁,年龄相差5岁以上的占65%,这其中又有74%的人年龄相差在10岁以上。不仅如此,那些明显掌握着更多社会资源/地位/阅历的施暴者(上级/老板、老师、亲戚长辈等)占到了26%。 数据来源:本次调查
事实上,男性也可能会被性侵犯。在此次调查中,我们发现,有21%的男性也曾遭遇过性侵犯。 数据来源:本次调查 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受害者,性侵犯的施暴者更多时候是“男性”。另外,有调查发现,在那些对男性施以性侵犯的男性施暴者中,他们的性取向也并非都是男性。这或许也能从侧面反映出,性侵犯更多时候是处于权力与控制的“欲望”——不止是性欲。 数据来源:本次调查
有网民曾经提到,一个人怎么穿、怎么说、怎么做可能构成一种信号系统,一个袒胸露背出门约会的人,很容易让对方误解而招致性侵犯。很多人也许也有着这样的误解。 但事实上,喝酒,举止大方,或者穿着性感等等,这些人人都可以有的权利去做的事情,并不是所谓的“信号”。另外,正如前文所说,性侵犯更多是一种对权力与控制的追求,也不是所谓的对“信号”的误读。 是什么让性侵犯广泛存在,是什么让“发声”如此困难?这两个问题的答案都是错综复杂的。但有一点是值得每个人反思的,那就是——我们对性侵犯有诸如以上这些的误解,可能本身就给它的普遍存在创造了一种恰到好处的“宽容”环境,也让“发声”变得十分困难。 |
|